墮落與救贖:在美國曆史文化的語境中解讀電影《阿甘正傳》(一)

米克說影視原創


本文主旨:電影《阿甘正傳》並不只是一部普通的愛情或是勵志電影,導演想通過這部電影回顧和反思二戰後的美國曆史和美國人的心路歷程,並通過塑造阿甘及其母親、珍妮、巴布和丹中尉等人物形象來呼籲美國人迴歸基於基督教新教倫理的美國傳統價值觀。影片的中文譯名為阿甘正傳是仿自阿Q正傳,阿Q正傳是對我們民族文化裡麻木和得過且過的國民劣根性的深刻反思,阿甘正傳則是導演對美國文化的一次深刻反思。


美國電影《阿甘正傳》是由編劇出身的美國導演羅伯特.澤米吉斯(1952年5月14日,生於美國芝加哥)創作的電影,於1994年7月6日在美國上映。電影改編自美國作家溫斯頓.格盧姆於1986年出版的同名小說。本電影於1995年獲得美國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最佳電影剪輯、最佳視覺特效的獎項。影片全長142分鐘。

一、阿甘及其母親是美國的創建者:來自英倫三島的清教徒的直系後裔和其基於基督教新教倫理的價值觀的繼承者。


墮落與救贖:在美國曆史文化的語境中解讀電影《阿甘正傳》(一)

阿甘應該是1945年以後出生的美國戰後一代,影片中阿甘的同齡人珍妮的墓碑上寫著1945年。影片開始部分阿甘說自己和母親家族世代生活在阿拉巴馬州綠蔭鎮,這個鎮現實中並沒有,原型地是阿拉巴馬州莫比爾市。阿甘家族一直可以追溯到第一代移民開拓者。阿拉巴馬州位於美國東南部,是美國最保守的一個州。居民70%是白人,30%是黑人。本州白人的祖先一般來自英倫三島,很多家族是可以追溯到17世紀的,並且由於南方人普遍安土重遷的,所以流動性很小。居民以信仰基督教新教為主。

墮落與救贖:在美國曆史文化的語境中解讀電影《阿甘正傳》(一)


墮落與救贖:在美國曆史文化的語境中解讀電影《阿甘正傳》(一)


墮落與救贖:在美國曆史文化的語境中解讀電影《阿甘正傳》(一)


影片中阿甘母親領著阿甘帶完腿箍回家,影片用移動的大遠景鏡頭,完整的呈現了阿甘和母親的家園。那些巨大的樹,和那棟不算奢華的大房子,是阿甘的祖先留給並繼續養育了阿甘的一筆物質遺產,阿甘母子倆是靠租房子來掙錢的。

墮落與救贖:在美國曆史文化的語境中解讀電影《阿甘正傳》(一)


那些大樹讓我想到了《亂世佳人》裡那些大橡樹。那些大樹是阿甘家族及無數美國人一代又一代繁衍不息的見證。

美國的第一批移民是來自英國的清教徒。幾個世紀以前,他們為了逃避本土的宗教迫害,追求自己的宗教理想,冒著千辛萬苦來到美洲大陸。清教徒是基督教新教的一個派別。

電影中阿甘及其母親的言行舉止其實是演繹了一個美國南方世代清教徒家庭的傳統價值觀。

作為一個非美國文化內的外人,其實剛看本電影時,並不能理解電影中的一些深層含義,所以我看好多影迷的影評是說的愛情或是勵志什麼的比較表象的東西。所以要適當的補充一下美國曆史知識和關於清教徒的知識,才能更好的理解本影片。

清教徒的名稱來自於本派的清除英國國教中天主教殘餘的意思。歐洲中世紀的基督教由天主教壟斷,規定信仰基督必須通過天主教的官僚機構和儀式。壟斷的結果自然是腐敗叢生,一個德國傳教士馬丁路德率先起來反抗這種局面,他說只要心中信仰上帝,就是基督徒,不用非通過天主教教會的認可。大家有了思想上的解放於是紛紛反抗天主教,這就是基督教新教。由於新教的思想是隻要信仰上帝就是基督徒,不用規定什麼統一的形式,所以各地都按自己的理解來信仰上帝,所以一時間派別林立。清教徒就是英國的新教中有一個派別。

下為引文:

何為清教徒

清教徒不僅僅是一種派別,更加是一種態度,一種傾向,一種價值觀,它是對信徒群體信仰的一種統稱。清教徒是最為虔敬、生活最為聖潔的新教徒,他們認為“人人皆祭司,人人有召喚”。認為每個個體可以直接與上帝交流,反對神甫集團的專橫、腐敗和繁文縟節、形式主義。他們主張簡單、實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信徒生活。

