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備身心健康的人,才能完好的有社會適應能力,才能算真正的健康

具備身心健康的人,才能完好的有社會適應能力,才能算真正的健康

上溯到2400年前的《黃帝內經》與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的名言,直至近代馬克思的一份愉快的心情勝過十劑良藥”均是貫穿同思想:所有健康長壽處方中,心理平衡是第一重要的。心理平衡的作用超過了一切保健措施與一切保健品的總和。

早在1948年世界衛生組織制定的健康定義中就有心理平衡,1992年維多利亞宣言健康四大基石中,心理平衡是四大基石之臨床上高血壓與心血管疾病等的防治更需要保持心理平衡,放鬆心情。


具備身心健康的人,才能完好的有社會適應能力,才能算真正的健康

有了心理平衡,才能有生理平衡;有了生理平衡,人體的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兔疫功能,各器官代償功能才能處於最佳的協調狀態,一切疾病均能減少,身體才能健康。正如《素問·上古天真論》所云:“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所以,誰掌握了心理平衡之道,誰就掌握了健康的金鑰匙。


具備身心健康的人,才能完好的有社會適應能力,才能算真正的健康

現實生活中心理平衡實際上是極難做到的,這不僅是因為客觀環境並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還因為心理平衡並非一個理論問題,更不是一個學術問題,而是一個需要品德修養與生活實踐長期磨鍊、不斷昇華的過程,決非朝夕之功可以解決。心理平衡並非心如古井,更不是麻木不仁。

心理平衡是一種理性的平衡,是人格昇華與心靈淨化後的崇高境界,是寬宏、遠見和睿智的結晶。堅信通過科學的養生方式心理平衡是完全可以達到的。


具備身心健康的人,才能完好的有社會適應能力,才能算真正的健康

心理平衡走向健康長壽第一方,心情過度緊張引來病魔第一因。按世界衛生組織制定的健康定義,健康應該包括身體健康與心理健康,即身心健康。健康是有身心兩方面的辯證統一。只有具備身心健康的人,才能有完好的社會適應能力,才能算真正的健康。


具備身心健康的人,才能完好的有社會適應能力,才能算真正的健康

但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往只注意身體健康,而忽視心理健康,有了疾病也只是單純注意生理上的治療及保健,生理結構的修復及生理功能的恢復,而不重視心理上的治療與保健,不注意情緒的調節及心理障礙的消除,結果療效總是不令人滿意。

心理與生理在體內是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生理是心理的物質基礎,人的生理狀態影響與制約著人的心理活動;而心理反映著生理變化,影響與制約著人的生理活動。


具備身心健康的人,才能完好的有社會適應能力,才能算真正的健康

如一個身強力壯的健康人,精神一定是旺盛的,而一個久病纏身的人,往往是抑鬱不歡打不起精神的;同樣一個心胸開闊、性格爽快,意志堅強的健康人,即使發生不幸或挫折,也能進行相應的心理調整,保持心理平衡,維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及社會適應能力,而心胸狹窄、性格憂鬱、意志薄弱之人,稍遇到一點不幸或挫折,就會失去心理平衡,進而會出現一系列生理、心理的變化,從而導致身心疾病。可見,心理健康才能真正健康。


具備身心健康的人,才能完好的有社會適應能力,才能算真正的健康

所謂心理健康係指一個人智能良好、性格健全,對各種精神刺激與,社會壓力有良好的承受能力和自我控制調節能力,以及良好的社適應能力,心理活動與外界環境保持一致,行為正常,情緒穩定,能較好地處理各種問題。

如何減少心理疾病,如何放鬆心情,維持心理健康,保持心理平衡已擺在每個人面前。身心健康人長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