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门之变”始末,一场由阴谋家操纵的“无意义”政变

说起中国历史上的宫廷政变,那可是数不胜数,每一次政变都伴随着杀戮或者权力的更迭,有的会引起当权者的深刻反思,有的甚至会直接导致国家的动乱,造成国力逐渐衰弱。

然而有这么一次政变,它不仅过程简单到令人匪夷所思,就是政变本身也没有多大的意义,被史家评价为"甚无意义者",这就是发生在明朝景泰时期的"夺门之变",也称"南宫复辟"。

“夺门之变”始末,一场由阴谋家操纵的“无意义”政变


接下来,我们就来详细说一下这一场并不怎么精彩的政变,当然了,虽然整个政变的过程算不上精彩,但是其背后的原因还是非常有趣的,要不然怎么会发生这么一场令人不可思议的闹剧呢?虽说过程不够精彩,但我们也要先拿出来说一说,方便大家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夺门之变"发生在景泰八年,也就是公元1457年,至于背景最早可以追溯到八年之前,明英宗朱祁镇受到大太监王振的蛊惑御驾亲征瓦剌,结果造成明军精锐尽丧,自己也成了瓦剌的俘虏,这就是赫赫有名的"土木堡之变"。后来瓦剌首领也先率军进攻北京,于谦等人为了局势的安定,不得以另立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为帝,并积极组织抵抗,打败了也先,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也先见朱祁镇已然没有了作用,一年之后,便通过议和把他放归了明廷,可是这一回来就尴尬了,朝中有新皇帝,他便成了太上皇,被弟弟软禁在了南宫之中,成为了最大牌的"囚犯",这一待就是七年。景泰八年朱祁钰一病不起,眼看就要魂归那世去了,武将石亨,文臣徐有贞还有太监曹吉祥等人发现有机可乘,便一起密谋,纠集家丁死士上百人,趁夜色打开了皇城东华门,进攻南宫,说是进攻,其实根本就没有抵抗,他们这些人进攻的只是南宫的围墙,一通叮铃咣当的强拆,这才进入南宫见到了被囚的朱祁镇,说明了来历,朱祁镇便和他们一起向奉天殿挺进,来到大殿,武士不知就里,想向前阻止,被朱祁镇一声"我是太上皇"给轻易的叱退···天亮了,等大臣们都来上朝的时候,才发现,原来这一夜已经天翻地覆,太上皇又成为了皇帝,于是一班文武没有任何的反对,一齐伏地而拜,恭贺"新皇登基"···

整个政变的过程就是这么的简单,兵不血刃,没有抵抗,没有反对,京军在哪儿?禁卫军在哪儿?于谦又在哪儿?单看整个政变的过程,的确是不明就里,可要是了解了其背后的原因,这些疑问就迎刃而解了。

“夺门之变”始末,一场由阴谋家操纵的“无意义”政变


一、"甚无意义"正是政变轻易成功的最重要原因。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这个"甚无意义"到底该怎么理解。

1、 皇位本就会还给朱祁镇一脉。

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局面呢?其实朱祁钰在登基伊始,立的就是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为太子,他登上皇位实属形势所迫,在当时人的眼里,就觉得以后皇位还给朱祁镇一脉是理所应当的,可是权力是一种令人着迷的东西,一旦沾染上了想再放弃可就难了,朱祁钰也是正常人,他也有这种心态。

当听说朱祁镇要回来的时候,朱祁钰就很不情愿的说"我本来就没想当这个皇帝,是你们这些大臣非要让我当的",言下之意就是既然我已经成为皇帝了,已经合法了,再迎回朱祁镇,那我应该怎么办啊?于是于谦等人便说"皇位既然已经确定,就不会更改了",得到了这样的承诺,他才同意将朱祁镇给迎接了回来。回是回来了,但却被他软禁在了南宫里面,不过朱祁钰还是比较仁慈的,并没有对这个哥哥起杀心。但这并不代表他甘愿再把皇位还回去,于是他想方设法的废掉了朱见深,重新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这一举动,引起了朝中的轩然大波,无数的朝臣起来反对,可见在大臣们的心目中,你只是一个临时的皇帝,最终将皇位还回去是理所应当的。

