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格局:一念放下,萬事成全!

“大地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只因過於執著,不能證得。”

因為執著,在苦和樂、聚和離、愛和恨、成和敗之間糾結不止。

斬不斷,理更亂,不能隨心所欲,是痛苦的最大根源。

放下執著的心,儘管去追求,即使結果不如人意,也能心無掛礙,淡然一笑。

1

苦樂隨緣

俗話說,“隨緣自適,煩惱即去。”

煩惱像一陣風,只有過於在意,才會吹進心裡。倘若不去關注,不去強調,又有什麼痛苦可言。

遭遇順境,沒有必要喜形於色;遇到逆境,也沒必要叫苦不迭。

說到底,苦和樂只是生活的調味品,各有各的滋味,要學著品嚐,才能自得其樂,從中提煉出一種從容的姿態。

弘一大師的飯菜極簡單,曾有來訪者不忍地問,“只吃鹹菜不是太鹹了嗎?”

弘一大師只是淡淡地說,“鹹有鹹的味道。”

是啊,為什麼鹹就要皺眉頭,苦就要悶聲不響?說到底,遇到糟心事時,感到不快的只是我們的心,和事情本身並沒有關係。

人生的味道不必唯一,所謂的痛苦並不是在辜負生命,而是在教我們如何隨緣。不去強求,不去逆轉,如此修得一份淡然心境。

2

來去隨緣

俗話說,有緣則聚,緣盡則散。

人與人的親密程度,主要靠一個“緣”字,強求不得。再親密無間的人,也可能在時間的沉澱下,聯繫變得稀薄。

各人有各人的生活圈,不要湊合太近,只是互相傷害。

有些人闖入你的生活,是在教你堅強忍耐;有些人闖入你的生活,是在教你如何愛人;有些人闖入你的生活,則是教你學會告別。

也正是這些不斷的來來往往、迎接送別,我們的生活經歷、情感經歷豐富起來,體味到生活的樂趣,脫離了單調。

從某種角度來說,所有相互結緣之人,都是來相互“報恩”的;恩盡了,緣也就盡了。

因此,對於人生的分分合合,不必過於悲歡;該來則來,該走則走,亦是一種相互成全。

3

愛恨隨緣

卡耐基說,“懂得扔下包袱的人,才能獲得更多。”

但大多人,摻雜在與別人的愛恨糾葛中,難以獨善其身。

愛原本是可貴的,但若是演變成強烈的期待,則會給自己帶來麻煩。須知,愛而不得,反生怨恨。

不管誰離了誰,生活還是運轉不誤,該放手的要儘快放手,不要把愛演變成怨。

所有的怨恨,都是一種自我傷害,你必須分心分身去與之對抗,不斷消耗精氣神,才能維持正常生活。

俗話說,“愛過知情重,醉過知酒濃。”

生命裡不間斷的來來往往,湧現出許多快樂與悲傷,這是定數,縱然不捨也不會改變。

天下無不散的宴席,就讓往事隨風,不去追逐,不必留戀或遺憾,心才能徹底澄空、安然。

4

成敗隨緣

《金剛經》中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所有的成敗,都只是一時的,高興或灰心得太早,只是徒增壓力。

我們希望一生順順利利,最好能平步青雲,卻又容易被一時的失敗嚇唬住,以為人生到頭了,只等待下車。

但人生是一場馬拉松,成功過幾回,難保後面不會栽跟頭。跌倒過幾次,不代表沒有翻盤的機會;輕易死心,只因為太看重暫時的失利。

人生如茶,沸水剛衝下時,茶香濃郁得可以滴水;多衝幾次,味道也就淡了,成功亦然。

不要太看重得失,便沒有所謂的成敗,一開始就立於不敗之地。

說到底,成敗只是一個結果,一個數字,爭過了度,便是隻剩忐忑,磨光好心情,了無生趣。以平常心對待,才不會患得患失。

5

李白說,“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對於“行人”來說,葆有一顆淡然的心,才能承載更多世事滄桑。

如經典歌曲《隨緣》所唱,“隨風而去乘風而來才是我胸懷。”

大格局:一念放下,萬事成全!


這是一種大格局,一念放下,萬事成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