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小心挖鼻孔

看了小心挖鼻孔

[美]約瑟夫•布羅茨基

黃燦然 譯

浙江文藝出版社

1

這是詩人布羅茨基的一本散文集。在文學的疆域裡,散文沒什麼地位,既不能動用學術工具把一個問題說清(用上也未必能說清,追求的也不見得就是說清),又不能純粹追求語言的氣質和形式而語焉不詳。不得不說,作為中國人的幸福就是不依靠翻譯,我們從小就背過《春》《岳陽樓記》《醉翁亭記》《琵琶行》,啟蒙即巔峰,可惜啟蒙即巔峰,因為放下考卷之後,我們的閱讀經驗就變得極其有限了。

那我們為什麼要拿起這本《小於一》?其實我不能給你一個完美的答案。每個人和一本書的相遇都是個迷。目光掃過書架上大批放上去就沒再摸過的書脊,它的設計清麗而不失夢幻。

2

看了小心挖鼻孔

Joseph Brodsky

1940-1996

翻開寫有“紀念父親和母親 紀念卡爾•雷•普羅弗”的扉頁之後,就是布羅茨基寫他自己的《小於一》。自己有多難寫?相信每一個試著寫寫看的小學生都感受過;那些終其一生在文學作品裡創造“我”的人都是怎麼幹的?

一位作家的傳記,是他的語言的轉折。

布羅茨基沒有把一個“我”釘在面前,回憶,描述,為讀者,也是這個世界展現一個完整的、有血有肉的人。語言(文字)能幹的比我們想象的要多一些,帶來的快樂也是。他像描述一個詞一樣創造了一個“我”,“一個詞的命運,取決於其不同的上下文,取決於其使用頻率”。其中當然有一些回憶,他出生證上的字,他記得的生活環境裡那些最刺目的,他和謊言的關係……

簡直受不了他的陽剛和情緒。

3

學年一般結束於五月底白夜抵達這座城市的時候,這些白夜將在整個六月份持續。白夜是指太陽只離開天空一兩個小時的夜晚,這種現象在北緯地區是很常見的。那是這座城市最神奇的時刻,你可以在凌晨兩點讀書寫作而不需要燈光,建築物沒有陰影,屋頂環繞著金光,看上去就像一套脆弱的瓷器。

這是布羅茨基在《一座改名城市的指南》裡的一小段。準確地說,是最後一段的前半部分。後面還有幾句油畫般的抒情。他寫的是聖彼得堡,叫過一段時間列寧格勒,所以他在文章一開始就描述了兩個人物,列寧和彼得大帝。按時間先後當然是彼得和列寧,但他的“腳步”從芬蘭站起,先看到的是列寧的雕塑,他的雕塑矗立在每一個火車站前,但芬蘭站前的不大一樣。雖然諷刺不是什麼高級的手法,但如果諷刺出千萬人心底裡的呼聲,高不高級的就不那麼重要了。

這當然是一座值得大書特書的城市。《伊斯坦布爾》洋洋灑灑一大本兒,而布羅茨基的聖彼得堡只寫了幾十頁,讀起來卻相當慢,當然,我看書本來就慢,但這次更慢。這幾十頁很家常的聖彼得堡,讓人經歷了一次有顏色和氣味的漫遊,這裡有龐大帝國的一段歷史:在低窪沼澤處建立起的一座城市;它的意義:面向歐洲,一個農奴制的大陸國家史無前例地不自卑了;還有生活在其中的人,徜徉在街道,光線中的感覺;然後這座城市孕育出了一大批善於表達的人,他們在古典廊柱的映襯下塑造了無數小人物:退休軍官、貧困寡婦、被搶劫的公務員、飢餓的記者、被凌辱的文員、得了肺結核的學生……

以上都是在百度的搜索條輸入“聖彼得堡”之後都能彈出來的信息,你花上一分鐘就可以從上瀏覽到下,僅這一分鐘,就足以讓你不耐煩,“哦,好了,夠了”,隨即關掉,布羅茨基的這幾十頁所表達的無非是這一頁內容,甚至沒有這一頁百科的內容全面,可在他筆下,知識和信息就變得不那麼相同。對於我來說,和使用搜索引擎的感覺不同的是,幾行連起來的文字,怎麼就讓自己覺得是個人了?而非機器,也不是工具,有了豐富的知覺,還不知不覺把手指伸向了鼻孔……

如果你不打算買一本放上書架就不怎麼看的書,這裡也有不少布羅茨基:

看了小心挖鼻孔

中國民航

微信號 : CAAC-MAG

新浪微博:@中國民航雜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