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分析」高鐵“霸座男”事件看網絡輿論的力量

事件梳理

8月21日上午,在從濟南開往北京的G334次高鐵上,一名男乘客霸佔了女乘客的座位,自稱“站不起來”,經列車長和乘警勸解,仍拒絕坐回自己的座位。最終,女乘客被安排到商務車廂,直到終點站。列車長勸解男乘客的情景被拍成視頻傳到網上後引發眾怒,男乘客也遭到網友的譴責及“人肉”。

「熱點分析」高鐵“霸座男”事件看網絡輿論的力量

此事在網上引起關注後,有網友通過視頻中男乘客的面貌及車票信息查到其姓名、手機號、微信號、就讀學校、工作單位等信息。有網友稱,該男乘客系山東臨沂人孫赫,繫留韓信息經濟學博士,曾從事教育培訓行業,目前在中國社科院工作。經北京青年報記者調查發現,這些信息中的工作單位不實,因此導致數家單位躺槍,遭到網友的“聲討”。

8月22日晚,當事男乘客委託朋友發消息並錄製視頻致歉稱,對於網上曝光其高鐵霸佔座位一事,深表悔恨和自責,向當事人和全國人民表示誠摯道歉。

「熱點分析」高鐵“霸座男”事件看網絡輿論的力量

此事受關注以來,網友除了深扒當事男乘客的相關信息,還有不少人根據網上曝出的當事人個人信息,給其打電話、發短信,添加其微信號、支付寶賬號,並在驗證信息中對其進行辱罵,導致其被曝光的手機號一直處於佔線狀態,微信號也一度因“操作過於頻繁”而無法正常添加。此外,還有人通過被曝光的手機號登錄其支付寶賬號,導致其賬號因密碼錯誤需3小時後再登錄或找回密碼。

據中國鐵路濟南局集團公司最新消息稱,高鐵“霸座”男孫某被處治安罰款200元,並在一定期限內被限制購票乘坐火車。

輿論觀點及其後續新聞摘錄

「熱點分析」高鐵“霸座男”事件看網絡輿論的力量

「熱點分析」高鐵“霸座男”事件看網絡輿論的力量

根據多家媒體賬戶發佈:

【高鐵座霸男子被指論文抄襲 編輯部:將盡快核實並撤稿】有媒體報道“高鐵座霸男子”是韓國某大學在讀博士。網友“鄒禹同”扒出孫某博士期間發表的論文疑似抄襲。工業經濟論壇官方微博 回應稱,將盡快核實並做撤稿處理。

新聞與傳播視角解讀

霸佔座位現象從爆料乘客發出視頻,在社交媒體傳播,到最終被相關鐵路部門處理,之間經歷了五天時間,這個過程都伴隨著網絡輿論的力量,主要表現在自媒體強大的信息整合和曝光功能,傳統媒體的更進和權威發佈,讓網絡輿論逐漸上升,推動整個事件發展,與其他違反公共道德而被關注的事件一樣,這起事件中,讓人不可忽視的是網絡輿論力量。筆者將從新聞傳播學中網絡輿論形成的角度來分析此次事件為什麼會獲得關注,如何推動事件,有什麼負面作用和如何解決。

一、違反公共道德事件如何引發關注,形成輿論?

在一個議題能否在網絡上引發關注,取決於很多的原因,議題本身的性質和議題的來源是其中的兩個重要原因。在此次事件中之所以其會引發關注主要源自於以下原因:

1、事件的平民化和非強制性議題,引發更多共鳴,讓民眾的情感反應趨於一致。

與事實性議題不同,違反公共道德的網絡輿論通常會呈現一邊倒的趨勢。網絡輿論的特性具有平民化的特點,因為網民大多數都是現實生活的普通百姓,經常會遇到這類事件,對不文明行為都是抵制心理,一旦這類事件在網絡上傳播,網民本身的道德感和價值觀會對事件作出判斷,更容易被關注。

2、新聞能夠報道輿論,並引發和放大輿論。

網絡輿論的興起不僅僅需要網民之間的關注,最主要的原因還在於新聞媒體的介入,從統計上看,新聞媒體對社會類事件的報道所產生的閱讀量和評論量遠遠大於那些非新聞媒體對事件的傳播,新聞通過報道事件和網民輿論從而引發更大的輿論關注,讓整個議題存活。如人民網、央視新聞等客戶端和微博等賬戶就此次霸佔座位的事件進行了報道,特別是後續對當事人的處理結果。

3、網絡“人肉搜索”帶來的信息反常性引發網民圍觀。

輿論能夠成為新聞報道的內容,其本身也需要具備新聞的特點,越是反常的內容越能夠被人關注,誘發輿論。在這次事件中,當事人被網民人肉身份,一個博士學歷的人,其行為素質表現與學歷不成正比,加之後續信息披露此人論文作假等,更是吸引眼球,引發圍觀,對其人品和行為的質疑越來越多。

