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安嶽池縣:邁開大步奔小康--市州新聞--四川--地方--首頁

冬日的清晨,(廣安)嶽池縣苟角鎮石板坡村的戶外冷得刺骨,但薄霧中總能見到宋光壽老兩口義務打掃公路的身影。

3年前,老兩口唯一的兒子因病去世,讓這個原本就風雨飄搖的家被擊垮,是扶貧幹部捂熱老兩口已經破碎的心,是脫貧政策托起他們生活的“底盤”。

“黨和政府的幫助讓我對生活重新有了希望,我們掃掃地,也算是一種回報。”70歲的宋光壽說,如今他家的土地承包出去有分紅,自己種點蔬菜,加上政策幫扶,每年有兩萬多元的收入。

宋光壽的家改變了,嶽池縣26857戶貧困戶的家也改變了。

嶽池是百萬人口大縣,2014年,精準識別貧困村280個,建檔立卡貧困戶26857戶89968人,貧困發生率8.9%,貧困村、貧困人口數量分別居四川省第2位、第17位,在我市均居第一。

民亦勞止,汔可小康。

近年來,朝著“2020年所有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這一目標,嶽池縣舉全縣之力、匯全縣之智,咬定目標、苦幹實幹,邁開大步奔小康——2017、2018連續兩年在省級年度成效考核中取得“好”等次;2018年實現貧困縣摘帽;2019年實現全域全員脫貧。

使命千鈞重 立下軍令狀,“繡花”功夫深

中國美麗休閒鄉村、國家4A級旅遊景區……這兩年,白廟鎮鄭家村被冠以的名號越來越多、越來越響,越來越有“面子”。

但其實,比“面子”更實在的,是鄭家村厚實的“裡子”。

這些年,除了依託陸游的《嶽池農家》發展鄉村旅遊外,鄭家村利用基礎設施和水資源,在平壩地區發展了“稻魚、稻蝦、稻鱔”共生的糧食增產項目,建成千畝桃園、藤椒園、中藥材和苗木種植示範園,帶動村民增收致富。2019年,該村人均收入達到1.2萬元。

過去,在鄭家村生活了幾十年的老村黨支部書記劉方紅四處尋求發展門道,但連他也未曾想到,自己熟悉的荒山坡上還能發展旅遊產業,成為遊客嚮往的“詩和遠方”。

為鄭家村找準脫貧門路的,是紮根村裡的駐村幹部。

“來的扶貧幹部立下軍令狀,簽訂責任書,衝鋒在前,帶領貧困群眾攻堡壘、拔窮根。”劉方紅說,駐村幹部紮根貧困村,下足“繡花”功夫,找準了貧困村的脫貧之道。

劉方紅所言不虛——作為全市扶貧任務最重的縣,脫貧初期,針對貧困面寬、量大、任務重的現實,嶽池縣委、縣政府與鄉鎮黨政“一把手”、縣級部門主要負責人等簽訂了目標責任書,立下了軍令狀,誓與貧困戰到底!

勇挑千鈞擔,做精“繡花”活。嶽池縣巧妙“排兵佈陣”,劃出10個脫貧戰區,縣級領導班子掛帥,建立包戰區、包鄉鎮、包村、包社、包戶“五包”幫扶責任,選精兵、派強將,280個駐村工作隊、1.5萬名公職人員下沉基層,與26857戶貧困戶結親結對。

舉全縣之力、匯全縣之智。各行各業紛紛投身於這場氣勢磅礴的“硬仗”之中。

省級單位來了——3家省級單位到嶽池開展定點扶貧,幫助協調17個扶貧項目,引進262.2萬元資金。

民營企業來了——近百家民營企業發揮資金、技術、管理等優勢,到貧困村開咱就業扶貧、產業扶貧、愛心扶貧等。

…………

他們找準了致貧的根本——基礎條件差,出行沒好路,住房不像樣,收成靠天保;致富技能缺,70%的群眾沒有一技之長,外出務工收入低,在家經營無門路;患病群眾多,75%的貧困人口因病常年吃藥,勞動能力不足……

找準窮因後,嶽池縣當即開出良方治“硬傷”。

圓“安居夢”,實施易地扶貧搬遷、C級D級危房改造、“五改三建”等51714戶,有效改善貧困群眾居住環境。

修出行路,修建通村硬化路、產業聯網路、入戶便民路等4550.88公里,實現100%的村通水泥路、85%的組通產業聯網路、60%的戶通入戶便民路。

搭“致富橋”,打造6個產業示範帶,新改建37.63萬畝特色產業基地,建成100個奔小康產業園,培育2229個新型經營主體,實現貧困群眾多形式、多途徑增收。

用好真金白銀,籌集資金42.76億元,強化資金風險防控,保證扶貧資金封閉、安全、高效運行。

貧困的“硬傷”治癒了,群眾的生活發生了前所未有的改變。

興隆鎮龍王井村脫貧戶金賢中家建了舒適溫馨的“三合院”,再也不用寄住在先輩的舊屋裡;交通的改變讓羅渡鎮化龍橋村成為一塊“寶地”,發展起了青脆李等產業,村民增收有了新門路。

脫貧攻堅帶來的好,無需語言,從脫貧戶滿是笑容的臉上就能瞧得明明白白。

打好產業牌 增收有門路,口袋“鼓起來”

站在嶽池縣顧縣鎮羊山湖村的制高點向遠處眺望,中藥材種植基地連線成片,眼底可見的是一片綠意。

這片綠地裡,蘊含著羊山湖村的“致富經”:流轉全村大部分土地,種植佛手柑、黃精、川芎、吳茱萸、半夏、枳殼等中藥材,並圍繞中藥材種植產業,開發特色健康旅遊項目,幫助群眾鼓起了錢袋子。

羊山湖村第一書記羅陽算了一筆賬,預計今年中藥材和藤椒豐收後,能夠為村集體經濟增收15萬元,帶動62戶脫貧戶戶均增收4000元。

這意味著,羊山湖村已經完成了從吃“農業飯”向吃“旅遊飯”的轉變。

31歲的羅陽是市政府引進的高層次人才,2018年5月,被選派至羊山湖村任第一書記。駐村兩年,羅陽帶領村民栽種中藥材和藤椒5600畝,還建成了10多個鄉村旅遊景點。

脫貧攻堅沒有現成經驗,沒有現成路徑,沒有現成答案。脫貧攻堅的路上,嶽池縣以“摸著石頭過河”的勇氣,大膽探索創新,找到了切合實際的路徑!

