「張家口傳統村落」飛狐商道 穿心戲樓——蔚縣宋家莊鎮(中)

「張家口傳統村落」飛狐商道 穿心戲樓——蔚縣宋家莊鎮(中)

張家口傳統村落

編者按

張家口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經過歷朝歷代保留下來的傳統村落,記錄著歷史變遷,承載著文化積澱,形成了獨特的鄉土肌理,傳承了豐厚的鄉村文脈,是張家口人寄託情感的家園,據統計,張家口市境內有800多個古村落,時至今日,很多古村落依然保存著大量原汁原味的中國傳統文化和中國人的生產生活方式。2017年,市政協文史委、張家口晉察冀邊區文化研究院組織編寫了《張家口傳統村落》,遴選出了38個有代表性的名鎮名村,以期讓更多人關注、瞭解張家口這一珍貴的傳統文化遺產,喚起人們更多的家園情思和文化情懷。今天張垣方誌為大家推送飛狐商道 穿心戲樓——蔚縣宋家莊鎮。歡迎您在文章後與我們互動留言。

「張家口傳統村落」飛狐商道 穿心戲樓——蔚縣宋家莊鎮(中)

飛虎商道 穿心戲樓——宋家莊鎮

現在的宋家莊堡,始建於明洪武初年(1372年),屬獨門堡,由真武廟、堡門、穿心戲樓、蘇氏將軍府、鄒氏師爺宅和韓家大院等構成的古建築群和呈現“主人”字型的街道佈局,距今已有630多年的歷史。建堡時,雖然宋姓大戶已經衰敗,韓姓成為統領宋家莊的大戶(明朝弘治、正德年間,又陸續遷來蘇、鄒兩姓,後韓、蘇、鄒姓成為宋家莊的三大家族),但是,村名仍然沿用了“宋家莊”的稱謂。既是對村堡創建人的紀念,也是對地名文化的傳承。

「張家口傳統村落」飛狐商道 穿心戲樓——蔚縣宋家莊鎮(中)

宋家莊城堡坐北朝南,堡牆黃土夯築,平面呈方形,開南門一座,南門下為砌券臺基,向兩側分開,券門上鑲青石匾,石匾額上有楷書“昌明”字樣,落款為“嘉靖拾叄年”。“昌明”寓意堡內居民生活美好,興盛發達,人們又稱為“昌明堡”。東側砌坡道式臺基,墩基頂部砌女兒牆,向上走為堡門樓,堡門樓之上建有魁星樓。借“魁星點狀元”的傳說,希望堡內人才輩出,為子孫增福添祿。

從魁星樓向北俯瞰,堡內三橫一豎的街道和正北的真武廟,組成了一個“三橫一豎頂一點”的“主”字型。即真武廟前有一條東西橫街,堡中有一條東西橫街,緊鄰堡門內又是一條東西橫街,這三條東西貫通的橫街被井然有序的古民居等份界開,形成“主”字的三橫;真武廟至堡門是一條南北大街,直貫三條橫街之中,不偏不倚成為“主”字的“豎線”;與堡門相對應北端的真武廟,是“主”字的點。

「張家口傳統村落」飛狐商道 穿心戲樓——蔚縣宋家莊鎮(中)

飛虎商道 穿心戲樓——宋家莊鎮

從魁星樓向南俯瞰,堡門外正南約5米處與堡門洞相對應的是關帝廟。從堡門走出繞關帝廟叉開左右兩條大街出村,恰好是一撇一捺,呈“人”字型。當年建堡時以“主人”字樣作為村堡佈局的寓意,迄今仍無法知曉。這種獨特的設計理念,卻成為蔚縣古堡造型中的一絕,包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

堡內還有一座造型獨特的穿心戲樓,也叫過路戲樓、過街戲樓。戲樓坐南朝北,面寬三間,進深三間。宋家莊穿心戲樓建造匠心獨特,利用村堡內有限的空間,將戲樓建在門內通街的大道上。捲棚、硬山勾連搭式,硬山作後臺,捲棚為前臺。前四架樑,後三架樑,戲樓臺基中間為一寬2.2米的空心通道,平時通道供車行、人走,唱戲時,木板蓋於通道上,前後置木閘板,即可封閉。木板上即為大戲臺,戲樓前的主街道變成了看戲的劇場。戲樓東側僅留一條人行道路,可供穿越。

「張家口傳統村落」飛狐商道 穿心戲樓——蔚縣宋家莊鎮(中)

飛狐商道 穿心戲樓——宋家莊鎮

宋家莊穿心戲樓的建築形式與蔚縣境內其他三座(莊窠村、小探口村、南堡村)不同。它將硬山頂式建築與捲棚頂式建築有機地組合在一起,形成一種獨具特色的單簷硬山捲棚勾連搭式建築,使戲樓屋頂變得一波三折,平添了戲樓的外在之美,其獨具匠心的建築風格,至今仍令人叫絕。“文化大革命”前,戲樓正面椽頭有獅子頭和戲劇人物臉譜,戲樓前臺內壁繪有彩色壁畫,東壁為《拜壽圖》,西壁是《綠牡丹》等。如今,宋家莊戲樓的雕繪部分雖已殘失,但它的整體結構依然完好。

堡內現有明清時期的古民宅30餘處,均為四合院和連環院的民居,現大部分保存完好。這些民居大多為磚木結構,青條基石,青磚灰瓦,白灰勾縫。屋頂均起脊,安置吻獸。門窗均為木製,小窗、隔扇、門楣雕有花鳥魚蟲和琴棋書畫。臨街的門樓、門內影壁、房屋簷廊、房屋後簷及左右側臨街外簷均有磚雕,圖案有樹木、山水和各式花鳥蟲魚。木雕和磚雕有平雕、浮雕、立體雕刻,做工十分精細,圖案惟妙惟肖,極具觀賞價值和文化品位。最具代表性的古民居院落有韓家大院、鄒家大院、韓家鏢局、蘇家祠堂等。

如此珍貴的古文化遺存,得益於建造和發展村堡做出貢獻的蘇、鄒、韓三姓先祖。他們或文、或武、或商、或農,都曾是蔚縣乃至周邊府縣歷史上頗有影響的人物。(未完)

(編選自《張家口傳統村落》《代國代郡通志》《蔚縣誌》《厚重的古城堡》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