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高考是如何保證公平的?

又是一年一度高考。每當此時,關於高考是否公平的話題都會被拿出來熱炒一番,上至廟堂,下至販夫走卒無不關心。

古代高考是如何保證公平的?

動不動就是萬里挑一的

所以差個一分不知要差出多少人去

(圖片來自wikipedia)

即使當今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學子通過留學、保送或提前被大學錄取繞過了“高考”這道坎,但絕大部分有志青年還是要通過參加高考得到自己所心儀大學的青睞,從而走上實現人生理想的第一步。

古代高考是如何保證公平的?

各人的差距很大,各地的差距也很大

現在高考錄取最被人詬病的一點是“分省錄取”不公平,很多人認為如果全國統一選拔,是絕對公平。但這會牽涉錯綜複雜的教育利益,改革首先不易,其次也未必有意義。同樣的顧慮也出現在古代科舉當中,為了實現公平,古人做了很多努力。

科舉制的“公平機制”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誕生標準化選拔性考試的國家之一。

古代的“高考”——科舉制萌發於南北朝時期。由於魏晉沿襲的“九品中正制”選材方式受名門高第影響巨大,扭曲人才考核機制,後來甚至所憑準則僅限於門第出身,“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導致選用官僚多不稱職,而士族以外的讀書人卻懷才不遇,所謂“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僚”,既激化了士族與庶族的矛盾,又不利於國家選材用人。

科舉公佈的金榜名錄

上了榜 一生無憂

(圖片來自wikipedia@百樂兔)

古代高考是如何保證公平的?

而科舉制以分科考試形式公平錄用人才,且人人都可報名參與,從此平民也可以通過讀書考試獲取入仕機會。“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階層流通渠道完全打通,可謂是中國文官制度的創舉。

但是科舉考試選拔人才也不可能做到完全公平——夾帶抄襲者有之,洩漏考題者有之,考官偏袒者有之,挾私報復者有之。如果不能公正處理,知識階層將對科舉制喪失信心。有鑑於此,歷朝對破壞科舉公平機制的舞弊行為持嚴防死守的態度,監考甚嚴。

科舉考試中被夾帶入場的作弊材料

(圖片來自wikipedia@Jack No1)

古代高考是如何保證公平的?

但是由於金榜題名後就可做官發財,面對如此巨大的誘惑還是有人鋌而走險,因此歷朝歷代都對科場弊案嚴懲不貸,甚至興起大獄,以儆效尤,身首異處者不乏高官名士。

明代江南大才子唐伯虎與“富二代”徐經參加會試,二人考前多次拜訪會試主考官程敏政,徐經趁機賄賂程敏政府上的家僮洩漏考題。

無法賄賂考官如何作弊?

這波騷操作可以

(圖片截自bilibili)

古代高考是如何保證公平的?

搞得我都想剃禿頭了

(圖片截自bilibili)

古代高考是如何保證公平的?

後來有人告發,唐伯虎與徐經同行同止,雖無證據,卻也難免瓜田李下之嫌,三人均被打入大獄。雖然徐經最後供稱唐伯虎並未看過,然而木已成舟,科場舞弊案不僅斷絕了唐伯虎的功名之路,還導致了妻離家散的悽慘結局,成為他人生的轉折點。

當然被發現也不太好

(圖片截自bilibili)

古代高考是如何保證公平的?

再如咸豐年間兩朝老臣,文淵閣大學士柏葰在順天府主考鄉試,爆發了“戊午科場案”,老先生收受他人請託白銀十六兩,最後竟被咸豐帝判處斬立決。

科舉制剛剛興起之時,確實是追求“絕對公平”,體現為全國級別的考試——會試和殿試的考題是全國統一的。

考試時的考場座位

(圖片來自wikipedia)

古代高考是如何保證公平的?

但隋唐時中國南北經濟發展水平發生落差,到宋代時南方逐漸遠遠超過北方,吳楚之地文教繁榮人才茂盛也就不足為奇。明顯可見的是宋代之後的儒學大師多出自南方,明清兩朝江西、浙江、湖南三地書院數量幾乎佔全國2/5。清代共點狀元79名,其中江蘇就佔了27人之多。

由於五代十國之亂以及大量的北方民族南下

北方的文教產業已經難以逆轉的落後於南方

古代高考是如何保證公平的?

