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大禮跪拜朱元璋,你以為他是明太祖的粉絲,其實他在借勢

導語:

康熙二十三年至康熙四十六年(1684年—1707年)的23年間,大清國至高無上的康熙皇帝六次下江南,五次前往明孝陵祭拜明太祖朱元璋,並對朱元璋行“三跪九叩”的大禮。世人皆謂康熙這一拜,拜穩了大清朝二百六十七年天下。

康熙大禮跪拜朱元璋,你以為他是明太祖的粉絲,其實他在借勢

康熙皇帝(圖片來源於網絡)


在我看來,康熙帝借“死朱元璋”這個勢,盤活了五步好棋。

第一,為了向億兆生民鄭重宣告,大清朝從此一統華夏。

清朝建立之初,明朝皇室後裔並沒有甘於覆滅,先後在南京、福州等地建立了南明小朝廷(1644年—1683年)。而康熙皇帝第一次下江南就是在南明滅亡的第二年。

明朝的滅亡、清軍的入關,對億兆華夏生民而言,不啻於滅族,各地仍有不少人在積極準備,意圖恢復。而即便是向清朝低頭的人中,也有不少人認為異族統治,結局只有一個,那就是被驅逐出中原。

這這個時候下江南、拜祭朱元璋,正是康熙皇帝宣揚清朝已經坐穩華夏之主的正統地位的大好時機。

前明遺老和南方士子們在朱明已滅的時刻,心理正在觀望期,此時康熙帝的南下、祭拜,而且是“三跪九叩”的大禮,給了他們大勢已去並且新主子還不賴的心理暗示,有利於他們放下羞恥之心,跟清朝一起合作。

康熙大禮跪拜朱元璋,你以為他是明太祖的粉絲,其實他在借勢

康熙下江南(圖片來源於網絡)


第二,為了表示對華夏文明的景仰。

眾所周知,康熙從小就接受了嚴格的儒家教育和經典薰陶。他認為“殊覺義理無窮,樂此不倦” 。康熙十六年(1677年)十二月,他在御製《日講四書解義序》中,明確宣佈清廷要將治統與道統合一,以儒家學說為治國之本。但此時的江南是文采風流之地,名儒豪士不勝可數。他們身體雖然已經投降,但思想仍是拒絕的。

康熙大禮跪拜朱元璋,你以為他是明太祖的粉絲,其實他在借勢

康熙字典(圖片來源於網絡)


南京是前明首都,明孝陵埋著朱元璋,這是兩個對當時整個中國影響力最大的圖騰,康熙在南京向朱元璋低頭叩拜,表達了滿清傾慕、融入華夏文明的誠意。康熙此舉,讓江南名士感動不已,當時記載“垂白之首,含哺之氓,罔不感仰聖仁,至於流涕。”於是他們放下心中執念,出仕為清朝統治效力。康熙一拜,有利於緩解當時佔絕大多數人口的漢族人民尤其是漢族儒生士子們對滿清野蠻的印象,充分照顧了漢族人民的民族自豪感,緩解了社會矛盾。讓江南百萬名儒士子歸心,可謂拜得值。

第三,為了安撫清朝曾經對江南漢族人民的心理傷害。

1645年,清軍在多鐸指揮下,攻擊明將史可法據守的揚州城,揚州軍民堅守一月,終於不敵城陷。清軍縱兵屠掠,十日封刀,史稱“揚州十日”。

這十日中,清軍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揚州城死亡據記載達八十萬人,千年繁華的煙花古巷很快變為廢墟,直到今日揚州都沒有恢復之前的榮光。

而在這十日之中,揚州軍民並沒有放棄抵抗,抱著與敵同死的決心,前赴後繼。

史可法面對誘降,慷慨陳詞,“我意已決,即碎屍萬段,甘之如飴”,慷慨就義;他的19名幕僚無一人投降,或街頭戰死,或自殺殉國;揚州知府任民育,城破後換上明朝官服,鄭重端坐大堂、恭候敵人,說“此吾土也,當死此。”副總兵馬應魁,“每戰披白甲,書‘盡忠報國’四字於背,巷戰死;二百多揚州少年自發組織起來,到處伏擊清軍,全部戰死。

