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對於外來文化入侵的抵制和包容

導語:中國中原地區因為地大物博,經濟相較周邊地區發展迅速所以多次為周邊少數民族窺視,北方少數民族侵入,在中原大地上建立政權。自南北朝以來,遼、金等外來民族佔領的地區,只限於北方,而到元及清統治時期則都曾君臨全部中國。中國人在這一時期,深感亡國之痛,也努力興復,終於朱元璋建立明朝,中原復興。

中國傳統文化對於外來文化入侵的抵制和包容

(朱元璋建立大明)

在中國陷於外族統治時,外來民族的所傳入的文化影響對於中原本土文化引起的動盪,歷來是學者士大夫關心的嚴重主題,他們大致上是將種族與文化合併為同一議題。

中原傳統儒家的教育

當孔子的思想轉變成為中國傳統正統思想的時候,漢代所編撰的《中庸》中曾經說到,"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過去許許多多的人對於這段話並沒有產生較深程度的理解,但今天的我們可以看到,這裡的天,其實真實的意思可能是宇宙間各種力量的綜合,是一個人命和性的存在承載物。

荀子的觀點是認為人性是空白或是中性的,經過後期不斷的自我的訓練和修養,即所謂"學"的過程,人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仁人君子。在荀子思想之中,仁不是理所當然的稟賦,而是經過後天培養獲得的一種特質。這就與其他的學說思想有了很大的不同,這就讓我們瞭解到,傳統意義上的學不僅是可以從從知識方面學習發展,還要符合禮的行為模式,以涵育一個人可能發展的仁。

中國傳統文化對於外來文化入侵的抵制和包容

(孔子儒家思想)

這種儒家的思想為後世的中國文人所接受,並在相當長的時間裡被官方所接受,成為皇家統治者階級統治的有力工具

文化衝突的出現

日常生活上的改變首先就是造成衝突的首要緣由。雖然漢人在社會地位上遠遠不如元人,但元朝政府並未強迫漢人改易衣服與髮式,漢人學者也仍照舊讀中國書。許衡諸人還悉心努力,發揚儒家學說,既保存中國文化,更希望以此同化征服者。

清朝剃髮、改服之令,啟動了"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強迫選擇,對於一般漢人而言,喪失自有文化的痛苦較之改姓易代的變局,尤有深切的感受。嘉定三屠、江陰八十三日的抵抗,以至漢人抗清運動,此起彼落,或潛伏山林,或寄居海隅,其動機無非是為了抗拒文化淪喪。 中原學子所受的先秦儒家的春秋大義,本來就有中國與夷狄之分,內華夏、外夷狄,分別為兩個文化圈。這一觀念的祖型,應是周人封建親戚,形成了以周王為中心的封建秩序共同體。在這一共同體圈子外的族群與國家,就是外人;在這一共同體圈子內的諸侯,則是周人禮制之所及。

中國傳統文化對於外來文化入侵的抵制和包容

(清軍襲擊明朝邊境)

另一方面,又可因不認同華夏文化,因此而成為華夏文化圈外人。春秋時,南方文化不同於中原,楚國強大儼然自成格局,有些原屬華夏共同體的國家,折而進入楚人集團。孟子指斥許行等人為蠻夷,正是所謂入於夷狄,就視同夷狄。族群血統的認同,遂與文化認同分開,成為兩個標準了。

文人指示的反抗行動

顧炎武在明亡之時曾參與江南抗清的運動,失敗之後,他遊歷關塞,結交豪傑,仍有興復之志。他的著作,既有音韻與經學,更多經世致用的歷史學與地理學。溯其緣由,顧炎武對於宋明理學空談心性,頗有批評,認為五胡亂華是由於魏晉清談,誤了經世治國的事業。

中國傳統文化對於外來文化入侵的抵制和包容

(清軍殺害反抗之人)

明代的講學,顧炎武認為其實是清談孔孟,也與魏晉清談老莊同樣誤事。他的經學著作,尤其音韻之學,志在還原古代經典的原貌,因此梁啟超認為顧氏的工作實是清儒樸學的源頭:

"清代儒者以樸學自命,以示別於文人,實炎武啟之。"這是顧炎武在亡國之後,深切反思中國文化命脈所寄的儒學,盼望能從此重新找到經典的原貌及本意。

中國傳統文化對於外來文化入侵的抵制和包容

(清朝對反抗文人的刑罰)

顧炎武曾發下重誓,終生不與清政府有所聯繫,以明朝遺民自居,從不忘興復。他結交豪傑,跋涉山川,時時希望有所作為。顧炎武不同於王夫之,則在於他的深刻反省,對中國文化及中央集權的帝制,都有所檢討。在境界方面,顧氏毋寧高出王氏一籌。 黃宗羲反思世事得失的結果,則是

《明夷待訪錄》。這部書則主要是提出他的改革理想。該書涵蓋廣泛,於政治、軍事、經濟、社會等都有其改制的擬識。簡單地用今日的名詞說,他盼望中國發展一個文化精英的民主政治與社會,以學校為議政之地,轉變中央集權的帝制為相當程度的地方自治。

然而,在他的晚年,對康熙確有許可之辭,也受清廷優禮。以此推測,在他的理念之中,天下生民百姓的福祉,當比民族大義更重要。至於朝代更迭,由他對於君主制度的批判言,本來就不是關心的重點。

清朝後期反抗情緒的遞減

上述三人對於民族與文化的認同感與關心程度,不光是分佈在光譜表上不同的波段。與他們同時的人物,大致都可在同一光譜表上找到所屬位置。 經過康熙一朝的休養生息,中國百姓生活安定,習慣了清朝的統治,亡國之痛已不在年輕一代的回憶之中。清廷沿襲明人政策,科舉經義以朱子註解的《四書》為主,其重點在於倫常綱紀,當君臣的名義已定,則民族界限就不足以顛覆人間倫常。

中國傳統文化對於外來文化入侵的抵制和包容

(顧炎武的雕像)

結束語:清朝出現元朝所不曾有的文化方面的管制,還是因為統治者忌憚自己統治階級的領導地位,但後期的文化融合還是表明兩方不同文化衝突大大減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