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裡白條”還是“浪裡白跳”——《水滸傳》中張順的綽號分析

張順,《水滸傳》中的梁山好漢之一,“生在潯陽江邊,長在小孤山下”,因生得白如雪練,水性精熟,與哥哥張橫在潯陽江邊做私渡,常在擺渡到江心時殺人劫財。宋江刺配江州時,機緣巧合與張順相識,後來張順跟隨宋江加入梁山,成為梁山一百零八位好漢之一。

“浪裡白條”還是“浪裡白跳”——《水滸傳》中張順的綽號分析

張順的外號叫“浪裡白條”,起因是他『沒得五十里水面,水底下伏得七日七夜,水裡行一似一根白條(舊本作“跳”字),更兼一身好武藝,因此,人起他一個異名,喚做浪裡白條張順。』(見一百二十回本《水滸傳》第三十七回)。這段描述從字面上來看就是張順在水裡像一根白色的條條,所以人送外號“浪裡白條”。這裡似乎並沒有什麼問題。但在古本的《水滸傳》裡,張順的外號叫“浪裡白跳”。一字之差。難道是古人寫了通假字?看看又不像,“條”字明顯比“跳”字好寫,而且兩者的字形沒有任何相似之處,這裡通假字是說不通的。帶著疑問,筆者查了一下資料。

《水滸傳》自問世以來,版本流傳有多種,主要為一百回本,一百二十回本,一百一十五回本和七十回本。 下面分別說明。

(一)一百回本。選自明容與堂本,為現存最早百回繁本。 明萬曆三十八年(1610年)容與堂刊行的百回本《李卓吾先生批評忠義水滸傳》是現存最完整的百回繁本,比金聖嘆評本(明清之際,金聖嘆腰斬《水滸傳》,刪掉招安和徵方臘的情節,成為七十回本)和其他種種“全傳”本(梁山好漢接受招安以後,明中後期又陸續添進了徵遼、徵田虎、徵王慶的故事,成為所謂“全傳”一百二十回本),都更加接近施耐庵原作的面貌。這一版本的價值為學術界所公認。

(二)一百二十回本。 源於明袁無涯刊本,現代之《水滸全傳》為多版本合併而成,其中田虎、王慶部分出自袁無涯本。此本基本包含容與堂百回本所有回目。

(三)一百一十五回本。 明劉興我刊本,簡本水滸代表版本之一,後世曾出版之《徵四寇》一般選自此版本的後半部分。

(四)七十回本 。即明末金聖嘆評本,又稱《貫華堂第五才子書水滸傳》。 此本回目,基本上與袁無涯本(前七十一回一致,一般認為是從袁無涯本刪去71回大聚義以後所有章節,並加上了“驚噩夢”的結尾而成。而原第一回被改為“楔子”,此後回目依此類推。此版本最後一回(第七十回)回目為“忠義堂石碣受天文,梁山泊英雄驚惡夢”。此外,其他回目也有少量字眼與多數版本都不一樣,如“浪裡白跳”均變為“浪裡白條”,“黑旋風探穴救柴進”變為“黑旋風下井救柴進”等,一般認為是金聖嘆所改。

可見,“浪裡白跳”改為“浪裡白條”是金聖嘆的手筆。金聖嘆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文人,他這樣改自有他的道理,不過,並不是所有人都買賬。比如在清人程穆衡的《水滸傳注略·卷三十六》中就寫到『原本作浪裡白跳,跳,平聲,音條。見《前漢書》及昌黎詩。五代及宋凡軍行,前軍之前俱有踏白隊,所以踏伏,候望敵之遠近眾寡。《通鑑》:天覆三年,朱全忠遣左踏白指揮使王[木雲]攻密州,是其證也。因俗語以踏為跳,故踏白將亦謂之白跳將(謂足踏為跳,今人尚然,如跳大頭,跳獅子之類)。浪裡白跳者,言不於陸地為踏白將,而於浪裡跳白也。語最新奇,今俗本自不能解,竟改作條,雖亦知條跳同音,而白跳之出處晦焉,且亦不知白條之無解也。』

