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分析」高铁“霸座男”事件看网络舆论的力量

事件梳理

8月21日上午,在从济南开往北京的G334次高铁上,一名男乘客霸占了女乘客的座位,自称“站不起来”,经列车长和乘警劝解,仍拒绝坐回自己的座位。最终,女乘客被安排到商务车厢,直到终点站。列车长劝解男乘客的情景被拍成视频传到网上后引发众怒,男乘客也遭到网友的谴责及“人肉”。

「热点分析」高铁“霸座男”事件看网络舆论的力量

此事在网上引起关注后,有网友通过视频中男乘客的面貌及车票信息查到其姓名、手机号、微信号、就读学校、工作单位等信息。有网友称,该男乘客系山东临沂人孙赫,系留韩信息经济学博士,曾从事教育培训行业,目前在中国社科院工作。经北京青年报记者调查发现,这些信息中的工作单位不实,因此导致数家单位躺枪,遭到网友的“声讨”。

8月22日晚,当事男乘客委托朋友发消息并录制视频致歉称,对于网上曝光其高铁霸占座位一事,深表悔恨和自责,向当事人和全国人民表示诚挚道歉。

「热点分析」高铁“霸座男”事件看网络舆论的力量

此事受关注以来,网友除了深扒当事男乘客的相关信息,还有不少人根据网上曝出的当事人个人信息,给其打电话、发短信,添加其微信号、支付宝账号,并在验证信息中对其进行辱骂,导致其被曝光的手机号一直处于占线状态,微信号也一度因“操作过于频繁”而无法正常添加。此外,还有人通过被曝光的手机号登录其支付宝账号,导致其账号因密码错误需3小时后再登录或找回密码。

据中国铁路济南局集团公司最新消息称,高铁“霸座”男孙某被处治安罚款200元,并在一定期限内被限制购票乘坐火车。

舆论观点及其后续新闻摘录

「热点分析」高铁“霸座男”事件看网络舆论的力量

「热点分析」高铁“霸座男”事件看网络舆论的力量

根据多家媒体账户发布:

【高铁座霸男子被指论文抄袭 编辑部:将尽快核实并撤稿】有媒体报道“高铁座霸男子”是韩国某大学在读博士。网友“邹禹同”扒出孙某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疑似抄袭。工业经济论坛官方微博 回应称,将尽快核实并做撤稿处理。

新闻与传播视角解读

霸占座位现象从爆料乘客发出视频,在社交媒体传播,到最终被相关铁路部门处理,之间经历了五天时间,这个过程都伴随着网络舆论的力量,主要表现在自媒体强大的信息整合和曝光功能,传统媒体的更进和权威发布,让网络舆论逐渐上升,推动整个事件发展,与其他违反公共道德而被关注的事件一样,这起事件中,让人不可忽视的是网络舆论力量。笔者将从新闻传播学中网络舆论形成的角度来分析此次事件为什么会获得关注,如何推动事件,有什么负面作用和如何解决。

一、违反公共道德事件如何引发关注,形成舆论?

在一个议题能否在网络上引发关注,取决于很多的原因,议题本身的性质和议题的来源是其中的两个重要原因。在此次事件中之所以其会引发关注主要源自于以下原因:

1、事件的平民化和非强制性议题,引发更多共鸣,让民众的情感反应趋于一致。

与事实性议题不同,违反公共道德的网络舆论通常会呈现一边倒的趋势。网络舆论的特性具有平民化的特点,因为网民大多数都是现实生活的普通百姓,经常会遇到这类事件,对不文明行为都是抵制心理,一旦这类事件在网络上传播,网民本身的道德感和价值观会对事件作出判断,更容易被关注。

2、新闻能够报道舆论,并引发和放大舆论。

网络舆论的兴起不仅仅需要网民之间的关注,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新闻媒体的介入,从统计上看,新闻媒体对社会类事件的报道所产生的阅读量和评论量远远大于那些非新闻媒体对事件的传播,新闻通过报道事件和网民舆论从而引发更大的舆论关注,让整个议题存活。如人民网、央视新闻等客户端和微博等账户就此次霸占座位的事件进行了报道,特别是后续对当事人的处理结果。

3、网络“人肉搜索”带来的信息反常性引发网民围观。

舆论能够成为新闻报道的内容,其本身也需要具备新闻的特点,越是反常的内容越能够被人关注,诱发舆论。在这次事件中,当事人被网民人肉身份,一个博士学历的人,其行为素质表现与学历不成正比,加之后续信息披露此人论文作假等,更是吸引眼球,引发围观,对其人品和行为的质疑越来越多。