職業的概念

清教徒

清教徒時代,人類史上才真正出現了職業這個概念。當時的職業一詞是calling。Calling含有“召喚、神召、呼喚、呼叫”的意思,意即上帝在天上呼喚你、命令你該有何種行為。這個詞義中無疑含有宗教意義:職業即是天職,是上帝安排的任務,這是職業的最初定義。

在清教徒的理解中,職業就是一件被冥冥之中的神所召喚、所使喚、所命令、所安排的任務,而完成這個任務,既是每個個體天賦的職責和義務,也是感謝神的恩召的舉動。如上帝曾召喚亞伯拉罕作虔誠且富有的君王,他憑著信心最後成就了召喚,成為富甲萬國、繁衍眾多的君王。上帝也召喚清教徒開拓北美的疆土,把在美國國度上的創業視為天職。

他們也肯定現實生活,與出世厭世的觀念相反,他們認為:“世界就是我們的修道院”(加爾文語)。而塵世中的工作是我們修道的方式,是上帝安排的任務,是神聖的天職。每個人要入世修行,將自己在世間的工作和生活作好,就是在修行和敬拜,就是在盡一個人的本分。

他們也肯定了營利活動,認為人是上帝財富的託管人,作為託管人,有天職將財富增值。正像一位名叫普勒斯頓的清教徒領袖在他的著作中所寫:“若有人問如何能曉得神在他身上的旨意,我的答案很簡單:只要看看神賜給他的產業便成。”

清教徒精神

清教徒是創業精神的代言人,他們認為人開創產業必須要禁慾和儉省節約。他們限制一切縱慾、享樂甚至消費行為,將消費性投入和支出全部用在生產性投資和擴大再生產上,如此必然導致資本的積累和產業的發展。不是縱慾和貪婪積累了財富,而是剋制和禁慾增長了社會財富。

清教徒崇尚商業和工業活動,在商業中誠實守信、珍視信譽、決不坑蒙拐騙,清教徒企業家不僅追求利潤最大化,而且具有對社會的回饋意識,擔當社會責任、扶持社會公正,為社會公益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承擔了巨大的公共事業義務。

清教徒對一切充滿了信心,無論從事商業貿易還是生產耕種,都具有排除萬難、獲得非凡成功的勇氣和信心,他們善於創造和創新,不斷地開拓和征服。他們身上值得人們學習的可貴精神非常之多。

(上文引自百度百科)

電影中母親教導阿甘:不要管其它人 ,說他們比你強, 福雷斯 ,如果上帝要讓人人都一樣的話 ,他會給每人一雙腳撐 。

記住我說的話,福雷斯 ,你和其它任何人是一樣的, 聽清楚了沒有, 福雷斯? 你和其它人是一樣的 ,你並沒有什麼不一樣。

這就是上述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清教徒思想。

墮落與救贖:在美國曆史文化的語境中解讀電影《阿甘正傳》(一)


阿甘的衣著是整潔而簡樸的,髮型是利落的短髮,不留鬍子,全國跑步期間例外。阿甘的慾望水平停留在孩童時期,對成人的性慾望是免疫的,比如珍妮在宿舍裡讓阿甘看自己的裸體,阿甘的反應是驚慌的,再比如和丹中尉一起過新年時,對那個妓女的反應只是聞到她身上的煙味,對她的肉體是沒有感覺的,以至於妓女感覺受到莫大的侮辱,罵阿甘在戰場上丟掉了性器官。珍妮說阿甘不懂愛是什麼,大約就是指的阿甘這方面說的,他不懂得男歡女愛。

墮落與救贖:在美國曆史文化的語境中解讀電影《阿甘正傳》(一)


這是清教徒精神的一種體現,清教徒是禁慾的,對感官上的一切享樂都是剋制的。這包括煙、酒、女人肉體等一些讓人可以沉淪其中的東西,作為阿甘的反面對比人物:珍妮的父親是個酒鬼,導演怕觀眾看不見特意給了一個他拿酒瓶的手的特寫,好多愛爾蘭早期移民都是酒鬼,好多都活不過四十歲。珍妮成年以後吸毒,當然也和當時嬉皮運動特定環境有關,但未嘗不是家族遺傳的墮落基因在她身上的體現;丹中尉一上場就是煙不離口,後來又酗酒,找妓女等。這都是阿甘這個正面價值感載體的反面對比。

美國曆史上曾經禁過酒,這段歷史在電影教父、美國往事等電影中都有反映,其實就是一種清教徒精神的體現。阿甘不抽菸不喝酒也沒有性慾,乾淨利索的一位清教徒形象。

墮落與救贖:在美國曆史文化的語境中解讀電影《阿甘正傳》(一)


