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吻速度能反映感情問題?心理學上這樣解釋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前段時間有個問題很火,引得網友們熱議:交往多長時間接吻比較正常?

有人說交往三個月,也有人認為一個星期足以了。

其中有這樣一個評論引起了我的注意——我作為85後,不認為接吻的時間是固定的,年齡越大,接吻速度就越慢。

正處青春期的人,或許可以火速戀愛、分手,這期間的親密接觸也不會有特定的時間期限,在“年輕”的濾鏡之下,情侶可以在剛確定關係的時候就牽手、接吻。

一方面是荷爾蒙在發揮作用,另一方面,是因為懵懂時期的少年少女,很少會帶著理性的思維考慮太多。

但是年齡稍長一些的人,就並非如此了。

接吻速度能反映感情問題?心理學上這樣解釋

戀愛觀

在很多人看來,戀愛是家常便飯,尤其是在現在的快餐文化之下,戀愛的節奏也變得很快。

一項《當代大學生戀愛觀研究》調查結果顯示,60%的人都認為剛確定關係後就有親密行為是很正常的情況。

的確,相當一部分人都認為在已成年的情況下,雙方的任何舉措和決定只要是建立在平等自願的基礎上,那麼都不算奇怪。

我走訪了身邊的95後群體,絕大部分人都認為在一段親密關係中,早一些有親密舉動更加有利於雙方感情的發展——加深或是分手。

在他們眼裡,越早的親密接觸越能反映問題,從而及時止損。

接吻速度能反映感情問題?心理學上這樣解釋

反觀85後群體,絕大部分的朋友都表示,年齡越大,就越不能接受快節奏的戀愛。

比如,在一段感情關係中,如果是剛剛確定了關係,貿然的親吻可能會導致很多問題的出現,甚至可能會嚇到對方,或者是因為這一個吻而帶來一系列的麻煩。

一位86年的哥們直言,自己年輕的時候絕對不可能想這麼多,如果喜歡一個姑娘,就只管追,在一起了恨不得一天24小時都牽著手擁抱親吻。

但是現在不年輕了,得對自己的所有言行負責。年紀在變大,膽子卻在變小。

接吻速度能反映感情問題?心理學上這樣解釋

蔡戈尼效應(Zeigarnik effect)

心理學家蔡戈尼曾經做過這樣的實驗:將受試者分成ab兩組,同時演算相同的數學題,a組的人能夠順利演算至結束,b組的人會在演算途中被下令停止。然後讓兩組的分別回憶演算的題目,b組明顯優於a組。

未成功完成演算的人,將事件驅動力深深的記在了心裡,但是已完成的人“滿足欲”得到了滿足,所以能夠輕鬆的忘記任務。

也就是說,人們對一件事的接納程度都是有限的,當自身的“滿足欲”得到充分的滿足之後,就會把體驗過的事情拋之腦後。而那些沒有充分體驗的事情,便會在潛意識中不斷地強化記憶,最後難以忘卻。

接吻速度能反映感情問題?心理學上這樣解釋

那些能夠在短時間內有親密接觸的情侶,大多戀愛節奏都比較快,在分手後更容易走出失戀的困境,因為滿足欲早已得到了充分的滿足。

這也就解釋了當代年輕人的“月拋式”戀愛成因,戀愛初期過度的消費新鮮感和慾望,可能會導致情感需求的快速冷卻。

在親密關係當中,由於主體是雙方,所以任何舉措都應把雙方放在意見的第一位,“單方面宣佈”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情。

絕大部分人都會因為年齡的增長,閱歷的增加,以及個人思維的成長,對“關係”有著不一樣的看法。

年紀稍微大一點的人,相對年輕一些的人來說,更加理性,也更加懂得“滿足欲”的拿捏。

接吻速度能反映感情問題?心理學上這樣解釋

85後人群今年35歲,正是社會的中流砥柱人群。他們不僅有著經濟壓力,還有社會壓力,這也就必然導致了他們在許多決策面前會更加謹慎、冷靜。

與年少輕狂的年輕人不同,他們在親密關係中更加註重穩定和發展,再加上歲月的沉澱,難免會更傾向於“慢節奏”的戀愛。

比起轟轟烈烈的過程,他們更希望能有個結果,在做決定前,總是要多加思索一些。

曾經可以沒臉沒皮不害臊的親吻初戀的臉頰,如今不問問對方意見就擁抱是最為失禮的行為。

這不是社會打磨的犧牲品,相反,我認為這是極其珍貴的課程。

你要問速戰速決式的親密關係是好是壞,我想我無法回答這個難題。

但是細水總是流長,驚濤也總是澎湃。

接吻速度不一定要跟交往時間成比例,畢竟更重要的不是時間,而是對方,不是嗎?

- The End -

作者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Individual Psychology》

微信公眾號:第一心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