4、法律治理和道德制裁的矛盾,诱发网民的不满。

很多被关注的事件之所以被关注,甚至上升到全民讨伐,很重要的原因在于相关法律法规的缺位或者违法成本太低,激发民众内心朴素的道德感和正义感。如此次事件中在发生时,相关铁路部门称只是违反道德,无法对当事人处罚,此信息一出,引发网民讨伐,甚至有网民要求对当事人进行“行政拘留”“罚款”“列入乘车黑名单”等等,而随着事件的深入发展,直到事发后多日才对其进行相关处罚。此类情况在很多其他引发网络舆论的事件中也存在,如虐猫事件等等。

二、网络舆论如何推动此次事件的发展

1、网络舆论形成群体压力,对当事人和相关机构形成“威胁”。

群体压力是群体对其成员形成的约束力与影响力,包括信息压力和规范压力两种。网民对违反道德规范的行为形成一致的观点和态度时会形成一种无形的信息压力,对当事人心理造成一种压迫,根据认知不协调理论,当一个人面临信息带来的不协调时,会产生一种恢复不平衡的张力来消除这种不适应感。对于事件当事人来说,其要么选择改变他人的想法,要么改变自己的想法,面对群体压力上只能选择改变自身行为,如公开道歉等;除了给予当事人压力,网络舆论给对“中科院”机构压力,将社科院与中科院混淆的网民到中科院留言,要求对当事人进行处罚。这些网络舆论的表现方式都在一步一步推动事件的发展。

2、舆论领袖的关注和公开言论,让舆论逐渐壮大,并延续存活。

舆论领袖是指能够非正式地影响别人的态度或者一定程度上改变别人行为的个人,他们分布在各行各业的群体中。在网络中,他们通过分享、转发和评论他人的内容或者自身的观点让本身所在群体的成员知晓信息,在各个节点上扩大了议题的传播面,让更多人知晓了信息,他们传播的观点、所持有的立场和倾向性也会影响到社会其他人。如在此次事件中,一些高校的教授级别人员也评论并转发了信息,他们无形中壮大了舆论的力量,延长了相关议题的网络舆论的生命周期。

三、网络舆论的此次事件的负面作用

1、网络舆论的匿名性产生广场效应。

网络舆论的匿名性让大众自由表达观点的同时,也产生了广场效应。很多人在网上的行为与其本身在真实世界上的行为大相径庭,甚至借由此事发泄个人情绪和不满,这类“愤青”式的行为虽然让违反道德者产生敬畏,但是也在产生另一种暴力,其本质上与此次事件中的霸占座位所违反的公德并无二异。这主要表现在一些网民通过添加他人的微信辱骂,或者将他们支付宝故意输错密码导致冻结等等。

2、人肉搜索让违反道德者认识危害,但也发展为道德审判,并侵犯个人隐私。

人肉搜索是一种以互联网为媒介,部分基于用人工方式对搜索引擎所提供的信息逐个甄别真伪,部分又基于通过知情人匿名或者公开“爆料”的方式搜集信息以查找人物或者事件真相的群众运动。在这起事件中,原本是霸占座位,网民却将其身份信息,工作单位甚至连论文抄袭等事件都深挖了出来,虽然这类方式让违反道德的人群有了敬畏之心,声张了正义,却也是一种不道德行为,甚至是违法行为。

「热点分析」高铁“霸座男”事件看网络舆论的力量

3、网络集群将网络意见汇集时,也变成了一种网络暴力。

违反公德的行为在被其他网民批判时,一些较为激进的网民却也在传播着愤怒的情绪,将此次事件的外延不断扩大,宣扬让违反公德者丢掉工作,撤销学位等等,甚至添加当事人联系方式进行辱骂,这正是一种网络暴力,通过暴力的方式宣泄网民的情绪和情感。

四、如何发挥网络舆论的积极作用?

网络舆论作为网民在网络上意见的集合,要想让其在可控范围内形成,存活、延续和消亡,完成网络舆论形成的四个步骤,比传统舆论的把控更难,对此只有从以下三个部分进行:

1、从个人的自律和他律做起。个人在网络上要做到尊重他人,在发表意见时需要在法律规范内,而他律上则是提供发言的平台加强审核,拟订网络言论治理的法律法规,让网络言论的管理有法可依。

2、从技术手段上,对网络舆论的表达手段进行控制,如增加侮辱性关键字的过滤,微信添加的搜索和隐藏,支付宝的登录地过滤和保护等等。网络舆论的表达多样化,除了在发言平台上发表观点,还有其他各类形式,如入侵他人网站、发布他人信息等等,这些都超越了法律的边界。

3、从新闻媒体角度和舆论领袖角度来说,加强对舆论的正确引导。任何一个有影响力的媒体和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发表正确的言论,以引导民众的正确认识,维持社会稳定,在对丑恶现象进行鞭挞的同时,本身不违反道德和法律。在此基础上做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正能量。

更多新闻与传播方面的知识请在微信中搜索“新闻与传播”并关注,微信公众号ID:media-power。

新闻与传播学子可以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