阿甘對珍妮的愛也是一種清教徒式的愛情觀的體現,這裡導演用了不少篇幅來表現。清教徒的兩性觀:理想婚姻是新密摯友,而不是性伴侶。阿甘對珍妮的愛就是這種價值觀的具體展現。

下為引文:

清教徒之所以崇尚創業,不僅因為創業可以積累財富,得到神的祝福。也因為他們認為開創產業必須要禁慾和儉省節約。他們限制一切縱慾、享樂甚至消費行為,將消費性投入和支出全部用在生產性投資和擴大再生產上。所以有人說,美國18世界末資本的積累和產業的快速發展,正是因為美國人清教徒思想精神。這也被視為“美國精神”的內涵之一。

(引自簡書)

阿甘做廣告掙了兩萬五千元,我們看看他是怎麼花的:這是他在好友巴布墳前說的話:“我帶來兩萬四千五百六十二塊四毛七分,這是我所有的錢,其它錢用來理髮和買新衣服,還有帶媽媽上街吃了一頓好飯,還買了車票 還買了三瓶汽水,......總之, 剩下的錢我全部用來買燃料、繩索和網具,以及一條全新的捕蝦船。”這就是清教徒精神。這裡邊就是汽水算是個個人享受了。

墮落與救贖:在美國曆史文化的語境中解讀電影《阿甘正傳》(一)


墮落與救贖:在美國曆史文化的語境中解讀電影《阿甘正傳》(一)


阿甘有了錢後是這樣的:“媽媽說過財產不用太多,一個人用不了多少,多餘的錢只是用來炫耀,所以我拿出一大堆給四方福音教堂…,又拿出一大堆給拉巴特灣漁場醫院…雖然布巴已經死了,丹中尉也說我是笨蛋,我還是把布巴那一份給了布巴的媽媽,你猜怎麼著?她再也不用去任何人家的廚房幹活了,那感覺真不錯。”

下為引文:

有人說:清教徒精神是美國精神的源泉,這其實很有道理。對於清教徒精神用一句話來說就是: 努力賺錢、學會省錢、拼命捐錢。努力賺錢裡包含著開拓、進取、以及維護正義的勇氣,學會省錢裡面包含著:自由、獨立,拼命捐錢包含著:富而善與自律。

像美國工業巔峰時代的洛克菲勒就是一個典型的清教徒,與他同時代的有卡爾基、福特、摩根、範德比爾斯,這些世界上最富有的企業家奠定了美國工業的基石。

洛克菲勒是事業上第一個億萬富翁,創造了歷史上的一個時代——壟斷時代。但是即使家族富可敵國,但是洛克菲勒也時刻給子女灌輸勤儉節約的價值觀,孩子還沒長大前,他帶他們去過辦公室和煉油廠,以防孩子知道自己身在豪門。退休後,洛克菲勒熱衷施捨財富和鋼鐵大王卡內基開創了美國富豪捐出財富的先例。

正是因為美國富豪的捐贈,美國湧現出一批世界最頂尖的大學,例如孕育硅谷的斯坦福、譽為世界理工大學之最的麻省理工,以計算機技術聞名的卡內基梅隆大學,基本科學研究高峰的普林斯頓大學。其實還有很多著名公益組織和醫療組織因為長期接收美國富豪的捐贈,才得以在其初期得以生存。

(摘自簡書)

這就是潘石屹給美國哈佛大學捐錢的本意,他想獲得美國主流價值的認可,用心良苦呀。

阿甘性格里有一點是其能成功的根基,那就是那份執著,他珍惜上帝給他的能力,並用這份能力實現了一個又一個奇蹟,如果用基督教的話說就是神蹟了。假如我們不是把影片看成一部個人傳記電影,而是看成一部含蓄宣揚美國源於基督教教義的美國傳統價值觀電影的話,電影的好多內容都是有所深意的。而那份執著,是不是也可解釋為對上帝的虔誠。

墮落與救贖:在美國曆史文化的語境中解讀電影《阿甘正傳》(一)


阿甘的智商比一般人低,小時候身體有缺陷,不得不戴著腿箍走路。對正常人來說,能走路和跑沒什麼值得高興的,但對阿甘卻成了個奢望。鎮上小孩常常欺負他,阿甘在逃跑的過程中,掙脫了腿箍,獲得了跑的能力。阿甘從此到那裡都是跑著去。由於這種對跑的能力的獲得在阿甘來說是來之不易的,所以阿甘說那是上帝的奇蹟。能跑是大多數人的能力,沒人會當回事,沒人會覺得自己會跑是上帝的奇蹟,只有從小戴上腿箍,無法跑的阿甘,才能體會能跑的可貴。在這件事上,上帝讓阿甘體會到能跑的可貴之處,比阿甘獲得了跑的能力更加重要。這叫做神的啟示。這個獲得神的啟示的段落是影片最重要的一個段落,阿甘的神奇人生從此開始。阿甘從這裡跑進了大學,跑進了全美橄欖球隊,還見到了肯尼迪總統,在越南戰場上,用這種能力救了好多戰友,最後跑遍全美國。

