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願分享,避免三個誤區,三個小妙招,秒變社交達人

週末,照例帶著孩子找孩子玩,自己孩子在家累心且玩的不帶勁。孩子一多,他們願意玩,我們也可以聊會天,不用總是“纏著”我了。只要是≥2個孩子就會發生這樣的場景。

“我想要這個汽車”“不行,這是我的”於是開始大戰。“你們可以進行分享”

分享的好處:是把自己的東西分給別的小朋友玩,同時別人玩的開心,自己也享受這種成就感。分享品質適合集體生活“利他”的運行規則,會給自己在人際交往中加砝碼。

孩子不願分享,避免三個誤區,三個小妙招,秒變社交達人

分享的誤區之一:“寶寶,小A來我們家做客,我們是主人,把好東西都要給她玩,乖啊”“不行,我都不認識她”“必須哈,123”孩子被迫著去進行分享。委屈的小眼神、撅著的小嘴。分享就是搶東西,客人就是來搶東西的,再也不要來了。“寶寶,我們以後經常和小zA玩好不好”“再也不要來了”

強迫型分享是最常見的,做家長的心理覺著自己家寶寶最後把東西給別的小朋友了,做到了心中分享的那一條框。今後會享受分享的福利。

真相是,分享對於寶寶的意識是“掠奪”,大人所理解的1+1>2的樂趣孩子沒有體驗的到,唯一的好處就是順應了父母,不被責怪自私甚至被誇一句“寶貝真棒”。好的體驗會再去做,不好的會去本能的避免。這樣被脅迫的孩子是不會主動選擇分享的。更會對友誼、朋友起負向推動作用。

孩子不願分享,避免三個誤區,三個小妙招,秒變社交達人

分享的誤區之二,“寶寶,小A把零食分享給你了,你也給她分享玩具”“不要”“快點,快點,你還比她大哪,顯的你多沒禮貌呀”媽媽臉上一副掛不住的樣子,一邊說,一邊推搡孩子。

為了面子而分享,自己家孩子像是自己的作品,為了獲得好成績,而去做。類似這樣的還有讓孩子打招呼的行為。如果孩子不會叫人,自己臉上就火辣辣的,一遍一遍的告訴孩子要懂禮貌,要說話,結果是,孩子本來就見生人有些放不開,更是討厭陌生人了,越來越自卑。

分享誤區三,“寶寶給小A分享玩具吧”“好的,給”“把你新買的那個給她,喜歡的話,拿著哈”

過分型分享,必須分享到所有的好東西都無私的給別人才叫分享。做家長的我們把自己的新衣服、新包、新車都給朋友分享吧,做不到吧。分享的本質

是有利他的想法,維持社交的良好體驗。而不是無視自己的感受,讓別人得到自己所有的好。關係的本質是為了讓自己更好,犧牲自己的關係是違背自我的,是壞關係。

順利分享的小建議

孩子不願分享,避免三個誤區,三個小妙招,秒變社交達人

第一:尊重孩子,傾聽孩子的心聲,在孩子2歲左右物權意識開始建立,對“我的”很敏感。強制性分享,起反作用。孩子是一點也不分享還是不分享所有?甚至不明白分享的意?2歲之下的小朋友會認為分享是給。需要父母給予解釋,分享是給別人零食或玩具,別人會很高興,玩具玩完還給我們。同樣,以後,他們給我們玩他們的玩具。

一般經歷過給別人和收到別人的雙向經歷後,不會一刀式拒絕。從孩子不那麼在意的東西開始,一點一點深入。孩子在生病或狀態不佳時,不強求,為了孩子好,從尊重孩子的感受開始吧。

第二,先熟悉再分享。有些小朋友因為陌生不願給別人玩,設計一個遊戲,在雙方不那麼陌生的狀況下,他們本身就有交流的慾望。再談分享是很樂意的。

孩子不願分享,避免三個誤區,三個小妙招,秒變社交達人

第三,常與朋友交流,為孩子創造環境。家長有意識的帶孩子與其他家庭交流,聚會。經歷的多了,孩子體驗豐富了,對分享這樣的概念會感受更高。能玩的好的朋友互動必然少不了相互之間的交流分享。也相當於有意識的鍛鍊孩子的其他社交能力。

父母能做的就是引導,耐心陪著孩子慢慢長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