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往事:学会犁耙活

让我们一起倾听亲历者的故事,感悟历史中的人、人的历史……

学 会 犁 耙 活

从学生到新农民最重要的转变就是要学会各种农活,也是赚取工分自己养活自己的关键。我最先学会的是作田塍,这种活技巧性不大,体力最关键,那些体力差的农民作了一辈子田塍都不像个样子。按照带我们干活的老邓的示范,用钯头从耙过第一遍的水田里把泥提起来,均匀地搭到铲过草皮的田塍上形成初坯,再用钯头来回挤压,使它形成轮胎状花纹,然后用田铲荡平,一条圆圆滚滚的田塍就在阳光下亮闪闪的出现了。一般人搭一条田塍的初坯要分为几段完成,很少有人能一次性搭完较长的田塍初坯,因为这段工序费力最大,而一次性搭完初坯的田塍完工后是最漂亮的,整体匀称光滑,没有接痕,浑然一体,像一条闪着荧光的长龙横卧田间。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本来就膀大腰圆的我,可以做到一口气 弯腰提泥完成搭坯五六十来米,才直起腰歇口气。有一年“春插”,我一个人搭完了我们队三分之一的水田田塍,队长夸我是作田塍的“一把手”。

不记得是谁跟我说的,在农村如果你不学会犁耙活,你的工值底分就别想再提高 ,怪不得队长安排农活时总是让我搭田塍,还给我个“一把手”的高帽子。而犁田耙田这种农活又一般是父教子,于是我千方百计打主意去学犁耙活,但是你不能不服从排工自己去,因为生产队的耕牛有限 ,“春插”“双抢”期间要抢农时,你有一万条理由,队长也不会同意专为你安排一条牛、一个熟练的老农教你去学犁耙活。

我抽了个空到供销社买了一包香烟揣在口袋里,那天早晨早早地起来,一口气搭了一百来米田塍,按定额约计五分工分,除了吃饭的时间外,不喘一口气一直干到半下午时分,估计当天得了二十多分的时候便早早收工,来到正在犁田的老邓那里,掏出香烟抽出一支殷勤地递过去,甜甜地叫声“师傅,歇口气吧。”平日抽旱烟的老邓眼睛笑成一条线“啊,吃你的纸烟”,我连忙擦亮火柴给他点着,又自己点了一支,坐在田边和他说话。我问他犁田有什么诀窍,他告诉我,犁田的关键是把好犁,提犁把手,犁头就会朝下,进土就深,太深了就把生土翻上来了,如果把犁把手往下按,犁头就会往上翘,入土就浅了,没有达到犁田的效果。我又问他耙田要注意什么,他又快活地告诉了我。我本来就不会抽烟,两口烟呛得我连声直咳嗽。我甩掉烟头,顺手把那包香烟全部递给老邓说:“还是给你抽吧,让我来试试犁田”边说边跳下水田,扶犁扬鞭吆喝一声,牛开始顺着犁路往前走。老邓一看,赶忙说“别把牛催得太急,它如果停下来,不可用鞭子赶,那是犁头碰上了石头,牛用猛力会把犁头折断的!”我一边答应一边犁田,并用心体验。那半个下午我犁了半块水田,工分算老邓的。后来我又用同样的方法学会了耙田。

学会了犁田耙田,我们几个知青就成为队里的主劳力,“春插”“双枪”期间,那时队里的耕牛不足以满足农忙时节的需要,只要会犁田,就有可能派去拖杠子犁,就是一个人在前面拖,一个人在后面扶犁,后面这个人付出的体力更大,因为他除了扶犁,还要和着脚步同时用肩膀推动杠犁架。因此,必须两个人都得会扶犁才能互相调换,不然扶犁的人是吃不消的。拖杠犁是强体力活,尤其是“春插”期间拖杠犁,我们戴的斗笠披的蓑衣根本挡不住斜风雨,经常是外衣被雨淋湿,内衣被汗浸湿,稍一停下来休息,就会冷得瑟瑟发抖。在机械化程度不高的年代,农村的劳动力严重不足,农忙时节县里机关学校都会来几十个人下乡支农,这时,生产队会办食堂开伙,队长叫我们知青不要自己做饭,腾出做饭的知青下田干活。我们当然求之不得,大甑饭,大碗菜,上午休息时还有米汤稀饭点心。每天向食堂交基本粮食,然后就放开肚皮吃,甩开膀子干。那时我每天可吃两斤四两米饭(稀饭点心除外),潘建勇一口气喝完六菜碗稀饭,那些支农干部见了直摇头,不知道他们是惊讶还是赞叹。他们不知道我们干的是拖杠子犁田,消耗能量远比其他人多。

中国知青网-原作者: 林日华


知青往事:学会犁耙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