4、法律治理和道德制裁的矛盾,誘發網民的不滿。

很多被關注的事件之所以被關注,甚至上升到全民討伐,很重要的原因在於相關法律法規的缺位或者違法成本太低,激發民眾內心樸素的道德感和正義感。如此次事件中在發生時,相關鐵路部門稱只是違反道德,無法對當事人處罰,此信息一出,引發網民討伐,甚至有網民要求對當事人進行“行政拘留”“罰款”“列入乘車黑名單”等等,而隨著事件的深入發展,直到事發後多日才對其進行相關處罰。此類情況在很多其他引發網絡輿論的事件中也存在,如虐貓事件等等。

二、網絡輿論如何推動此次事件的發展

1、網絡輿論形成群體壓力,對當事人和相關機構形成“威脅”。

群體壓力是群體對其成員形成的約束力與影響力,包括信息壓力和規範壓力兩種。網民對違反道德規範的行為形成一致的觀點和態度時會形成一種無形的信息壓力,對當事人心理造成一種壓迫,根據認知不協調理論,當一個人面臨信息帶來的不協調時,會產生一種恢復不平衡的張力來消除這種不適應感。對於事件當事人來說,其要麼選擇改變他人的想法,要麼改變自己的想法,面對群體壓力上只能選擇改變自身行為,如公開道歉等;除了給予當事人壓力,網絡輿論給對“中科院”機構壓力,將社科院與中科院混淆的網民到中科院留言,要求對當事人進行處罰。這些網絡輿論的表現方式都在一步一步推動事件的發展。

2、輿論領袖的關注和公開言論,讓輿論逐漸壯大,並延續存活。

輿論領袖是指能夠非正式地影響別人的態度或者一定程度上改變別人行為的個人,他們分佈在各行各業的群體中。在網絡中,他們通過分享、轉發和評論他人的內容或者自身的觀點讓本身所在群體的成員知曉信息,在各個節點上擴大了議題的傳播面,讓更多人知曉了信息,他們傳播的觀點、所持有的立場和傾向性也會影響到社會其他人。如在此次事件中,一些高校的教授級別人員也評論並轉發了信息,他們無形中壯大了輿論的力量,延長了相關議題的網絡輿論的生命週期。

三、網絡輿論的此次事件的負面作用

1、網絡輿論的匿名性產生廣場效應。

網絡輿論的匿名性讓大眾自由表達觀點的同時,也產生了廣場效應。很多人在網上的行為與其本身在真實世界上的行為大相徑庭,甚至藉由此事發洩個人情緒和不滿,這類“憤青”式的行為雖然讓違反道德者產生敬畏,但是也在產生另一種暴力,其本質上與此次事件中的霸佔座位所違反的公德並無二異。這主要表現在一些網民通過添加他人的微信辱罵,或者將他們支付寶故意輸錯密碼導致凍結等等。

2、人肉搜索讓違反道德者認識危害,但也發展為道德審判,並侵犯個人隱私。

人肉搜索是一種以互聯網為媒介,部分基於用人工方式對搜索引擎所提供的信息逐個甄別真偽,部分又基於通過知情人匿名或者公開“爆料”的方式蒐集信息以查找人物或者事件真相的群眾運動。在這起事件中,原本是霸佔座位,網民卻將其身份信息,工作單位甚至連論文抄襲等事件都深挖了出來,雖然這類方式讓違反道德的人群有了敬畏之心,聲張了正義,卻也是一種不道德行為,甚至是違法行為。

「熱點分析」高鐵“霸座男”事件看網絡輿論的力量

3、網絡集群將網絡意見彙集時,也變成了一種網絡暴力。

違反公德的行為在被其他網民批判時,一些較為激進的網民卻也在傳播著憤怒的情緒,將此次事件的外延不斷擴大,宣揚讓違反公德者丟掉工作,撤銷學位等等,甚至添加當事人聯繫方式進行辱罵,這正是一種網絡暴力,通過暴力的方式宣洩網民的情緒和情感。

四、如何發揮網絡輿論的積極作用?

網絡輿論作為網民在網絡上意見的集合,要想讓其在可控範圍內形成,存活、延續和消亡,完成網絡輿論形成的四個步驟,比傳統輿論的把控更難,對此只有從以下三個部分進行:

1、從個人的自律和他律做起。個人在網絡上要做到尊重他人,在發表意見時需要在法律規範內,而他律上則是提供發言的平臺加強審核,擬訂網絡言論治理的法律法規,讓網絡言論的管理有法可依。

2、從技術手段上,對網絡輿論的表達手段進行控制,如增加侮辱性關鍵字的過濾,微信添加的搜索和隱藏,支付寶的登錄地過濾和保護等等。網絡輿論的表達多樣化,除了在發言平臺上發表觀點,還有其他各類形式,如入侵他人網站、發佈他人信息等等,這些都超越了法律的邊界。

3、從新聞媒體角度和輿論領袖角度來說,加強對輿論的正確引導。任何一個有影響力的媒體和個人,都有責任和義務發表正確的言論,以引導民眾的正確認識,維持社會穩定,在對醜惡現象進行鞭撻的同時,本身不違反道德和法律。在此基礎上做到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激發正能量。

更多新聞與傳播方面的知識請在微信中搜索“新聞與傳播”並關注,微信公眾號ID:media-power。

新聞與傳播學子可以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