“夺门之变”始末,一场由阴谋家操纵的“无意义”政变


无奈这个小太子太不幸了,一年之后就夭折了,然而这是朱祁钰的独子啊,那么你没有儿子了再把朱见深给立回去岂不是应当的?可是朱祁钰不这么认为,他觉得自己还年轻,还能生个儿子出来,于是就一直没有立太子,可是他也很悲剧,也一直没有生出儿子,到后来病重之时,太子之位必须确定了,朱祁钰这才听从了于谦的建议,同意重新立朱见深为太子,准备第二天上朝之时就把这件事给确定下来,然而就在这个夜晚,政变发生了。

由此可见,政变发不发生,皇位都会回归朱祁镇一脉,而且那时候朱见深还年幼,就算是登上皇位,实际掌权的肯定也会是朱祁镇。然而在石亨、徐有贞、曹吉祥这些阴谋家的心里可不是这么想的,如果真是顺理成章的朱见深成为太子,那么于谦这些人可以说是拥立有功,他们这些人就更加没有了翻身做主人,铲除异己的机会了,于是他们便想出了让朱祁镇复辟这一出,也就是说这完全是由他们操纵的,为了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而采取的"无意义"的行为。

“夺门之变”始末,一场由阴谋家操纵的“无意义”政变


2、 正统性的归属根本不是问题。

政变成功之后,石亨等人便开始了自己的报复行为,他们请求朱祁镇杀掉于谦,然而朱祁镇却说"于谦确实有功",此时徐有贞便说"不杀于谦,此举无名",这可是一记重拳,直直的就打在了朱祁镇的心上,于是朱祁镇也是十分无奈的以谋反的罪名下达了诛杀于谦的命令,一代名臣,民族英雄于谦就被这些阴谋家们给算计死了。

其实就朱祁镇而言,真的有这个必要吗?完全没有,他估计也是不自信,做过瓦剌的俘虏,当了七八年的囚徒,认为自己重新夺取皇位不够具有说服力,再加上受了这些奸佞小人的蛊惑才会做出这样的举动。

“夺门之变”始末,一场由阴谋家操纵的“无意义”政变


要说起正统性,其一他之前就是名正言顺的皇帝,此次政变只是拿回了原本属于自己的东西,其二满朝文武并没有什么强烈的反对意见,既然大臣们都支持,你还有什么必要怀疑自己的正统性呢?就像后来内阁首辅李贤对朱祁镇说的"皇位本来就应该是您的,您还一直说夺门不就是承认自己的皇位来的不正吗?当时郕王(朱祁钰)又没有子嗣,大臣们都拥戴您复立,何必用夺呢?"朱祁镇这才真正的明白了其中的缘由,也后悔自己杀了于谦王文等人了。

不得不说,这些阴谋家们真的是摸准了这一切的脉搏,借这个模棱两可的契机实现了自己内心卑鄙龌龊的想法。

正是有这么多的理所应当,顺其自然,才没有引起了太多人的反对,即便是有人提前洞悉了政变的发生,也认为发生就发生了吧,反正对既定事实也没有太大的影响,自己又何苦去趟这趟浑水呢?

“夺门之变”始末,一场由阴谋家操纵的“无意义”政变


二、和朱祁钰与于谦的处事风格有关。

先说于谦,于谦性格正直刚毅,每每遇到不如意之事,便会拍着自己的胸脯感叹"不知这一腔热血会洒在哪里?",性情刚直,看不惯的事情便多,在他的心里始终有一条不可动摇的是非标准,在处理事情的时候往往不太会注重他人的感受,这样的性格在权力场上是非常容易得罪人的。比如上面说到的石亨,石亨其实一直是于谦的副手,然而这个副手却一直对于谦耿耿于怀,北京保卫战之后,论功劳,他远不及于谦,可是得到的封赏却是一箩筐,他便觉得内心有愧,就想推荐于谦的儿子于冕入朝为官,无奈于谦认为这是徇私情,枉顾国事,还在皇帝面前好好的把石亨数落了一顿,石亨便觉得这个人怎么这么不近人情,心里便一直不痛快。于谦因为北京保卫战的举世之功,俨然成为了朝中的一号人物,树大招风,加之他喜好直接插手六部之事,这就更加引起了朝臣的不满,然而像于谦这样正直的人,肯定也不会培植亲信,拉帮结派,以至于真心倾向于他的人并不多。

