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盛和夫:培育人才是經營者留給企業的最大資產

稻盛和夫:培育人才是經營者留給企業的最大資產

招不到、留不住優秀人才,是公司的現實。

在這種情況下,對經營者的要求就是:通過錘鍊那些留在公司裡的平凡的人,把他們培養成自己的左膀右臂,培養成合作夥伴,也就是培養成公司得力的幹部

——稻盛和夫

企業必須基業長青,必須長期持續。為此,就像接力賽一樣,必須把接力棒交給下一個人,不可能永遠由自己一個人持續地跑下去。從前任者手裡接棒,在自己的區間拼命奔跑,然後向後任者交棒。這樣持續反覆,以引導企業不斷髮展。

但是,無論多麼優秀的人才,不管是自己的兒子還是公司的幹部,從企業最高領導人看來,總會覺得讓他們接班靠不住,不放心。特別是領導人是創業者的話,這種感覺更加強烈。因為,多數情況下,創業者都是從零開始創業,自己站在前頭,在研發、生產、銷售,在經營全方位掌舵,將企業逐步做大。所以他們總想尋找同自己一樣,甚至超過自己的人才。

但是,這種充滿企業家精神的人才卻不容易找到。即使像我今天所講的,盡了最大的努力去培育人才,要培養出超越自己的人才卻極難極難。儘管如此,卻必須挑選接班人,必須把將來託付給他們。

然而,要看透一個人物卻並不是一件稀鬆平常的事。一旦接班人選錯,公司很快就會沒落,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哪怕是具備輝煌歷史的、日本有代表性的大企業,哪怕其創業者是多麼卓越的人物,如果選錯了接班人,如果持續這種錯誤的選擇,那麼,在不久的將來,這個企業就會沒落,走向衰退之路。

那麼,關係到企業生死存亡的接班人的選擇應該符合哪些條件呢?有關這個問題,過去我曾經闡述過擔任社長應該具備的五個條件。下面就談這五條。

第一條,所謂社長,就是在這個企業裡,處於對事情做出最終決斷地位的那個人,所以,這個人必須“在心中持有判斷、決斷所需要的基準”。

如果是副社長或專務董事、常務董事,遇到需要商量的事情,可以請教社長:“有這樣一件事,你看怎麼處理?”或者“我想這麼做,你看如何?”只要問社長就可以了。但一旦成為社長,因為是最後的決策者,後面不再有人。

因為背後再沒有人,因此,對部下講“這樣行”“那樣不行”。但這樣的判斷決斷真的對嗎?心中充滿著不安。誰也不能依靠,只能依靠自己。這時候就會有強烈的孤獨感襲來,甚至感到某種悲哀。必須具備承受這種孤獨感的精神力量。

副社長、專務董事、常務董事,其中許多人認為“自己同社長一樣搞經營,甚至自己的工作做得比社長還更好一些”。但是,這樣的人一旦當上社長,在瞬間就會感受到在當二把手、三把手時無法類比的一把手的重大責任,因而恐懼焦慮。

為了承擔這種重大的責任,不斷做出正確的判斷,必須持有判斷、決斷的基準,把這種基準作為心中的座標軸。這個所謂基準就是“作為人,何謂正確”這麼一句話。

我從創業開始,就把“作為人,何謂正確”“依據原理原則經營企業”作為心中的座標軸,經常地、反覆地自問自答。如果缺乏這一判斷基準,人往往就會根據自己的利益,根據對自己有利還是不利,也就是根據得失這一利己的慾望和本能對事物做出判斷。

因為社長手裡握有極大的權力,所以必須排除一切私心,從“為員工”“為公司”,進一步講“為社會為世人”這種“利他之心”出發,對所有的經營問題做出判斷。社長必須是這樣的人物。

同這個要求社長做到的第一個條件相關聯,作為具體的判斷方法,我曾經對京瓷的幹部提出過以下要求。“在碰到問題的時候,希望大家要依據哲學進行判斷。這時,不妨想一想,‘在這種場合,如果是稻盛和夫,他會如何思考、如何行動?’在這基礎之上,對事情做出決斷”。

“至今為止,大家一直都在我身旁,在每一個瞬間,我是如何判斷的,我是怎樣激烈地批評人,或者表揚人的,大家都看在眼裡。所以,如果是稻盛和夫,對於眼前這個問題,他會怎麼思考,會怎麼說話,會怎麼判斷。希望大家做這麼一番思索,然後再做出經營判斷”。

我就是對京瓷的幹部這麼講的。

這樣的話,面對某種局面進行判斷的時候,“如果稻盛和夫處在這種場合,將會如何判斷呢?”在這麼思考的瞬間,你就會意識到“不,不對!如果是稻盛和夫,一定會講同我的意見相反。”這樣,你就可以修正自己前進的軌道,就是說,你就能夠踩下剎車,防止自己走向錯誤的方向。

像這樣,人無論如何都要時時自律,規範自己的言行。這一點不限於各位自己,在你們選擇和培養接班人的時候,也一定要經常不斷地傳授這個思想。大家想起“如果稻盛和夫處於這個場合,將會怎樣?”諸位的接班人也想到“如果是自己的父輩,將如何考慮?”接班人應該是能夠這樣思考問題的人。

