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日本經濟發達教育成果豐碩原因探析:德川、明治時期注重教育

戰後七十年來,日本經濟一直處於世界前列,而其國土面積只有近37萬平方公里,並且資源有限,還因為處於火山地震帶上而時常遭受地質災害的困擾,但日本就是這麼牛,2019年GDP依然取得約5.1萬億美元、人均4.03萬美元的高水平,歐洲老牌資本主義國家英法德等只好屈居其下。

不過日本經濟能取得如此輝煌,與科技有著莫大的關係,畢竟"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而教育是人們獲得科學技術的必要手段,可見歸根結底教育對日本經濟的貢獻不容小覷。

說起教育,不得不提日本的教育設施。我們常說"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其實日本早就做到了這一點。以遠離日本本島的偏僻小島衝島而言,雖然該地"衝島小學校"總共才10名學生,但該校教學設施一點也不馬虎。

現代日本經濟發達教育成果豐碩原因探析:德川、明治時期注重教育

這座小島有300戶人家,人口老齡化嚴重,平均年齡超過了60歲,是造成當地小學生嚴重不足的主要原因。

但始建於1875年、重建於1985年的公立衝島小學其教學設施都是按照國家標配設置的,諸如圖書室、教室內數碼電視及投影儀、遊戲室、游泳池、音樂室等應有盡有,雖然如此該校還被稱為"日本最窮的小學",可以想見日本其他學校的硬件設施先進程度。

正是日本各類學校過硬的教育教學設施,加上學生的勤奮努力,日本人的文化素質才會出類拔萃,2019年瑞典公佈諾獎獲獎名單,其中日本化學家吉野彰赫然在目,他成了過去20年日本第19位諾獎獲得者,這樣的成就讓人刮目相看,也更讓人肅然起敬。

鑑於目前的教育狀況,那麼德川時代和明治時期日本的教育如何呢?

現代日本經濟發達教育成果豐碩原因探析:德川、明治時期注重教育

幕府時期,教育形式多樣,國家主導、地方辦學、民間教育並存

德川家康建立幕府統治後,為實現長治久安,開始實行金字塔形等級制度,將軍位於最高位,"士農工商"及"賤民"處於低位,但僅憑這樣的制度安排是不足以將德川家業維持到兩百多年的,必須首先解決人們的衣食問題,這就牽涉到經濟。

實際上,從家康1600年取得政權到1700年,日本人口從原來的1500萬增長到了3000萬,人口城市化水平很高,有10%的日本人生活在人口1萬以上的城鎮,這就傳達出一個信息,幕府時期的經濟是高度繁榮發展的,不然大名龐大隊伍到江戶上參以及百姓外出旅行或移居城市都是不可想象的。顯然經濟的蓬勃發展離不開教育水平的提高,沒有教育和文化知識,發展經濟只會如盲人摸象,不著邊際。其實,幕府時期存在多種教育形式。

現代日本經濟發達教育成果豐碩原因探析:德川、明治時期注重教育

  • 國家辦學

幕府時期,由國家主辦的學校有昌平坂學問所、和學講習所、開城所和醫學所等。其中,昌平坂學問所以儒學為教授對象,而儒學從17世紀60年代起就被幕府列為正統學問,學校設有聖堂,供師生祭祀孔子用,林羅山是這一時期儒學"領軍人物";和學講習所專門教授日本國學,十八世紀的國學大師本居宣長對日本的《古事記》、《源氏物語》等日本古代典籍多有研究,其信徒大多來自農村,平田篤胤是眾多信徒中的佼佼者,到19世紀50年代去世時,他的信徒達到了3745人;開城所以教授西方語言和科學文化知識為主,醫學所則專門講授荷蘭醫學,這兩所學校所傳授的學問實際上被稱作"蘭學",在整個幕府時期對日本人瞭解西方很有幫助。