墮落與救贖:在美國曆史文化的語境中解讀電影《阿甘正傳》(一)


墮落與救贖:在美國曆史文化的語境中解讀電影《阿甘正傳》(一)


電影開頭和結尾的那個羽毛段落,也是含蓄的表達了導演的宗教意圖,可以把羽毛想象成天使,上帝把象徵天使的羽毛給了阿甘,讓阿甘指引迷茫的美國人。最後阿甘完成了使命,上帝收回了羽毛,故事結束。

墮落與救贖:在美國曆史文化的語境中解讀電影《阿甘正傳》(一)


阿甘與母親臨終的對話

“我快死了 福雷斯”

為什麼你快死了 媽媽?

我的時候到了

因為我的時候到了

你不用害怕 寶貝

死亡只是生命的一部分

是我們註定要面對的

我並不知道

但我註定要做你的媽媽

我就盡力做好

你做得很好

嗯…我相信你能實現自己的命運

你要憑著上帝所給予的做到最好

我的命運是什麼 媽媽?

你要自己去弄明白

人生就像一盒各式各樣的巧克力

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塊將會是哪種

清教徒的教義說,人因為亞當的墮落而帶有原罪,所以有墮落的自發性,所以要救贖自己的罪惡。上帝會赦免自己的選民的罪惡,這個選民名單在上帝的心中但他並不告訴世人誰是這個選民。人只能自己在一生中努力工作,完成上帝交代的任務才能進入這個名單。

對照以上的對話,我們就可以看出母親將阿甘視為自己完成的上帝的任務,生命結束獲得了圓滿。阿甘還沒有找到自己與上帝的那種約定。

墮落與救贖:在美國曆史文化的語境中解讀電影《阿甘正傳》(一)


墮落與救贖:在美國曆史文化的語境中解讀電影《阿甘正傳》(一)

電影在時間上通過技術手段把阿甘放進若干歷史記錄片段中,串聯了二戰後到80年代,美國人經歷的若干歷史事件;又通過阿甘跑遍美國,在空間上展示了美國的地理風光。讓美國觀眾在觀影中從時間和空間的雙重維度中陷入了對美國的集體感情之中。作為一個外人,我們當然無法進入這個情景之中。但這種電影表現手法上的藝術確實值得我們學習的。

墮落與救贖:在美國曆史文化的語境中解讀電影《阿甘正傳》(一)

關於影片後半段,阿甘跑遍美國的段落。神啟意味就更加明顯了。看看那些追隨者是怎麼說的:

我所做的事好像,在某些人看來有了意義。我的頭腦中好象響起一聲警報

我說 “他是個實幹家,他擁有所有問題的答案”

我要追隨你, 甘先生。

阿甘最後長髮披肩滿臉鬍子,披著毯子的形象,就像個古代的先知一樣,你說有點像耶穌基督那也不是不可以。

這次的跑沒有功利的目的,只是阿甘為了跑而跑。在跑步中他反思著自己的命運和人生。導演拍這部電影的目的也和阿甘為跑而跑的這件事是一樣的,都是在反思自己自身的歷史。美國這個國家也是從幾百年間一路跑來,現在也應該和阿甘和導演一樣,反思一下自己的歷史了。

在跑的過程中,阿甘從接受了神啟的先知,變成了指導世人的先知,那個貼紙商人和T恤商人的段落都是這個意思。

墮落與救贖:在美國曆史文化的語境中解讀電影《阿甘正傳》(一)


電影最後一個段落,阿甘結束了自述回憶,故事開始以正常時間進行。這個段落,珍妮將一個孩子交給了阿甘。珍妮已經獲得了救贖,她不在墮落,過上了正常的生活,他向阿甘道歉,說自己以前表現的太糟。這個孩子象徵著美國的下一代。而迷茫的一代,垮掉的一代正如珍妮一樣認知到了自己的錯誤,也認識到了阿甘這樣繼承了美國傳統價值觀的美國人才是正確的。但錯誤是要付出代價的,過往的墮落讓珍妮付出了生命的代價,珍妮的死也代表了那樣曾經的一代美國人的逝去。阿甘將珍妮葬在那棵他們從小一起玩的大樹下。最後一群小鳥飛過,上帝實現了珍妮兒時的夢想。


未完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