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是什麼呢?

歷史是什麼呢?

如果我問大家歷史是什麼,相信每個人基於自己的理解會給出不同的答案,那麼,有沒有一種相比較而言,較為權威一點的答案呢?我嘗試著把自己學到的知識進行整理,試圖回答這一問題。

通常我們說的“歷史”,是現代漢語詞彙中的一個名詞,在古代的文言文裡面將它稱之為“史”。甲骨文中“史”字與“事”相似,指事件。許慎《說文解字》說:“史,記事者也;從又持中,中,正也。”便指出“史”的本意即記事者,是一人執“中”之象。近人金靜庵說:“保藏之檔案謂之中,持中之人謂之史。一指書言,一指人言。”,由此引申,則代表被史官被紀錄的事,換句話說,即所有被文字紀錄的過去事情。

在歐美,“歷史”一詞源出自古希臘語:ἱστορία(Historia),原義為“調查、探究、知識”,古希臘作家希羅多德的《歷史》(Historia)一書以此為名,而希羅多德因此也被稱為“歷史之父”。

而在中文語境中,“歷史”一詞出現較晚,在《三國志》裴松之注中,首次提到歷史二字。《南齊書》中也提到這個名詞,是歷代史書之意。明代嘉靖年間李廷機與葉向高編輯《歷史大方通鑑》,是中國第一本以歷史二字為名的書,袁了凡為此書寫的《歷史綱鑑補引》,解釋歷史是指諸史,也就是歷代史書之意。

1895年,禮部侍郎于式枚在奏章中,提到歷史這個名詞,將它作為歷史事件之意。1896年,皮錫瑞《經學歷史》出版,其中的歷史二字,也明確將它定位為歷史事件之意。因此,在1890年代前後,歷史這個名詞在中國開始被明確當作歷史事件來使用。

明治維新後,日本學者為翻譯英語:History,譯為歷史二字,使其成為對應詞。1870年代成為流行用語。

1902年,光緒皇帝接受吏部尚書張百熙建議,頒佈《欽定學堂章程》,其中尋常小學課目中,有史學、輿地二項。張百熙派吳汝綸赴日本考察教育後,1903年,負責教育改革的張百熙、張之洞、榮慶向皇帝建議重訂學堂章程。在重訂章程後,尋常小學依日本語改稱初等小學,而史學、輿地二科,則改稱歷史、地理。之後,歷史這個名詞在中國流行。

以上便是“歷史”一詞在如何從古代文言文的“史”轉變為現在的“歷史”的大致過程。

搞懂了它的發展源流,接下來我們來看它的含義。

歷史的含義包含兩層,第一層中包含了廣義的歷史和狹義的歷史。廣義的歷史,泛指一切事物的發展過程,包括自然史和社會史,不一定同人類社會發生聯繫。例如宇宙歷史、地球歷史、世界歷史、中國歷史等等。通常情況下,僅僅指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而狹義的歷史,則以文字記錄為基礎,也就是說文字出現之後的歷史才算歷史,在此之前的歷史,我們稱為史前史。

而第二層的含義,即對過去事件的記錄和研究,又稱“歷史學”,或簡稱“史學”。 記錄和研究歷史的人稱為歷史學家,簡稱“史學家”,中國古代稱為史官。記錄歷史的書籍稱為史書,如《史記》、《漢書》等,粗分為“官修”與“民載”兩類。

歷史在中國和西方也走過了它不同的發展道路,對於歷史自身發展的研究,我們稱其為“史學史“,意思是歷史學的發展歷史。在這一點上,東西方呈現出明顯的區別。

中國是世界上書載歷史的傳承最完備的國家,對歷史的記錄不僅時間長,而且內容精確詳細。中國歷史自傳說中的黃帝以來已經有4千多年,而自西周共和時代(前841年)以來歷史記錄精確到年,自魯隱公元年(前722年)以來則精確到月日。中國的歷史記錄也被稱為史或史書,分為編年體,紀傳體,紀事本末體等不同體裁。與西方文明中的歷史學不佔據主流地位相反,中國將史列為四種基本學科分類“經、史、子、集”之一(清紀曉嵐等,《四庫全書》)。魁奈說:“歷史學是中國人一直以其無與匹倫的熱情予以研習的一門學問。沒有什麼國家如此審慎地撰寫自己的編年史,也沒有什麼國家這樣悉心地保存自己的歷史典籍。”

原始社會中人類沒有文字,只能通過諸如結繩記事和口傳等方法作記錄,一些歷史的痕跡通過“傳說”保存了下來,例如中國上古傳說“黃帝戰蚩尤”、“女媧補天”、“大禹治水”等。

在國家出現後,則開始有掌管祭祀的“巫”,他們同時兼任記錄時事、起草公文和掌管文書等相關職能,可以說是最早的史官。之後隨著國家職能的不斷演進與發展,出現了職能獨立的史官,專門記錄歷史事件,掌管典籍。在這個時期,中國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史書《尚書》,內容是歷代政治文件彙編,並無特定的歷史記錄體裁。

從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起,中國有了按年記載的編年史,從此有了連續不斷的歷史紀錄,而且差不多每年都有史可查。這在世界各國範圍內也是極其罕見的。春秋戰國時期的史學家如孔子(《春秋》)和左丘明(《左傳》)等重視人類社會活動,從而使歷史基本擺脫了神學和宗教的影響。

西漢時司馬遷撰寫了《史記》,創建了紀傳體的歷史記錄體裁,《史記》的規模在當時世界範圍內是空前的。之後東漢班固著《漢書》,延續發展了《史記》的體例,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這兩部歷史著作,奠定了中國古典史學的基礎,後來的歷史學家沿用《史記》和《漢書》的體裁,將各個朝代的歷史彙編成書,組成了“二十四史”。除斷代史之外,唐宋期間中國還出現了通史,如唐末杜佑的《通典》,宋司馬光的《資治通鑑》,其中《資治通鑑》是敘事長達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編年體通史,是中國史學史上的奇葩。[21]

而西方的歷史學開始於公元前5世紀,古希臘作家希羅多德在《歷史》(又名《希波戰爭史》)一書中記錄了希臘與波斯之間的希波戰爭,歷史從此自神話和文學中脫離出來成為獨立的學科。希羅多德也因此被羅馬哲學家西塞羅稱為“史學之父”。但希羅多德的記錄中真實事件與虛構事件混雜,並不是純粹的歷史。20多年後古希臘人修昔底德所著的《伯羅奔尼撒戰爭史》治學態度嚴謹,歷史記載翔實,才是西方第一部“信史”。前2世紀,希臘歷史學家波里比阿在《通史》(又名《羅馬史》)中記錄了前218年至前146年73年間羅馬帝國周圍地中海沿岸各國、各民族的歷史,是第一部“世界”通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