“夺门之变”始末,一场由阴谋家操纵的“无意义”政变


再说代宗朱祁钰,所谓人以群分,他本身的性格和于谦很像,也是十分的正直,在他为政期间,他始终和于谦站在一条战线,不重视结党营私,不重用特务或者宦官,说白了就是身边没有自己的死党,如果他有一大帮为他私人效力的死党,也不至于自己在病重之时外面的事情完全失去了自己的掌控。唉,这真是一种无奈,到底哪种做法才是正确的呢?如果他们能把威胁清除掉还会有后来的这些事情吗?如果真的这么做了,于谦还会被后世的人们顶礼膜拜吗?我们只能感叹人性的无常,感慨时事的多变了。

然而反观朱祁镇,却是一个非常具有人格魅力的人,他处事圆滑,凡是和他交往一段时间的人都会在心理上更加倾向于他,在他在做瓦剌俘虏的时候如是,在朝中大臣心目中如是,在皇太后的眼里面亦如是。最要命的就是皇太后这一关,夺门之变之所以会这么的顺利,肯定和这位皇太后有关,在朱祁钰病重之时,说话最有分量的恐怕就是这位皇太后了,她既然也更加喜欢朱祁镇,又是在这样特殊的情况下,她只要让整个皇宫的防守机制处于瘫痪状态,就对朱祁镇的政变产生不了什么威胁。这就是为什么整个政变的过程之中,禁卫军只是成为了一家看客,因为他们听的是命令,你有命令让我去执行可以,可是面对突发状况,他们是处理不了的,他们没有这个权力,也没有必要冒这样的风险。

“夺门之变”始末,一场由阴谋家操纵的“无意义”政变


三、按兵不动。

到了明代,皇权得到了空前的强化,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在军政一体的皇权政治下,石亨想调动军队来发动政变是很难的,所以整个政变几乎没有军队参与,他们只是纠集的私人武装,如果此时真的有军队介入,他们这些人都不够塞牙缝的。

再说于谦,他可是执掌的兵部,为什么在政变之时他没有调兵平乱,在事后又没有带兵起来反对呢?

这就不得不再一次提到于谦的伟大之处了,种种资料表明,于谦事先是知道这件事的,然而他能怎么办呢?调动军队平乱,对于他来说根本不是什么难事,可是真要这么做了,朱祁钰肯定会毫不手软的将朱祁镇杀掉,甚至还会祸及朱见深,如果他们都死了,现在国家又没有继承人,势必会造成朝中大乱,引发不可知的巨大灾难。于谦为了保住这几位皇帝以及皇位的继承人,选择了以大局为重,明知这一举自己没有什么好下场,他依然选择了大义,舍小家为大家,选择了沉默。这也正是前面提到的那些原因,既然这样了,于大局无碍,又何必为了自己的安危赌上国家的命运呢?如果真的只是石亨等人密谋作乱,相信于谦会果断派兵予以消灭的。

“夺门之变”始末,一场由阴谋家操纵的“无意义”政变


纵观整个"夺门之变",过程算不上轰轰烈烈,可是在这背后的种种因素不得不令人唏嘘感叹,这只是一起由阴谋家操纵的一场闹剧,可是在这场闹剧中我们看到了多少的人性的光辉与丑恶,看到了多少不为人知的阴谋斗争,有令我们赞扬的,有令我们鄙夷的,一切事情的发生与一切事情的结果都有它的必然性,而在这个必然性后面更重要的是深刻的反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