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 小琴(二)

第二章 讀書

日子在紡花車的吱呀聲和孩童的打鬧聲中被推著緩慢前行,母親似乎有著做不完的農活和家務,以至於上學也是斷斷續續。母親7歲才開始上學,用她自己的話來說,那時狗屁不通什麼都不會,只會拿著石筆在石板上戳出一石板的白點來。上個世紀70年代,家裡用不起紙,寫作業全靠石筆石板。石板用一種天然石料製成,約A4紙大小,半釐米厚,青褐色,鑲有木框邊。有些家長害怕孩子把小石板摔壞了,還在木邊上轉出兩個孔來,栓上一根繩兒,像背書包一樣揹著。石筆用軟的滑石製成,小長方條,可以在小石板上寫出白色的字來。

母親的老師叫王德祥,是個嚴厲的中年男人。母親9歲的時候,開始漸漸展露出數學學習的天分,也因此被老師看重。每每被攔在家裡不能上學時,王德祥便一趟一趟往外婆家裡跑。外婆不曾給過好臉色:“家裡娃多,吃都吃不飽,上啥學?她在家,好歹我能出去多掙倆工分!”冷臉給的多了,王德祥便有了幾分哀求的語氣:“讓她什麼時候有空,就什麼時候去,總可以了吧?”外婆偏心,重男輕女,家裡的三個舅舅,無論怎樣都是讀了高中的,母親卻不曾因此怨恨外婆。

那時候上學人人必背老三篇-----《為人民服務》、《紀念白求恩》、《愚公移山》。那是一個有信仰的年代,到處宣揚為人民服務,無私奉獻;毫不利己、專門利人以及克服一切困難的奮鬥精神。因為貧窮,除了上課,就是勤工儉學。王德祥每天都會帶著他們去村口的那條河裡撿石頭、篩沙子,再用籮筐把石頭沙子抬回學校。什麼時候積夠一平板車了,就賣掉,換回來的錢,買成石筆分給大家。

王德祥講起課來激情澎湃,蠟黃的臉上神采奕奕。興奮的時候,嘴角唾沫亂飛,會給大家描繪出一副美麗的畫面:以後,吃洋麵住樓房,樓上樓下,電燈電話;去地裡,都騎洋車(自行車),抖(dou讀短促的二聲)一下,就能上天。同學們鬨堂大笑,黑麵饃都吃不飽,還吃洋麵?電燈知道,啥是電話?洋車恁貴的東西,還騎去地裡?這在當時,完全不敢想象。

王德祥是個好老師,母親現在回想起來,他說出的在那個年代看起來不可能實現的事情,都實現了。就這樣,母親斷斷續續地讀到了初中。。。。。。

(未完待續)

母親 小琴(二)

左:石板 右:石筆

母親 小琴(二)

老三篇

母親 小琴(二)

荊籮筐、荊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