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改土歸流,在廣西艱難的推行,土司的瓦解對壯族的影響

清朝前期,是強盛的時候,但強盛的背後,是各種政策的實施,加上軍事戰爭的威懾,才能獲得龐大的領土,才能讓天下百姓得以安生。清朝取得明朝的統治權後,總會面臨許多問題。在明朝時期,西南地區,土司制度盛行,留下了許多土司,湖南、廣西、雲南、貴州、四川等地,均有土司。土司是少數民族領袖的官職,是中央王朝對少數民族地區的統治設置的職位,在當時,達到以夷制夷的目的。


一:土司制度的由來


土司制度的由來,可以追溯到元朝時期,元朝在少數民族地區,設置土司官職,並且可以世襲。這種做法和元朝以前的羈縻政策相似,因此,土司制度也是在羈縻政策上演變而來的,但也發生了改變,變得更加完善。到明朝時期,西南等地,少數民族眾多,土司制度盛行。土司制度,讓少數民族獲得一定的自治,擁有自己的士兵,這種情況不利於國家的團結和穩定。隨著土司的勢力不斷壯大,還出現過對抗明朝政府的危機。


清朝的改土歸流,在廣西艱難的推行,土司的瓦解對壯族的影響


當時明朝把土司分為:內土司和外土司,屬於直接管理的為內土司,邊界外的土司為外土司,處於緬甸地區。明朝時,西南著名的土司有:麓川土司、木邦土司、孟養土司、車裡土司等,還有位於如今緬甸境內的土司,如:大古刺、底兀刺、底撒馬、八百大甸等。這些土司和明朝的關係複雜,當時邊境界線並不明顯,但他們都臣服於明朝。而土司的危機出現後,造成了明朝對西南的統治,到後期出現有心無力的局面,只能採取平衡戰略。


二:清朝的改土歸流政策


在清朝前,土司制度還是存在的,康熙時期,依舊採用土司制度拉攏少數民族,在一定程度上穩固西南,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土司制度依舊對清政府來說是一個隱患,吳三桂的叛亂,其中就有土司的支持,出兵的出兵,出錢的出錢,給康熙平定吳三桂帶來很大的麻煩。平定吳三桂後,清朝對土司制度出現不同的態度,而此時的清朝,面對臺灣、噶爾丹、沙俄這三個方面的問題,對土司還是容忍它暫時的存在。


清朝的改土歸流,在廣西艱難的推行,土司的瓦解對壯族的影響


雍正時期,臺灣、噶爾丹、沙俄這三方面的問題,在康熙時期,得到進一步的解決,康熙收復臺灣;擊敗沙俄,簽訂《尼布楚條約》,劃定東部邊界線;三徵噶爾丹,噶爾丹敗亡,還拿下了西藏等地。輪到雍正上位後,雍正就著手整改西南的土司制度,讓少數民族不再擁有自治權。雍正帝深刻的認識到,土司帶給朝廷不穩定因素,明朝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朝廷強大的時候,還可以壓制,當朝廷衰落後,或者土司強大後,就會容易引發危機,對朝廷的統治極為不利。


因少數民族處於深山老林中,交通不便,清朝不易統治和管理,文化差異也大,生產力不高,缺乏和外界的交流,加上世襲,土司容易獨霸一方,橫行整個族群,這就導致少數民族缺少對國家的認可。為此,瓦解土司制度勢在必行。雍正四年(1726年),雲貴總督鄂爾泰,向雍正提出取消土司世襲制,鄂爾泰深知,這裡的少數民族關係錯綜複雜,關係極不穩定。雍正同意了他的建議,廢除的土司世襲,設置府、廳、州、縣四個等級,並派遣流官任職。


清朝的改土歸流,在廣西艱難的推行,土司的瓦解對壯族的影響


清朝大規模,有順序的廢除土司,對貴州、雲南、廣西等三個省份的影響非常大。土司的瓦解,是清朝對西南一次重大的改革,之後不斷有府、州的出現,讓少數民族認識到朝廷的存在,而不是族群的首領。但要推行這個政策,並非一帆風順,其中就有許多抗議,在一些勢力比較大的土司中,硬是用實力來對抗清政府。好在清政府此時還是比較強大的,都一一給壓了下去,政策也得以實施。


三:清朝對廣西壯族地區的改土歸流


在明朝時期,廣西的土司發展很快,擁有眾多大大小小的土司。廣西有很多少數民族,而且分佈不均,加上廣西的地形地貌,這些少數民族大多數都位於山區。而作為廣西第一大少數民族:壯族。在面對土司制度的瓦解時,都面臨哪些局面?從如今廣西壯族的分佈圖來看,他們大多數在桂林、柳州、百色、河池等地。因此,這裡的抗爭也是最強烈的地區,但和雲南的相比,這裡還不是最厲害的,雲南的土司,可謂是兵強馬壯,清朝大部分精力都放在那邊。