康熙大禮跪拜朱元璋,你以為他是明太祖的粉絲,其實他在借勢

“揚州十日”中奮力抵抗的明將(圖片來源於網絡)


此十日,風雲為之變色,天地為之震動,華夏漢族人民的視死如歸,讓清兵為之膽寒。

可以說四十年後,康熙跪拜朱元璋,是在竭力安撫江南軍民的心理創傷,同時放低姿態,略帶悔恨,演繹了一出 “康熙跪下去,清朝在漢族文明前站起來”的好戲。

第四,康熙要借朱明王朝對外的錚錚鐵骨,向全國表達對外敵不妥協、不割地的堅定意志。

明朝建國二百七十六年,“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終大明一朝,雖有土木堡之變,雖有北京保衛戰,雖有中日壬辰之戰,但沒有割讓一寸土地。朱元璋及其後代統治者這種對外強硬的態度讓康熙從心底欣賞。

康熙八歲登基,在第一次下江南、拜朱元璋(1684年)之前,他已經完成了三大歷史任務:擒鰲拜(1669年),親臨天下;平三藩(1681年),拒絕割據;收臺灣(1683年),維護統一。這個時候,康熙只有三十歲,正是意氣風發的年紀。

康熙大禮跪拜朱元璋,你以為他是明太祖的粉絲,其實他在借勢

康熙收臺灣(圖片來源於網絡)


這個時候,外患仍然十分嚴重。西北的葛爾丹和北邊的沙皇俄國對大清邊境虎視眈眈。康熙跪拜朱元璋之舉,也是向天下表達他要學朱元璋,驅逐外患,保大清疆土統一,國泰民安的決心。

果然,跪拜朱元璋的當年(1684年),康熙就大破葛爾丹,並在1689年剿滅了他,西北從此平定。而從1685年—1689年,康熙又用了四年的時間攻佔雅克薩,逼迫沙俄簽訂了《尼布楚條約》,讓沙俄一百年沒敢再起覬覦之心。

第五,康熙帝做給兒子們看,為的就是不要禍起蕭牆。

康熙晚年,朝廷內部派系林立,分化嚴重。他的兒子們的爭鬥也日益激烈。在康熙最後一次祭拜朱元璋(1707年)之前四年,康熙不得不因為太子受人蠱惑要謀反而殺了重臣、太子黨羽索額圖。這說明儲位之爭早就如火如荼地開始了。

康熙大禮跪拜朱元璋,你以為他是明太祖的粉絲,其實他在借勢

索額圖和太子胤礽劇照(圖片來源於網絡)


康熙花了半個世紀的時間去處理外患,並且取得了世人矚目的成就。但內部的隱患卻讓晚年的康熙十分頭疼,他多次和大臣說起此事,總怕出現類似齊桓公和趙武靈王那樣的結局。

康熙去拜朱元璋,是因為朱元璋一生二十四個兒子,雖然他死後發生“靖難之役”,但在朱元璋活著的時候,兒子們從來沒有出現內鬥之事。康熙此時已經內心十分煎熬,不知如何處理。

於是,跪拜朱元璋,就成了康熙對兒子們不擇手段爭奪儲位的警告。

結語:

康熙八歲喪父、九歲喪母,與孝莊太皇太后相依為命,孤兒寡母周旋於輔臣之間,受制於鰲拜之手,也可謂步步驚心。後來康熙勵精圖治,十六歲親政,誅鰲拜、平三藩、收臺灣、滅葛爾丹、阻擊沙俄,可謂是成就萬世基業。

康熙晚年回顧自己一生,與朱元璋有不少相似之處,甚至在人生的某個階段,康熙就是以朱元璋為師、為友,朱元璋可謂他人生當中的一座燈塔,指引了他前進甚至超越的方向。

作為清朝入關後的第二任皇帝,在天命汗努爾哈赤、天聰皇帝皇太極、順治皇帝的餘烈之下,康熙開創了屬於自己的盛世,“名曰守成,實同開創“,不愧為“千古一帝”。#文史知識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