究其原因,一是北方長期戰亂,財富積累無從開始,沒有剩餘資源用於文教;二是北方與少數民族關係密切,在少數民族南下期間經常是主要被統治地區,在統治者缺乏對文化教育重視的情況下,民眾就會用腳投票不舉文教。

遼金西夏蒙古

北方威脅無日不絕

要想繼續讀書,還是搬家的好

古代高考是如何保證公平的?

如果“全國一張卷”,從宋朝時起,北方人就遠遠不是南方人的對手了。

“分省錄取”與“漢民照顧”

到了明初,這種南北差異已經達到令人瞠目結舌的程度——明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會試,51人金榜題名,然而51人均來自長江以南,江北竟無一人上榜。

明神宗萬曆二十六年狀元趙秉忠卷

是中國現今唯一保存的狀元卷

(圖片來自wikipedia@三獵)

古代高考是如何保證公平的?

北方士族無法接受這一結果,到禮部(兼有現代教育部職責)示威鳴冤,他們指出三位主考官都是南方人,可能徇私舞弊或存在地域歧視,請求朝廷嚴查。

明太祖朱元璋以對高官嚴厲著稱,接報一查到底,認定會試選人確有舞弊。本次科舉的考官劉三吾等三人被作為“藍玉餘黨”並嚴加懲處,株連親屬,“南北榜案”大獄告成。

最後皇帝決定親自出題再考一次,欽點了61名進士。這批進士都是江北士子,史稱“北榜”。這樣一來才把憤怒的北方考生安撫下來。

明朝回話:科舉考試中的皇帝

(圖片來自wikipedia)

古代高考是如何保證公平的?

但其實“南北榜案”中考官是否舞弊至今沒有定論,只能說當時南北文化教育差距之大遠非今天可比。南方在元明時期相對太平富庶,儒家底色被清洗得也不多,考生的應試水平高很正常。而北方長期處在金-元統治下,雖然也有文教科舉,但強度不及南方,同樣的題就難以處理妥當。

朱元璋炮製“北榜”,其實更多出於籠絡北方人心,維護朝廷安定的政治目的。

在這次“南北榜案”之後,中國科舉制度就迎來了一次重大改革,以後科舉以長江為界分南北兩地分開出題考試。南北方的學子,按照其所處的地域進行排名,分別錄取後,再統一參加殿試。

不過只是以長江劃分的話似乎相當簡單粗暴

至少當時巨大的南直隸就是橫跨長江南北的

古代高考是如何保證公平的?

到明朝中期,又變成了“南榜”、“北榜”和“中榜”(安徽以及西南各省:四川、雲南、貴州、廣西)的劃分方式,錄取比例也固定在南榜55%,北榜35%,中榜10%,與人口比例基本相當。

朝廷明文規定各州縣都有名額,即使邊遠省、縣也照樣會有強者入榜,保證了文化教育落後地區讀書人入仕的可能和對中央政府的向心力。這一制度與今日高考的分省制度有異曲同工之妙,可以說是一種制度發明的延續。

明代繪畫中描繪的殿試

(圖片來自wikipedia)

古代高考是如何保證公平的?

滿清入關之後全盤照搬了明代分區會試錄取的規則。但清代版圖遠比明代遼闊,參加科舉考試的士子範圍也大為增加,平衡難度也明顯上升。另外鑑於清代絕大部分官爵都不能世襲而是逐級遞降,大量滿蒙貴族子弟如果不願流向較低社會階層,都選擇科舉作為進身之階,造成清代“高考”競爭更加激烈。

科舉參與人數眾多,又有少數民族參加,少數民族的還是上層出身在官場根深葉茂,想讓科舉結果不叫人說閒話就成了歷代清帝思考的大難題。

不過文科考不過的話也可以去試試武科

雖然大部分時間成平日久

不過大清以武立國,皇帝對軍功也是很重視的

(圖片來自wikipedia)

古代高考是如何保證公平的?

為了籠絡漢族士子,防止他們成為清廷統治的對立面,康熙皇帝精心制定了“滿不點元”的規則,即狀元、榜眼、探花的“光榮榜”上必須是漢族人。這是清朝的明智之舉,通過照顧人數更為廣大的漢族人口確立統治的合法性,並在保持了全國性的人才流通。

歷代狀元榜

南方在宋以後就佔據了壓倒性優勢

而清朝狀元中,江蘇的地位舉足輕重

古代高考是如何保證公平的?

