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兩塊碑刻,字型非隸非楷,怪異誇張,但都和這個字有關

有兩塊碑刻,字型非隸非楷,怪異誇張,但在我國的書法史上的地位卻是極高,而且,這兩塊碑刻都和一個字有關,因為碑刻名稱裡都帶有這個字,這個字就是“爨”字。

有兩塊碑刻,字型非隸非楷,怪異誇張,但都和這個字有關

“爨”,讀音是:cuàn,本來的意思是指燒火做飯。與這個意思相關的,都可叫做“爨”,如古代稱廚房為“爨室”,煮飯的大鍋叫“爨鑊”。“爨”也用作姓氏,比如在這兩塊帶“爨”字的書法碑刻裡。

有兩塊碑刻,字型非隸非楷,怪異誇張,但都和這個字有關

這兩塊碑是《爨寶子碑》與《爨龍顏碑》,書法界通稱其為“兩爨”。《爨寶子碑》碑體小,字數少,被稱為”小爨“,《爨龍顏碑》碑體大,字數較多,故稱”大爨“。

有兩塊碑刻,字型非隸非楷,怪異誇張,但都和這個字有關

《爨寶子碑》與《爨龍顏碑》合稱”爨碑“,也稱”二爨“,是南碑瑰寶。不僅具有重要的史價值,而且具有重要的文物價值。

有兩塊碑刻,字型非隸非楷,怪異誇張,但都和這個字有關

小爨即《爨寶子碑》主要記載了的是爨部族的一個叫爨寶子的首領的生平。聽說這塊碑原先是一農戶家用來做磨豆腐的壓板,咸豐二年,被曲靖知府發現豆腐上有字跡,派人找到賣豆腐之人,才將碑石運回府中精心保護。

有兩塊碑刻,字型非隸非楷,怪異誇張,但都和這個字有關

大爨即《爨龍顏碑》,於1827年由金石學家、雲貴總督阮元在貞元堡荒丘之上發現,碑文主要記載的是爨氏家族的淵源,也是一方具研究雲南地方史特別是研究爨氏部族史的重要文物。大爨曾被當地老百姓神化,傳說以前家裡有人重病時,就偷偷敲一點石碑的邊角沙石,回家煎水治病。

有兩塊碑刻,字型非隸非楷,怪異誇張,但都和這個字有關

”兩爨“雖然統稱”爨碑“,但字體差異還是較大的。特別是《爨寶子碑》,具有強烈的“石味、刀味、野蠻味與民間味”,屬無法、無理、無度的“三無字體”,但其美學特徵卻不容爭辯,純樸天然,體現的是隸書向楷書過渡的筆法。

有兩塊碑刻,字型非隸非楷,怪異誇張,但都和這個字有關

《爨龍顏碑》相對好點,因其比《爨寶子碑》遲了53年,其特徵就更向楷書靠近一些,顯得講規矩多了,但一樣是介於隸書與楷書之間,書法風格獨特。

有兩塊碑刻,字型非隸非楷,怪異誇張,但都和這個字有關

初次接觸這兩塊碑,著實無從下手。特別是《爨寶子碑》,其誇張野蠻第一筆橫畫就讓我特別抓狂,不知如何下筆,直至依葫蘆畫瓢寫了些許字後,突然覺得,把筆向左邊倒過來,直接切筆下去,起筆就有了方切的味道,而在筆端收尾,稍往右下頓筆後輕微轉筆向右上方提筆,那上翹的收筆似乎也可以出得來。至於通篇的頭翹尾翹,鋒利平切,也只能靠把筆左傾右倒甚至轉筆捻管來實現,儘管如此,寫得也是四不像。

有兩塊碑刻,字型非隸非楷,怪異誇張,但都和這個字有關

至於《爨龍顏碑》,相對就好了一些,至少沒有那麼野蠻鋒利,魏碑的特徵相對明顯一些,寫起來雖然也是磕磕碰碰,但書寫性就好得多。

有兩塊碑刻,字型非隸非楷,怪異誇張,但都和這個字有關

初次臨這兩塊碑,寫得自然是不如人意,但學書的過程就是如此,凡事,總得有第一次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