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關於勞動的回憶

筆者是80後,很幸運趕上了新時代,家裡雖然沒有種過地,但從小到大沒少幹過農活,每年從清明節到五一都會不自覺的想起勞動的日子。

小時候物質還不太豐富,家裡種地親戚有很多,爺爺奶奶家種的地多,還養了羊、雞、鵝、豬、毛驢、騾子等,在筆者上高中之前所有假期都是在各種勞動中度過。現在還清楚記得當時那種矛盾的心情,一到放假,又想回爺爺奶奶家,又不想回的。想回去是因為比較自由,不受父母控制,那時候也沒有電話,對父母安頓的“回去每天把作業好好寫上”的叮囑是左耳進,右耳出,叮囑毫無意義。不想回的原因,是回去得早起數羊,餵羊羔,放羊羔,打豬菜餵豬,餵雞,放毛驢、騾子......還要鋤地、澆水,感覺除了吃飯睡覺沒有閒下來的時間,愜意的就是放牲口的空隙,地裡幹活的空隙,聽爺爺奶奶、村裡人們講老一輩們傳下來的故事,還有他們經歷過、聽聞過的生活裡的各種趣事,總是讓人入迷……

也是那時收聽收音機裡播放的評書,筆者瘋狂地愛上了讀書。很小時就把爺爺珍藏的好多古書讀遍,如《七俠五義》《薛丁山徵西》《樊梨花掛帥》《隋唐演義》等,自那以後,無論是隨爺爺奶奶幹啥活兒,都帶著書。看書看的,羊羔傍晚自己回了家都不知道,邊看邊鋤地把苗子鋤死一畦地,放的毛驢跑到樹地啃了樹皮……當然免不了捱罵,還好爺爺奶奶比較開明,但是以後下地勞動堅決不讓帶書,監督得非常嚴。

小時候感覺苦哈哈的那些“勞動”的日子,現如今回憶起來確是那麼珍貴。當年身強力壯的爺爺已經離世,奶奶的牙齒掉光了,背也駝了,不過,當年開墾出的荒地如今已是良田,當時冒著風沙種下的幼苗已變成一片綠蔭,防沙,固土,真正變成子孫後代的一筆財富。

如今,已為人母,在兩個孩子出生當年種下果樹,每到清明和五一前後,筆者都會帶他們翻婆婆家的菜地,平常週末回去就帶領他們拾掇大院子。勞動是磨鍊人的意志最簡單可行的方法,也能增強他們的實踐動手能力,這是我們人類一代代需要傳承下去最為重要的品質。

勞動,是區別人與動物的標準;勞動,是無上光榮的;參與勞動收穫的意義遠遠超越勞動本身。又是一年五一勞動節,憶起那些與勞動相關的人和事,美好一路走來,從小到大,從過去到現在再到未來,一路相隨相伴相扶,直到永遠。(陳俐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