針對鄉村專業人才缺乏的現狀,嶽池縣探索“縣引村用、崗編分離”引才模式,由縣級層面整合並統籌鄉鎮空閒事業編制,拿出一定職位面向社會公開招聘,引進鄉村急需緊缺專業技術人才,根據專業特長重點安排到“軟鄉弱村”、產業重點村、深度貧困村工作。

公開招聘3批次、累計超過3000人報名,自2018年嶽池縣啟動“引才入村”計劃以來,共引進139名專業技術人才到村工作,他們,都成為產業發展的中堅力量。

在產業發展的路上,嶽池縣創新的步伐從未停歇。

“專業合作社 種養大戶 農戶”“公司 農戶”……嶽池縣鎖定為群眾增收的目標,創新產業增收機制,探索流轉土地收租金、進園打工掙薪金、入股分紅得股金、庭院經濟賺現金的增收模式,輻射帶動18萬人增收致富。

有動力強勁的“火車頭”,有助農增收的利益“聯結機制”,嶽池縣扶貧產業猶如疾行的火車,拉著貧困群眾邁進小康生活。

通過“引才入村”計劃到鄭家村工作的林小雯,擔任村上利用產業扶持資金成立的傳媒有限公司總經理,負責公司的運營管理和各表演隊伍的組建等,還兼任村裡的講解員,讓鄭家村的鄉村旅遊越來越紅火,吃上“旅遊飯”的貧困群眾的口袋富了起來。

黃龍鄉與嶽池縣農投集團開展合作,共同打造“黃龍貢米”產業,喊響叫亮“黃龍貢米”“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的金字招牌;顧縣鎮大屋場村種植了近2000畝花椒,年產值突破了100萬元,貧困戶年均增收6000多元。

…………

2019年,嶽池縣實現全域全員脫貧,貧困戶人均純收入增長到6643元,年均增幅31%。

"智志"雙扶 提振精氣神,振興基礎牢

儘管白廟鎮瞿家店村廖青華患有殘疾、行動不便,卻依然不等不靠,主動申請5萬元扶貧貸款,建起了養豬場,用3年時間,“逆襲”成年收入超過20萬元的致富帶頭人。

妻子因病去世,喬家鎮廖壩村村民劉德明曾經一蹶不振,整天喝酒、打牌。廖壩村駐村幹部利用《村民公約》,發動鄉親們監督,不僅幫助劉德明戒賭、戒酒,還讓他重拾鬥志,成為自力更生的勤快人,成功脫了貧。

兩個貧困家庭的脫貧故事說明一個道理:只有貧困戶主動站起來、動起來,才能真正達到穩定脫貧的目的。

扶智扶志,嶽池縣運籌帷幄,打出“四張牌”。

第一張牌,實施“萬人素質提升”計劃,採取“夜校 黨校 高校”培訓模式,提升基層幹部能力,“鍛造好”致富火車頭。

第二張牌,實施“百村農技服務”計劃,通過室內“點餐式”技能培訓和田間“流動課堂”,培訓貧困群眾10萬餘次,補齊貧困群眾“無技能”的短板。

第三張牌,推進“就業扶貧”,建立貧困家庭勞動力基本信息、就業培訓、自主創業、轉移就業、公益性崗位安置“五本臺賬”,培育2個扶貧基地、3個扶貧車間,舉辦29場就業扶貧專場招聘會,組織轉移貧困勞動力就業53451人。

第四張牌,培育新風新貌,通過典型引領,喚醒脫貧主人翁意識,增強“自立自強意識”,增添致富內生動力。

思想站起來,行動跟上來,從“熬日子”到“過日子”再到“奔日子”,貧困群眾昂揚鬥志,斬斷窮根,勤勞致富。

羊山湖村村民鄭瓊珍在丈夫半癱瘓的6年時間裡,她沒有怨天尤人,不僅悉心照顧丈夫,還抓住村裡發展中藥材產業的商機,出租住房、當起廚子、到基地務工,一年收入好幾萬,成為貧困戶的榜樣。

朝陽街道觀音庵村的李再華家通過“政策兜底”摘窮帽後,自力更生髮展“時間短、風險小、收益快”的種植業、養殖業,種植優質水稻和飼養小家禽,斬斷了窮根。

硬舉措,催生新面貌。如今,嶽池縣的貧困村都發展了產業、壯大了集體經濟,為鄉村振興打下堅實的基礎。

2018年,我市在嶽池縣規劃建設中國川菜地道食材基地,打造以優質糧油、果蔬、花椒等為支撐的現代農業產業集群,農民採用土地入股的方式參與基地建設,並且可以獲得60%的利潤分紅。

苟角鎮曾拱橋村村民李治明說,現在他把土地入股到基地,自己每天務工收入60元,每畝地也有近500元的保底收益,一年下來有1萬多元錢,等到基地盈利了,他還有更多收入。

擔當奮進,矢志攻堅。嶽池縣幹群同心、紮實苦幹,以更加堅定的信念奏響一曲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奮進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