清朝的改土歸流,在廣西艱難的推行,土司的瓦解對壯族的影響


清朝對廣西壯族的改土歸流措施,是從多個方面進行的。廣西壯族的土司,擁有實力比較強大有:土龍、泗城、龍州、田州、東蘭這幾個,但沒有云南那邊的土司強盛。土龍改成上、下龍巡檢司,泗城改成泗城府,東蘭改成東蘭府等,經過改土後,廣西強大的土司分成多個勢力,實力削弱,土司漸漸的衰落,直到消失。而在推行政策時,清朝很多都是採用土司犯錯的機會,然後直接整改,去掉土司,就這樣,土司不斷被削弱,越來越少。


對於有的土官,清朝還會採取妥善的管理,上嚴下寬。罪大惡極的,就會處於重刑。多年來土司制度,造就許多土司驕橫跋扈,對於這種情況,改土後,清朝要麼斬殺,要麼流放。流放的土司,還會得到一定的土地,這是清朝恩賜給他們的。但不得回鄉,由當地官府看管監督,不定期檢查。改土歸流後,重新劃分縣界,瓦解土司的根基,避免舊部重土捲來,這樣加快了廣西各地的少數民族,融入到中華民族大家庭中,也增強國家的認同感。

清朝的改土歸流,在廣西艱難的推行,土司的瓦解對壯族的影響



四:土司的瓦解,對壯族地區的影響


當土司制度逐漸瓦解後,廣西壯族地區,社會也發生了變化。由於中央的直接統治,大多數政策都和其他地區一樣,只會針對不同民族做出不同的改變。沒有了土司官的限制,少數民族開始走出大山,到其他地方去和漢族等各民族交流貿易,這是多年未有的局面。為了解決少數民族的經濟問題,清朝提出了許多政策。首先要革除一些陳舊的陋室,然後才能快速提升經濟的發展。例如在婚俗問題上,他們只是同族通婚,而清朝規定,可以和外族通婚。


在語言上,清朝要求學習漢語,強化民族漢化。不管是服飾還是留辮問題,清朝的強制,都激起了抵抗,但依舊壓了下去,政策還是很成功的,如今許多壯族,都會講漢語,這和清朝實施的政策有關。土司制度瓦解後,就是派遣流官去任職,這些官員許多都是漢族。對於去任職的官員,都要經過刷選。因為一些官員採取比較激進的方法,太過嚴格,導致土民的反抗,還曾發生過知府衙門被燒掉的情況。因此,流官要有寬大為懷的心,這樣才能對少數民族如同漢族地區一樣。


清朝的改土歸流,在廣西艱難的推行,土司的瓦解對壯族的影響


而想要發展好經濟,穩定好換來的局面,那民生工程就不能少。在交通方面,為少數民族地區建設不少的道路和橋樑,加大了各地區的交流。而在土地的開墾上,清政府也是加大了力度。用獎賞的方法來推動開荒,開墾百畝以上的,將會獲得重賞。並且農民還會獲土地,以及政府的耕種技術的支持。在民生、水利、交通、政策、教育等各方面,清朝都加大了對少數民族的開發和投入。


這些都深刻的影響少數民族地區,壯族農民也從中獲得自己的土地,這讓他們認同清朝。其中教育,更是對少數民族的掃盲,起到關鍵作用,在流官的治理,以及平民的受益下,廣西少數民族地區,逐漸出現穩定的局面。


五:總結


從改土歸流政策中,我們見證清朝,為了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穩定,採取了關鍵的政策。而這一政策,有幾大貢獻:一是穩定的局面,土司制度始終讓清朝,無法把管理力度伸入到少數民族地區,中間隔了個少數民族的土官,瓦解土司制度後,清朝得以治理這些地方,穩固了局面,加大了各地的交流。


清朝的改土歸流,在廣西艱難的推行,土司的瓦解對壯族的影響


二是經濟的發展。雍正時期,是清朝經濟最發達的時期,奠定乾隆時期的輝煌。而改土歸流的崩潰,讓清朝獲得更多的土地,土民也得到解放,收稅也更多了。三是文化交流上,因有土司的存在,阻礙了各民族的之間的交流,打破土司制度,才是各民族交流的開始。加上清朝對教育的投入,讓少數民族接受教育,並且能參加科舉考試,走上不同的道路,最終培育出許多少數民族官吏。


而廣西的壯族人民,也是此次改革中的獲益者。清朝的政策,深刻的影響當地居民。從壯族是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特點來看,壯族是穩定的一個,這是清朝對壯族的投入和治理,獲得壯族的認可,壯族的國家民族認同感也非常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