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口宣化的這條老街,為什麼也被譽為王府井?

張家口宣化的這條老街,為什麼也被譽為王府井?


文/呂海峰

話說,我們張家口歷史悠久,尤其是宣化區更是名揚四海,獨樹一幟。而就在宣化區有一條老街叫牌樓北路東,它在張家口塞外一直有著“塞外王府井”的美譽。那麼,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下面我們就一起前往探查一番。

首先,我們先共同簡單瞭解一下宣化的基本簡況。要說起歷史悠久的宣化,還真有著我兒時的記憶,許多古建築面前也曾留下我在苦寒生活中的足跡。宣化,位於河北省的西北部。地處內蒙古高原向華北平原的過渡地帶,東臨首都北京,西接煤都大同,北倚蒙古高原,南接華北腹地,頭枕陰山山脈,腳踏泥河灣之土,柳川河、洋河、龍洋河之水環城而過,山川秀美,人傑地靈。


張家口宣化的這條老街,為什麼也被譽為王府井?


事實上,一個城市的街道命名,一般都具有時空性,歷史性和延續性。它們古老的名字,似乎都有著其自身相對獨特的歷史畫面,都在引領人們向著歲月的深處追溯,尤其是宣化區牌樓北路東,更是猶如夕陽未晚掛峰斜,風采翩翩。

在歷史記載中,也就是明朝時期,宣化牌樓北路東多為達官顯貴和富人的高級住宅區。而之後,無論是清朝,還是民國,宣化牌樓北路東住的人是越來越密。甚至,還出現了許多支叉。包括著名的老字號商鋪“永盛元”,就坐落在牌樓北路東,它不但有著青磚砌的五間門面,房頂上還立著一座“福祿壽”三星彩色磚雕塑像。

並且,古代時期的牌樓北路東還有著五十個坊,坊各有門,門上署有坊名,就是行政管理上的地段名稱。由於明朝的時候,在建成之初就把坊地賜給了一些首領,所以,在各個坊中,貴族的府邸花園就佔了較大的面積。小街和衚衕平行排列。全街都被規劃得整整齊齊。只不過,到了清朝中期就逐漸消失了。

當然,任何街道的商業文化都是整個城市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依據幾位耄耋老人的回憶,我們可知:

   牌樓北街東,第一家知名的大商鋪為吳德裕茶莊,在高屹臺上,用驢皮做的門簾。而在吳德裕的櫃檯上經常放著一塊硬木製的木板,當賣茶葉收到銀元時,就往木板上一放,銀元發出響聲,掌櫃的只要聽聲音,就能辨別出真假,真的響聲沉悶,假的由於是銅鑄的,所以,響聲清脆。收到銅子後,就往櫃檯裡的地下一扔,晚上再收拾起來,清點賣了多少錢。吳德裕這種收錢方式,在宣化真是獨一無二。

然後,牌樓北街東的第二家大商鋪就是王玉山剪刀鋪。王玉山刀剪鋪賣北京王麻子菜刀、杭州張小泉剪子,鋼口好,不捲刃,宣化人都買他的刀剪。只不過可惜的是,當時光到了民國十三年(1924年),農曆十月初一,宣化鎮守使譚慶林的一營駐牌樓附近的商店,門臉櫃檯,貨架商品多被搶砸焚燒。最後,吳德裕茶莊和王玉山刀剪鋪也未能倖免。

總之,張家口的這條大街,為什麼也被世人譽為王府井?那就是在過去的一段時間裡,它一度非常繁華。(呂海峰)


張家口宣化的這條老街,為什麼也被譽為王府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