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泉河畔革命風起雲湧 證章見證紅色故事

萬泉河畔革命風起雲湧 證章見證紅色故事

樂會縣蘇維埃政府證章。(省博物館供圖)

萬泉河畔革命風起雲湧 證章見證紅色故事

上科村一角。陳康 攝

  在海南省博物館裡,收藏了一枚1928年至1932年樂會縣蘇維埃政府證章。該證章直徑3釐米,為銅製,正面寫著“樂會縣蘇維埃政府出入證”,證章頂部是一段5釐米左右長度的鏈子,連著一截“一”字別針。這枚證章多次在博物館展出,向人們印證著樂會縣的紅色革命故事。

  炮火之中 樂會縣蘇維埃政府成立

  “這枚證章,是1928年至1932年在樂會縣蘇維埃政府任職的工作人員佩戴的,相當於我們現在的工作牌。”愛好收藏的海口市民蔡於良向海南日報記者講述了這枚證章的作用。而他,正是這枚證章的捐贈人。蔡於良為何會有這枚證章?“我岳父是瓊海市陽江鎮嶺下村人,也就是當時的樂會縣人,這枚證章,是他交給我的。”

  蔡於良的岳父叫龐學禮,是紅色娘子軍第一任連長龐瓊花的堂弟。

  1927年11月,中共廣東省委派遣楊殷、徐成章等人到海南島指導武裝鬥爭。11月中旬,中共瓊崖特委在樂會縣第四區白水磉村馮氏祠堂召開中共瓊崖特委第一次擴大會議。會議後,中共瓊崖特委決定進一步貫徹中共中央八七會議精神,繼續舉行武裝暴動,建立蘇維埃政權,開展土地革命,建立革命根據地。

  1927年12月,中共樂會縣委書記王綽餘在樂會縣第四區領導成立了區蘇維埃政府。之後,樂會縣第四區進行了轟轟烈烈的土地革命,燒田契、打土豪、分土地。與此同時,中共瓊崖特委在樂會縣第四區內園村創辦了軍械廠,修理槍支,翻新子彈,還製造土地雷、土手榴彈和土大炮,以樂會縣第四區為中心的瓊崖革命根據地初具規模。

  1928年3月中旬,瓊崖各路紅軍開始了反“圍剿”鬥爭。3月下旬,中共瓊崖特委為了加強樂會、萬寧的反“圍剿”鬥爭,決定由瓊崖工農紅軍東路軍總指揮梁秉樞率領駐陵水的部隊北上樂會、萬寧革命根據地。東路紅軍與敵軍激戰一個多月,有效地保衛了樂會根據地。5月下旬,中共瓊崖特委決定在反“圍剿”鬥爭中,建立各縣蘇維埃政府,發動革命群眾鞏固革命根據地。

  1928年5月23日,中共樂會縣委在樂會縣第四區上科村龐氏祠堂召開全縣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宣佈成立樂會縣蘇維埃政府。大會選舉王克禮、林先和、蔡家良、林風書(女)等人為縣蘇維埃政府委員,由王克禮任主席。此後,黎育才、陳贊虞、王守漢、符良清、梁居照、龐世澤相繼擔任主席。樂會縣蘇維埃政府成立後,即全力以赴動員和組織群眾參與保衛蘇區的艱苦鬥爭。

  發動群眾 開啟紅色娘子軍的光榮歷史

  樂會縣蘇維埃政府的成立,讓紅軍和群眾的反“圍剿”鬥爭有了堅實的領導,樂會地區的紅色革命浪潮更加洶湧。樂會縣蘇維埃政府動員、組織群眾投入配合紅軍保衛蘇區和中平仔戰鬥,並開展了政權建設、土地革命、經濟建設、群眾組織建設、文化教育建設等工作,逐漸成為全瓊紅色根據地的中心區域。

  蔡於良說,岳父龐學禮曾多次向他講訴當年的樂會縣群眾參加革命的故事。其中,僅僅是龐學禮的家鄉嶺下村,除了老殘病幼之外,村裡無論男女都投身於革命的洪流中,“粗略估計,當時80%的群眾都參加了革命。”而這其中,也包括龐瓊花。

  “堅決服從命令,遵守紀律,為黨的事業奮鬥到底!”1931年5月1日,在風起雲湧的瓊崖大地上,在革命浪潮雲湧的萬泉河畔,100位女性齊聲喊出的這一句入伍誓詞,開啟了紅色娘子軍的光榮歷史,樹起了婦女解放運動的一面旗幟,以叱吒風雲的英雄氣概走上武裝鬥爭的前臺。儘管89年的時間過去,但如今人們再提起紅色娘子軍的故事,也無不感嘆於這批在瓊崖革命中最早覺醒、為革命流血犧牲的英雄婦女,她們為瓊崖革命立下了不朽功勳。

  “短短一年多,紅色娘子軍的戰鬥足跡遍及瓊崖5個市縣,參加大大小小50多場戰鬥。為瓊崖革命鬥爭史畫下了獨特的一筆。”瓊海市委黨史研究室原主任陳錦愛說。

  1932年,瓊崖第二次反“圍剿”失敗後,樂會縣蘇維埃政府解體,但歷史不會忘記,在瓊崖革命中這濃墨重彩的一筆。

  如今,這枚小小的樂會縣蘇維埃政府證章印證著當時的紅色歲月。不過,證章是屬於誰的,隨著時光的流失,龐學禮早已無法回憶起具體是哪一個人,只知道當時的龐氏家族裡,有人在樂會縣蘇維埃政府任職,才獲得這枚證章。這枚證章在龐學禮的手中被精心呵護了70多年後交至蔡於良手中。“證章交到我手上時,一點鏽跡都沒有。”蔡於良回憶,證章被龐學禮放在一個專門用於收藏的盒子裡,完好無損。

  2009年,蔡於良將這枚證章捐獻給海南省博物館,也得到了龐學禮的大力支持。“當時岳父說,要讓更多人看到這枚證章,能夠發揮它存在的更大意義。”蔡於良說。

  鏈接

  紅色村莊續傳奇

  雖然樂會縣蘇維埃政府僅建立4年就因國民黨的第二次“圍剿”而瓦解,但這4年,帶給當地的發展動力卻不容小覷。

  樂會縣蘇維埃政府舊址位於現在的瓊海市陽江鎮上科村。上科村這個有紅色基因的村莊,如今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步入村中,椰林嫵媚、檳榔綽約,一排排嶄新的小洋樓錯落有致。上科村村民龐啟江說,上科村在市、鎮兩級政府的扶持下,加上村裡自籌一部分資金,投入到村裡的基礎設施建設中,建起了一個佔地6畝、能容納數千人活動的文化廣場,有藏書數千冊的圖書室和配備齊全的電腦室、乒乓球室燈光球場;還有一個休閒公園,可以供村民休閒、娛樂、健身。

  上科村還特別重視教育,從1988年起就開始舉辦獎學助學活動,每年都有社會各界的鼎力支持,通過募捐資金獎勵年度學習成績優異的學子。(海南日報 劉夢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