另外,如此選人也可以防止滿蒙貴族借貴戚身份走“上層關係”,扭曲科舉公平,不給漢族士子以說閒話的機會。

正是通過凡此種種的制度發明,清朝國祚才得以達到正常中原王朝的水平,而非像其外族前輩一樣早夭。這也可以說明清朝的國家治理水平不低,為中國古代王朝站好了最後一班崗。

當然,“滿不點元”並不是絕對的,同治三年殿試後,慈禧太后、慈安太后閱卷時確定其中一本為狀元。當時所有試卷均為糊名謄抄,無法辨認作者和筆跡,拆開密封試卷後才發現太后點中的是蒙古正藍旗阿魯特·崇綺的試卷。

名字糊上去

(圖片來自東城區圖書館)

古代高考是如何保證公平的?

眾大臣經過反覆爭論,得出“但憑文字,何論滿漢”的結論,最後確認其為狀元,成為有清一代康熙皇帝之後絕無僅有的旗人狀元。

真正的公平在哪裡

在古代的技術水平下,科舉的確體現了教育公平,選人公平。但千年科舉,試題逐漸僵化,競爭烈度卻有增無減,逐漸成為了拼財力的競賽活動,無法適應晚清大變局。作為1905年“新政”的一部分,清廷廢除了科舉制度,從此知識分子不可能再通過“金榜題名”,飛黃騰達。

1894年的會試題目

同年朝鮮廢除科舉

(圖片來自wikipedia)

古代高考是如何保證公平的?

他們不得不從科舉的軌道中散逸出去,有的甚至投身革命黨,成為了大清的對立面。

直到民國成立之後,中國也若干年都沒有官方主導的標準化選拔考試。雖然許多人津津樂道的民國時期大學學風優良,水平高超,且到1936年全國已經有100多所高等學府,為國家培養了很多人才。但從培養公平性上來看,民國高等教育是遠遠不夠的。

雖然在適應新時代的需求上

各類新式教育能培育更合適的人才

但對於地方學子,上升通道比以前更加狹小

在一定程度上考試製度的廢除是動搖國本的事

(聖約翰大學-圖片來自wikipedia)

古代高考是如何保證公平的?

當時的高考制度是各所學校自主組織命題,學生可以選擇報考多所大學,也可能同時被多所大學錄取。自由的同時,由於缺少統一的選拔機制,學生需要到自己到高校報考,能夠成功升學的學子大都是大城市居民或注重文化教育的鄉紳子弟,對邊遠地區,教育不發達地區很不利。

一直到新中國建立以後,中國在1952年才重新回到了統一開展標準化選拔性考試的軌道,稱為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這就是我們所熟悉的高考。

不過新的時代

政府主導下的教育系統和內容與之前有較大不同

(比如大規模的院系調整)

(圖片來自wikipedia@Myheimu)

古代高考是如何保證公平的?

各省分配名額,照顧邊遠地區,與古代科舉頗有幾分神似。然而所不同的是,義務教育的逐漸推廣同時培養了大批受過基礎教育的學子,高考不再如古代科舉一樣,只是“少數人的遊戲”了。

動盪時期高考制度一度被廢除,改為“推薦上大學”。這是一次公平性倒退,更像是魏晉時期的九品中正制,只能說是服務於特殊政治目的的產物。所以1977年高考恢復顯得尤為珍貴,改變了千百萬人的命運,也挽救了中國教育。

改變命運的時刻

古代高考是如何保證公平的?

改革開放之後,隨著義務教育制度普及,所有的中國人只要有志於學,都有了參與高考和脫穎而出的權利,無數人因此改變了自己的命運。而大學也在不斷擴招,為國家培養了大批高等教育人口。

無論中國大學的綜合教育水平如何,至少能培養出合格的專業人才,使得中國在“人口紅利”逐漸消失時仍能憑藉“工程師紅利”推動自身——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以中高速度不斷成長。

雖然高考仍有種種不盡人意,不夠合理之處,如各省競爭差異太大,存在不夠合理的加分項目等,但相信在不斷的改革中,這項最能體現教育公平的制度還將長久存在下去。“少年強則國強”。希望莘莘學子都能在一年一度的高考中魚躍龍門,實現夢想,就像《畢業歌》中所唱的那樣:

放榜後

各大學校普遍橫幅

(圖片來自wikipedia)

古代高考是如何保證公平的?

“我們今天是桃李芬芳,明天是社會的棟樑;我們今天絃歌在一堂,明天要掀起民族自救的巨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