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防護怎樣做?一份來自省疾控中心的提醒

個人防護怎樣做?一份來自省疾控中心的提醒

4月30日,貴州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發佈5月防病提示,提醒市民要繼續防範新冠肺炎疫情,做好個人防護;注意預防食物中毒,不採摘、不買賣、不食用野生蘑菇,不吃不乾淨、變質食物;保持個人衛生,日常生活中應建立良好個人衛生及科學飲食習慣。

5月是春夏之交,隨著氣溫的逐漸升高和降雨的增加,各種毒蕈類、細菌、病毒進入生長旺盛期,同時也進入了食源性疾病、腸道傳染病、蚊媒傳染病等疾病高發期。“五一”節假日到來,人員流動數量和密度加大,全省當前疫情防控形勢依然嚴峻複雜。

個人防護怎樣做?一份來自省疾控中心的提醒

假期新冠疫情防控

“五一”假期臨近,隨著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公眾郊遊踏青、探親訪友、休閒購物、聚餐聚會等活動人員流動和聚集頻繁,根據《省應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領導小組關於做好新冠肺炎疫情常態化防控工作的通知》《關於進一步加強中、高風險地區來黔返黔人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通知》要求,提醒廣大市民和遊客,假期疫情防控不能放鬆,要“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繼續做好個人健康防護。

防控建議:五一期間,儘量避免到疫情中、高風險地區旅遊、探親,做好個人健康防護,到人員密集場所應自覺規範佩戴口罩,勤洗手、勤消毒,不食用野生動物,若出現發熱、乾咳、乏力等症狀及時到就近發熱門診就診。

個人出行要自覺遵守目的地疫情防控規定,錯峰旅遊,到旅遊景區有序參觀不扎堆,自覺保持社交距離。各類旅遊景區、商場、購物中心、酒店、餐飲場所及公共交通工具,要落實安全檢測、遊客分流、通風消毒等措施,加強公共場所、設備設施安全檢查,確保安全開放、安全遊覽;繼續做好掃碼檢測,提醒顧客正確佩戴口罩,對經常接觸的公共用品和設施(如存儲櫃、電梯間按鈕、扶梯扶手、衛生間門把手、公共垃圾桶等)要做好清潔消毒和通風換氣,通過管控分流減少人員聚集;餐飲場所要落實通風消毒、員工防護等各項防控措施,加強食品安全管理,確保就餐環境和餐具設施乾淨衛生。繼續執行在賓館、商場、銀行、餐廳、醫院、學校、商場、旅遊景區等人員密集場所和機場、地鐵、火車站、長途客運站等場所掃碼和體溫檢測。

野生毒蘑菇中毒

夏季氣溫高、溼度大,是野生蘑菇生長旺盛的季節,也是食用野生蘑菇中毒的多發時期。為了您的生命安全,請自覺做到不採、不賣、不買、不食野生蘑菇。

野生菌食用誤區

誤區1:“鮮豔的野生蘑菇有毒,普通顏色的野生蘑菇沒毒。”不能根據顏色與形狀簡單區別野生蘑菇是否有毒!比如白色的致命鵝膏和灰色的灰花紋鵝膏、擬灰花紋鵝膏就為劇毒種類;而雞油菌和一些顏色鮮豔的玫瑰紅菇種類卻是美味的食用菌。

誤區2:“有乳汁分泌的,斷面變色的野生蘑菇有毒,沒有就無毒。”以此判斷毫無科學依據,比如松乳菇、紅汁乳菇掰開或劃傷後會流出乳汁,但卻是美味的食用菌。一些可食用的牛肝菌斷面會變成藍色,也是可食的。

誤區3:“生蛆或生蟲的野生蘑菇無毒。”許多劇毒的鵝膏成熟後同樣會生蛆、生蟲,所以不能認為長蛆長蟲的蘑菇就是無毒的,就是可以食用的。

誤區4:“長在潮溼處或家畜糞便上的野生蘑菇有毒,長在松樹下等清潔地方的野生蘑菇無毒。”事實上,一些毒蘑菇(如假淡紅鵝膏、致命鵝膏、淡紅鵝膏等)生長的環境非常乾淨(如干淨的混交闊葉林中)。而一些可食用蘑菇可能會長在比較潮溼的環境中,所以不能以生長環境來判斷蘑菇是否有毒。