為此,希望各位自己要做出榜樣,在企業內成為實踐判斷基準的模範。這樣,員工在需要做出某種判斷的時候,就會想到“如果是社長的話,應該這樣來做判斷”。

要求社長的第二條:認識到公司的全部責任都在自己頭上,就是對企業負有無限大的責任感。社長必須是具備這種責任感的人。

股份公司或有限公司本來只負有限責任,但是對於中小企業的經營者來說,在接受銀行融資的時候,銀行會要求“必須由你社長個人作擔保”,因此,社長要把自己的房產土地作抵押才能從銀行借錢,這種情況很普遍。

所以,實質上這是無限責任。因為經營者要揹負如此巨大的風險,所以常有人抱有不滿:“要承擔這麼重大的責任,要付出如此的辛勞,卻沒有相應的回報,應該得到更高的報酬才合理”。

不要因為自己的辛勞而發牢騷、鳴不平,要意識到作為社長的責任,意識到為了員工、為了公司而工作的使命感,併為此感到愉快和充實,因而認真掌握好經營之舵。社長必須是這樣的人。

第三條,“把自己的一切都傾注到公司中去”。社長必須是這樣的人。

所謂組織,本來是沒有意識和生命的無生物。對於無生物的企業組織,因為經營者向它注入了意識乃至生命,它也如生物一樣變得生動活潑。

換句話說,如果社長二十四小時不間斷地思考企業的事情,企業這個組織就是活的。但是,相當於企業大腦的社長回到家裡,返回到自己個人,那麼企業這個組織,在這期間,就會失去意識。

“即使犧牲自己的事情也要時時思考公司的事情,這就是自己的工作”。社長必須是能夠這樣思考、這樣實踐的人。

第四條,為了追求員工物質和精神兩方面的幸福而付出不亞於任何人的努力。社長必須是能夠做到這一條的人。

當上經營的最高領導人,就會受到來自周圍的吹捧和奉承,不知不覺之間,就會產生錯覺,覺得自己挺偉大的,因而傲慢起來。但是,如果是不肯為了員工而付出不亞於任何人的努力的人,那麼,就沒有人願意追隨他。同時,正因為社長比誰都更努力,才有資格嚴厲地批評員工、提醒員工。

第五條,社長必須是受到員工尊敬的人。因此,就要求社長具備高尚的人格,具備卓越的見識。為了具備這種優秀的品性而受人尊敬,社長就要不斷提升自己的心性。

具備上述五條的人,我認為就是符合了挑選接班人的條件。一言以蔽之,就是擁有無私之心、能夠把自己整個人格傾注到企業裡去的人。具備優秀的人性、人格、人品,選擇接班人,就要把目光聚焦到這一點上。當然,在這之上,還應該具備實用會計學的知識,具備拓展事業所需要的充分的才能。這些都是企業經營不可缺少的要素,但最重要的條件,還是要看上面談到的,是否具備優秀的人性、人格和人品。

究竟是“能力重要還是人格重要”這樣的爭論,在中國,作為才和德的關係問題,自古以來,就有過爭論。

稻盛和夫:培育人才是經營者留給企業的最大資產

在中國的歷史典籍《資治通鑑》裡,依據才和德的關係,把人分為四種類型:“才德全盡謂之聖人,才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

《資治通鑑》裡又說,在選擇人才的時候,可能的話,就應該選擇才德兼備的聖人,或者德勝於才的君子。如果找不到這樣的人,那麼與其選擇有才能的小人,還不如選擇無才無德的所謂“愚人”。因為僅僅才能出類拔萃,制約才能的品德缺失時,人就可能作惡。相反,因為沒有能力,所以也做不了多大的壞事。比較這種愚人,聰明的小人要危險得多。

實際上,翻開歷史看一看,才有餘而德不足的家臣或子孫,他們亡國滅家的事例比比皆是。

這一點,在選擇接班人時,也切切不可忘記。當然,最理想的是能夠選到德才兼備的人。如果沒有這樣的人物,至少要選那種才能雖不突出、但品格高尚的人。這樣的人當接班人,才能讓公司基業長青。這是我的觀點。

能不能得到這種具備優秀人格的人物,或者說能不能培養出這樣的人才,可以說完全取決於各位經營者你們自己的器量。

俗話說“破鍋配破蓋”。領導人器量的大小決定了企業能召集到什麼樣的人才,能培養出什麼樣的人才。如果領導人只具有“破鍋”那樣的器量,就只能得到與破鍋相配的“破蓋”那樣的接班人。還有,領導人的器量有多大,企業的發展規模就會有多大。

因此,若想獲得具備優秀人格的接班人,那麼首先,各位經營者自己就必須不斷地提升自己的心性。

只有不斷努力,去提升自己的人品、人格、人生觀、哲學、思維方式,才能擴展自己的器量。自己的器量增大了,才能培養出優秀的人才,才能出現優秀的接班人,才能讓事業取得穩定的發展。這就是我常常講的“提高心性,拓展經營”。

為了培育優秀的接班人,務必首先要提升自己的心性,努力拓展自己作為經營者的器量。經營者通過提升自己的心性,培育下一代的領導人,這是當今時代的要求。(本文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