這裡認為“白跳”出自“跳白”,也叫做“踏白”,“跳”和“踏”是同一個意思,而且“跳”和“條”的讀音一致,久而久之,“浪裡白跳”就成了“浪裡白條”。

筆者最開始傾向於這種看法。我們來看一下《水滸傳》一百二十回本中第三十七回“及時雨會神行太保,黑旋風斗浪裡白條”中寫到『李逵正在江裡探頭探腦價掙扎鳧水。張順早鳧到分際,帶住了李逵一隻手,自把兩條腿踏著水浪,如行平地。那水浸不過他肚皮,淹著臍下,擺了一隻手,直託李逵上岸來。江邊看的人個個喝采。宋江看得呆了半晌。』這裡寫到張順救李逵是踏浪而行,雖然不是凌波微步,但本領也是想當了得,把宋江鬥看呆了。按照“跳”和“踏”同意,張順叫“浪裡白跳”名符其實。

“浪裡白條”還是“浪裡白跳”——《水滸傳》中張順的綽號分析

再者,南宋龔開所作《宋江三十六人贊》對張順的讚語是:“雪浪如山,汝能白跳。願隨忠魂,來駕怒潮。”這裡說的是“白跳”,用“白踏”來解釋是能說通的。

但還有一點繞不過去,那就是張順的外號來自於『水裡行一似一根白條』,這裡用“踏”來解釋是很難解釋得通的。再看《水滸傳》小說對張順的讚詞:『萬里長江東到海,內中一個雄夫。面如傅粉體如酥。上山剜虎目,入水拔龍鬚。七晝波心能暗伏,水晶宮偷得明珠。翻江攪海勇身軀。人將張順比,浪裡白條(跳)魚。』這裡用“踏”字也很難解釋得通。

為此,筆者查了《康熙字典》裡面關於“跳”的解釋,其中有一條引起筆者的注意『【釋名】條也,如草木枝條務上行也。』《釋名》是東漢末年劉熙寫的書。是一部專門探求事物名源的作品。對於康熙字典的解釋,筆者水平有限,也不是能完全理解,但“跳”和“條”相通這層意思應該是跑不了的,所以,根據《釋名》的解釋,“浪裡白條”就是“浪裡白跳”。同時根據程穆衡先生的解釋,“跳”又有“踏”的意思,用來形容張順的踏浪本領非常之合適。

因此,筆者認為,《水滸傳》在金聖嘆之前的古本用“浪裡白跳”來形容張順是用“跳”字的一字雙意。

金聖嘆先生未必不知道這一點,但他依然把“跳”改成“條”,這是為了照顧廣大的普通讀者的水平。而程穆衡先生在《水滸傳注略》中雖然指出了“跳”和“踏”有同義,但忽略了《水滸傳》中『水裡行一似一根白條(跳)』這句話的解釋,這裡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而且,在《水滸傳》中單獨有“踏白”字句,在第八十二回裡面有『見前面擺列金鼓旗,槍刀斧鉞,各分隊伍;中有踏白馬軍,打起“順天”,“護國”二面紅旗,外有二三十騎馬上隨軍鼓樂;後面眾多好漢,簇簇而行。』,可見“白跳”並一定不等於“踏白”,所以筆者認為程穆衡先生這裡把“踏白將”解釋為“白跳將”有牽強的感覺。實際上,在《殘水滸》中“赤發鬼”劉唐正是梁山軍隊裡的踏白將,可見“踏白”在《水滸傳》中是個專門的詞彙。

後記

筆者在查閱資料時,無意中發現《明朝那點事》裡面提到的《東林點將錄》中用的也是“白跳”二字,對應的是“天損星浪裡白跳南京吏部郎中王象春”,可見在明末,“浪裡白跳”仍然是主流。

以上是筆者的一家之言,給讀者們起拋磚引玉的作用,歡迎大家批評指正,您的支持,是我寫作的最大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