誤區5:“野生蘑菇和銀器、生薑或大蒜一起煮,銀器、大蒜等變色就是有毒,不變色就無毒。”事實上,許多毒蘑菇與大蒜、銀器一起煮,銀器、大蒜不會產生顏色變化。因此,不能用煮蘑菇加大蒜、銀器等方法去測試蘑菇毒素。

誤區6:“野生毒蘑菇煮熟煮透就沒毒了。”多數蘑菇毒素毒性穩定且耐熱,特別是劇毒蘑菇毒素,高溫根本不能將其破壞。

誤食後怎麼做

人們在進食野生菌後在數分鐘到3天(72小時)內,如果感到頭昏、噁心、嘔吐、腹瀉或有其他不適,要高度懷疑野生菌中毒,應立即採取以下措施:

立即撥打當地急救電話,及時前往醫院治療。並告訴接診醫生自己進食野生菌的種類、時間、地點和同餐者。

催吐。在中毒者神志清楚的情況下儘快催吐。可用手指摳咽部或用器具壓迫舌根部即可引起嘔吐,以減少毒素的吸收,減輕中毒程度。腹瀉較輕微的可少量服用瀉劑,加快毒素排除。催吐後,應讓患者飲用少量鹽糖水,補充丟失的體液,防止脫水導致休克。

保留野生菌樣品供專業人員鑑定,為救治提供參考。

一旦發生疑似食用野生菌中毒,同餐者無論有無中毒症狀,都要立即到醫院進行相關檢查、治療。

腸道傳染病

細菌性痢疾簡稱菌痢,也稱為志賀菌病,是志賀菌屬(痢疾桿菌)引起的腸道傳染病。菌痢潛伏期一般1-4天。主要臨床症狀為發熱、腹痛、腹瀉、裡急後重、粘液膿血便等,便後仍有未排盡的感覺,大便常先呈稀水樣便,繼而轉為黏液膿血便,每天排便3次以上。病人和病原攜帶者是主要傳染源。該病主要通過菌痢病人的排洩物汙染水、食物後經口感染;也可通過生活接觸傳播,或者通過蒼蠅等媒介傳播,人群普遍易感,尤以5歲以下兒童為主,夏、秋季可引起流行。

防控建議:講究個人衛生,養成飯前便後洗手的習慣。採取正確的洗手方法並用流動的水沖洗30秒以上。

不吃不乾淨的食物。嬰幼兒牛奶或其他乳製品一定要煮沸消毒,不吃剩奶。奶瓶和奶嘴用後洗乾淨,每天煮沸消毒,不吃生菜,生吃的瓜果要洗淨。

不喝生水,不食用變質食品。食物要新鮮,處理食物的廚具以及食物本身均要生熟分開,防止“病從口入”,不生吃貝殼類海產品,烹飪食品要煮熟煮透再吃。

出現疑似症狀要早就診,早治療。患有菌痢的人員,不得參加食品加工等相關的工作。

消滅蒼蠅及其孳生地,切斷傳播途徑。

瘧疾、登革熱等蚊媒傳染病

瘧疾、登革熱主要通過蚊蟲叮咬傳播的傳染病,近年來,隨著旅遊、商務等出入境人員往來頻繁,我省輸入性瘧疾、登革熱等導致本地傳播的風險增大。

防控建議:做好防蚊滅蚊,加強個人防護。清除水缸、水盆、輪胎、花盆、花瓶等蚊蟲孳生地;外出時穿長袖衣褲,在身體裸露部位塗抹防蚊水、使用驅蚊劑,室內使用蚊帳、防蚊網或點艾草、蚊香等防止蚊蟲叮咬,必要時使用衛生殺蟲劑殺滅蚊蟲。出現發冷、發熱、出汗、皮疹等症狀時及時就醫,並主動告知旅行史。

(來源:多彩貴州網)

輕觸一下,讓銅仁亮起來

國產HPV疫苗來了!5月起可陸續接種!價格不到進口的一半

銅仁茶憑什麼在省春季鬥茶大賽中斬獲多個獎項?

銅仁學生請準備,你們的開學時間確定了

貴州人的億元消費補貼即將到賬,29日起,可使用支付寶核銷

編輯:李小倩

審核:庹穎 譚霜

校對:餘佑彪

個人防護怎樣做?一份來自省疾控中心的提醒
個人防護怎樣做?一份來自省疾控中心的提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