現代日本經濟發達教育成果豐碩原因探析:德川、明治時期注重教育

  • 地方藩政府辦學

藩學重在培養各藩武士,大都建於大名領地,主講內容文武並舉,文化多以漢學為要。從1715年起,包括數學、醫學、航海及軍事技術在內的近代科學知識逐漸納入學習內容。學有所成的武士自視甚高,他們認為自己的學問在為藩主排憂解難或整個日本安世濟民方面綽綽有餘,基於此,在日後維新運動中能夠一馬當先,主動擔負起拯救國家的重任,從而將面臨西方威脅的日本轉危為安。

現代日本經濟發達教育成果豐碩原因探析:德川、明治時期注重教育

  • 民間辦學

幕府時期,一些有學問的人樂於辦學,將知識主動傳授給需要的人,由此推動了江戶時代科學文化的發展。私塾是這種民間辦學的主要形式。吉田松陰、坂本龍馬勝海舟是幕府晚期知名人物,他們都曾在思想家佐久間象山創辦的私塾"象山書院"求過學,吉田松陰本人在得到恩師學問的精髓後,仿效老師的做法也辦起"松下私塾",培養了高杉晉作、木戶孝允、伊藤博文、井上馨山縣有朋等多位維新領袖,傳為美談。

幕府早期,不少學識豐富的武士、僧侶及農人會以農村寺院為授課舞臺,他們的施教對象不分男女老幼,使得農村受教育者日漸增多,從而減少了農村文盲,提高了農民的識字率,對於農業的發展大有裨益。到了18世紀,這一傳統得到進一步發揚,隨著農村新興製造業的蓬勃興起,農村富農及上層知識分子與城市武士和商人互動頻繁,這些精英階層對在村中寺廟辦學尤為熱心,還常常將學業優秀的學生送到藩塾學習,待掌握學問,這些農家子弟會與城裡的老師、作家通信,就日本古典文學、儒家思想交換看法,甚而以漢詩唱和並加以品評。

德川時代看似一潭死水,實際上辦學風氣一直盛行,在有限條件下,從上到下多種辦學嘗試從未間斷,效果顯著。會澤正志齋是幕府晚期著名學者,他稱"夫天下萬民,蠢愚甚眾,君子甚少。愚蠢之心一旦有所外騖,則天下由始不可治……",其所見未免有失偏頗。

正是官民不拘一格地積極辦學,努力形成講學、好學風氣,使得幕府時期受教育面不斷擴大,雖然無法與現代教學條件相比,但講學者樂於施教,求學者刻苦鑽研,形成了良好的社會學習氛圍,這就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促進了德川幕府跨越兩個多世紀而不倒。

現代日本經濟發達教育成果豐碩原因探析:德川、明治時期注重教育

明治時期,在中央集權政治下,教育由政府統一領導,中小學、師範、職校、高中、大學無所不有

明治政府成立後,迅即採取維新舉措,意欲效仿西方國家進行資本主義工業化改造,為此實行"富國強兵、殖產興業、文明開化"三大政策,通過廢除幕府、廢藩置縣,一個以天皇為核心的中央集權制的"新日本"誕生了。

為迎頭趕上西方國家,有效推進維新變革,在對西方深入考察後,維新政府決定實行義務教育和中小學及高中體系,畢竟教育可以改變人的命運和國家前途。

  • 小學義務教育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培養人才並非一朝一夕之功,故而從娃娃抓起非常必要。1872年,明治政府打破常規,破天荒地實行四年制小學義務教育,以便實現"在村中無家不入學,在家中無人不讀書"的良好局面。

得知這一消息,不少年輕人如德富蘆花在《回憶》中所描述的主人公"松村"那樣,欣喜若狂,對前途充滿了渴望,"

松村下個月要出門,上東京學習去。你可以在他那筆走龍蛇、上下飛舞的字裡行間感覺出他的興奮。他的字從來是有氣無力,但這次卻截然不同。信上的字每行一氣呵成,歡欣之情躍於紙上。"

