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鄲:“四個二”築牢防致貧、防返貧“兩面牆”!


邯鄲:“四個二”築牢防致貧、防返貧“兩面牆”!

△4月2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召開“河北省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新聞發佈會。圖為發佈會現場。


從2017年開始,邯鄲市在集中力量攻克貧困堡壘的同時,積極探索,開拓創新,在全國率先建立了精準防貧機制,較好地解決了貧困人口返貧和邊緣戶缺乏政策支持可能致貧問題。2019年,全市沒有一戶脫貧戶返貧,沒有一戶非貧戶致貧。

“2017年6月,我們開始在館陶和魏縣開展精準防貧試點,取得初步成效後,10月份在全市推廣;2018、2019年又進行了完善提升。”在4月21日河北省政府新聞辦召開的“河北省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新聞發佈會上,邯鄲市扶貧辦黨組書記、主任楊連海介紹說,“目前,邯鄲已形成較為系統的精準防貧機制。”

邯鄲市精準防貧機制的主要做法,概括起來就是“四個二”——兩個重點人群、兩個認定條件、兩種篩査方式、兩類救助措施。

“兩個重點人群。一是非貧低收入戶,就是未到建檔立卡的最低門檻但收入水平不高的戶。另一類是非高標準脫貧戶,就是已經脫貧,但標準不高,不穩定的戶。這兩類人是致貧、返貧風險最高的群體。”楊連海解釋說。

那麼,問題來了,誰屬於這兩個“重點人群”呢?換句話說,如何認定?“有兩個條件。”楊連海介紹說,一個是收入條件,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國家貧困線1.5倍以下;另一個是支出條件,就是因病、因學、因災等支出負擔超過一定數額。簡單說來,就是收入低、負擔重。

在邯鄲,對致貧、返貧風險高的重點人群採取了兩種篩查方式。一個是自上而下,主要是通過縣級醫療、教育等部門的大數據進行篩查,對支出“越線”人員進行入戶核查。另一個是自下而上,主要是對因意外事故等大數據監測不到的,由農戶自己申請,村“兩委”審查上報。縣級有關部門聯合認定、公示後予以救助。

造成返貧致貧現象頻發的主要原因在於不穩定脫貧戶和邊緣戶抗風險能力弱,一旦遇到特殊情況家庭很難承受。而難以承受的主要風險在於,或是因病、因學、因意外事故而造成支出驟增,或是因勞動能力喪失或減弱而造成收入驟減,或是因為家庭生產經營遭遇自然災害或市場風險而造成損失驟生。因此,楊連海認為,要建立起有效的防貧體系,需要重點化解支出和收入兩個方面的風險。

“針對因支出而導致的負擔過重問題,我們建立了防貧基金。”楊連海說,對因病、因學、因意外事故產生的支出,實施救助。以縣為單位,每年按10%的農村人口、人均50元的標準,建立防貧基金,委託保險公司進行實施。住院費用經過醫保、大病保險、大病救助後,個人負擔仍然較高的,通過防貧基金進行救助。

在義務教育之外全日制學歷教育期間,年支付學費、住宿費、教科書費合計超過0.8萬元以上的部分,也進行救助。因發生意外事故,財產損失超過1萬元以上的部分,同樣予以救助。

邯鄲市大名縣南李莊東村有個名叫李樂然的女孩,2018年玩耍時手指被花生脫皮機擠傷,手術費花了3.6萬多元,醫保報銷了1.2萬元,自費2.3萬多元。縣有關部門獲悉後,立即啟動了防返貧機制,救助了7615.52元。當地的鄉村幹部多次到其家裡進行走訪,得知其父親有意願做小本生意,便協調鎮信用社為其貸款5萬元,辦起了饅頭加工房,每月收入4000元左右。

“還有一類是針對收入問題的。”楊連海說,基金救助解決了因支出過高、負擔過重而致貧返貧問題,但仍有部分家庭因就業問題或者喪失勞動能力問題而致貧返貧。“因此,我們探索建立了就業援助政策、社保兜底政策與防貧救助政策的有效銜接機制。”

在通過引進和新上項目增加就業崗位、擴大轉移就業的同時,邯鄲建立了590家村級“扶貧微工廠”,帶動4萬人實現了家門口就業,其中貧困人口1萬多人。通過光伏扶貧收益、資產收益等設置公益崗位,安排了1萬多人。

“對沒有勞動能力的,全部納入低保,確保不掉到貧困線以下。”楊連海說。截至目前,邯鄲市26.3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中有7.5萬人納入農村低保,佔比28.5%。接受防貧救助的2379個邊緣戶中,有316戶納入農村低保,佔比13.3%。

“四個二”築牢防致貧、防返貧“兩面牆”!近三年來,邯鄲市共支出3941萬元,實施防貧救助3437戶,形成了以“基金救助、就業援助、社保兜底、專人幫扶”為主要內容的精準防貧機制,有效控制了貧困增量。

來源:長城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