當然,任何新事物都不可能一帆風順,維新派實行義務教育也一樣,在經歷了各地納稅人搗毀很多學校設施、消極者拒絕孩子上學這樣的陣痛後,到二十世紀初,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終於離100%不遠了。1907年,維新政府趁熱打鐵,及時將四年制小學義務教育上升為六年制義務教育,這樣一來,每個人的天分從小便得到自由發揮,其價值也將得到社會認同。

現代日本經濟發達教育成果豐碩原因探析:德川、明治時期注重教育

  • 中高等教育

在建立小學義務教育的同時,明治政府還在全國推行中高等教育,以便教育成體系化。1905年,在總共104萬小學畢業生中,有10%升到了中學繼續學習。為培養師資及文員、技術員及工程人員,政府還興辦了師範學校和大批職業學校,這樣多型人才應運而生,助推著日本產業革命又好又快向前發展。

1886年,國立東京第一高中創立,其後5年間,其他六所同樣性質的高中相繼成立,這樣每年5300名莘莘學子便可以向更高境界邁進,為升入大學探索知識的奧秘做準備。此間,女子高中也被提上議事日程,1899年各縣女高開始興建,西方傳教士也為女性開設高中教育,只是這些女生高中畢業後無法進一步到大學攻讀,從而像男生那樣登上人生之巔。

包括東京帝國大學在內的7所大學是當時日本整個教育系統的頂端,能夠踏進任何一所高校,是無數學子夢寐以求的事,尤其是東京帝國大學法學部,更讓學子們翹首以盼,因為能夠到這裡學習深造,便是成功了一大半。

高中及大學生活無疑具有刺激性和挑戰意味,但學風也更趨於自由,思考餘地更大,學生通過廣泛涉獵西方哲學和政治思想書籍,逐步培養愛國情懷,恰如文部大臣森有禮所言,進入高校學習的學生要努力發揮自己特長,同時肩負起應有的責任。

明治政府成立後,維新派對時局有著清醒的認識,為了扭轉日本所處的不利形勢,決心以教育為抓手,突破以往格局,實行教育改革,以助力日本資本主義工業化改造早日結出碩果,從而站穩腳跟。

在此背景下,小學、中高等教育建設全面拉開,並集中置於政府領導之下,由此培養出各類不同人才,他們在新時代有了施展本領的舞臺,人生價值得到最大程度的體現,呈金字塔型排列的教育佈局,吸引著有志之人向著知識的高峰攀登,而他們每一個人價值實現的過程也是國家進步的過程。

現代日本經濟發達教育成果豐碩原因探析:德川、明治時期注重教育

結語

日本雖小能量挺大,在資源十分有限的情況下經濟發展竟然能在全球193個國家中遙遙領先,其中必有"秘訣",這秘訣就是著力發展教育,即便像衝島這樣遠離本島的彈丸之島、學校只有區區10名學生,亦不放鬆對教育設施的投入,以便讓每一個孩子都能成才,為日本添磚加瓦做貢獻。

事實上,從幼稚園到大學,不論什麼類型的教育機構都配有游泳池,並且從小學到大學還配有網球場、足球場、棒球場,日本政府對教育的重視由此可見一斑,也難怪其能夠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勇立潮頭,立於不敗之地。

其實注重教育並不是從現在開始,而是早在德川時代就形成了辦學、好學的風氣,幕府時期,公家辦學、地方藩政府辦學以及民間辦學蔚然成風,由此使得幕府早期日本的城市經濟就相當繁榮,那時的江戶還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明治維新開啟後,新政府更進一步,按照西方發展教育的思路,不僅實行小學義務教育,還建立了從小學到大學的成體系化教育,使得日本各種各樣的人才異彩紛呈,共同助力資本主義工業化取得成功,從而開闢日本嶄新的未來,為達到今天發達的高度作了有力鋪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