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最沒有存在感的國家,卻號稱“歐洲中心”,你聽說過嗎?

立陶宛,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波羅的海東岸的這個小國是個存在感不高的小透明。但去過的人基本都會愛上這個國家——濃墨重彩的歷史、肅穆之下的文藝風情、立陶宛人的信仰與不屈,加上濃縮了東歐精華的自然景觀,以及相對低廉的消費水平……這個冷門的小國是一個大大的驚喜。

想要了解一下立陶宛?那不妨來聽聽這幾個關於立陶宛的冷知識。

歐洲最沒有存在感的國家,卻號稱“歐洲中心”,你聽說過嗎?

(某個版本的)歐洲的地理中心就在立陶宛

根據 1989 年法國國家地理研究所的測定,歐洲的地理中心位於北緯 54°54′、東經 25°19′,正是如今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郊外的一個叫 Girija 的村莊附近。

2004 年 5 月 1 日,立陶宛正式成為歐盟成員國,就在同一天,在“歐洲地理中心”的位置上揭幕了一座白色花崗岩紀念碑。雖然紀念碑本身沒有什麼可看的,但從 2015 年夏天起,所有訪問這個紀念碑的人都可以免費獲得一份參觀歐洲中心的證書,這可能會是你歐洲之旅中一個有意思的收集。當然,由於歐亞的邊界劃分有不同的認定方式,所謂的歐洲地理中心也有很多版本,波蘭、斯洛伐克、德國都宣稱歐洲中心在自己境內。

歐洲最沒有存在感的國家,卻號稱“歐洲中心”,你聽說過嗎?

維爾紐斯老城是歐洲面積最大最美的老城區之一

立陶宛的首都維爾紐斯(Vilnius)保留下來的中世紀老城面積將近 4 平方公里,有 70 多個街區、1500 幢極盡精美的古建築。這是歐洲面積最大的中世紀老城區之一,而且保存得相當完好。 1994 年,維爾紐斯老城區被收錄進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作為歐洲最著名的巴洛克古城,維爾紐斯老城內光巴洛克式的教堂就有 23 座,不用擔心數量眾多的教堂會引發審美疲勞,那些外表華麗、內部精緻的巴洛克教堂會突然在道路盡頭出現,讓人屏住呼吸。

歐洲最沒有存在感的國家,卻號稱“歐洲中心”,你聽說過嗎?

立陶宛守護著天主教的北境

1387 年立陶宛改宗天主教,從那時開始就守護著天主教的歐洲北境。如今大部分的立陶宛人還是虔誠的天主教徒,在各種聖徒紀念日時,各個城市都會有大規模的紀念活動,在復活節、聖誕節等宗教節日一定會和家人團聚。

最能體現立陶宛宗教氣氛的地方,莫過於希奧利艾(iauliai)旁規模驚人的十字架之丘。這座山丘上矗立著超過 10 萬個材質不同、大小不一、樣式各異的十字架,最早在這裡安放十字架的,據說是 19 世紀反抗俄國人的義軍的家屬,到後來這裡變成了著名的宗教場所和紀念地,除了十字架,人們還在這裡安放了各種受難像、念珠、小型雕像和愛國者雕塑,行走其間,能深刻感受到信仰的震撼力。

歐洲最沒有存在感的國家,卻號稱“歐洲中心”,你聽說過嗎?

立陶宛的籃球是歐洲一霸

立陶宛人稱籃球為他們的“第二信仰”,他們熱愛籃球的程度幾乎比得上巴西人熱愛足球。籃球在這裡絕不只是個體育項目,更是深深紮根的文化傳統:家家戶戶都有籃筐,絕大多數的體育資源都投向了籃球,國際性的籃球大賽更會引發全民狂熱。在悉尼奧運會的男籃半決賽上,正是立陶宛將號稱不敗的美國“夢之隊”差點推到了懸崖邊。

立陶宛的籃球之都是第二大城市考納斯(Kaunas),這裡的 Zalgiris 俱樂部是立陶宛乃至歐洲的一流豪強,從這裡走出過薩博尼斯、賈西科維修斯、伊爾戈斯卡斯和克雷扎等多位籃壇明星,都曾在 NBA 大放光芒。

歐洲最沒有存在感的國家,卻號稱“歐洲中心”,你聽說過嗎?

立陶宛一年要慶祝兩次獨立日

每年的 2 月 16 日和 3 月 11 日,立陶宛人都要為國家獲得獨立進行大規模慶祝。這兩個獨立日,也是立陶宛跌宕起伏歷史的縮影。立陶宛從 13 世紀起成為獨立國家,16 世紀時,立陶宛和波蘭成立聯邦王國,一度是歐洲面積最大的國家。

然而好景不長,波立聯邦在周邊國家的夾擊下慘遭瓜分,到 18 世紀末期,立陶宛的大部分土地都被俄羅斯帝國吞併。一戰期間,立陶宛全境又被德國佔領,直到 1918 年 2 月 16 日才宣佈重獲獨立地位。這就是立陶宛的第一個獨立日。可惜獨立的時間並不長,二戰爆發後,立陶宛又輾轉於蘇聯和納粹德國之手。1944 年立陶宛加入蘇聯,此後的 40 多年裡,立陶宛人民一直為重獲獨立作鬥爭,最終於 1990 年 3 月 11 日宣佈脫離蘇聯。這就是立陶宛的第二個獨立日。

歐洲最沒有存在感的國家,卻號稱“歐洲中心”,你聽說過嗎?

立陶宛有四處世界遺產

這個人口不到 300 萬的小國,卻有著 4 處世界遺產:除了首都維爾紐斯老城區之外,還有自然奇觀庫洛尼亞沙嘴(Curonian Spit)、見證了 10000 年人類歷史的克拿維考古遺址(Kernav Archaeological Site)和穿越歐洲 10個國家的地理標記——斯特魯維地理探測弧(Struve Geodetic Arc)。

其中,庫洛尼亞沙嘴是立陶宛最獨特的自然景觀——一條 98 公里長的狹長沙丘帶將波羅的海和克萊佩達(Klaipeda)海岸隔離,形成了一塊潟湖,人們坐船跨過潟湖,來到這個半島上徒步、騎行,感受美妙的沙灘。

庫洛尼亞沙嘴最有代表性的景點就是沙丘,這些天然形成的沙丘十分脆弱,所以到處都立著標識告訴遊客:踩在上面是不被允許的。尼達(Nida)是沙嘴上最大的城市,毗鄰俄羅斯邊界,德國文豪托馬斯·曼曾經在這裡度過兩個夏天,並在這裡留下了傳世鉅著,所以每年都有數以千計的德國人來到這裡朝聖。

歐洲最沒有存在感的國家,卻號稱“歐洲中心”,你聽說過嗎?

立陶宛境內有一個“獨立共和國”

在維爾紐斯東部穿城而過的 Vilnia 河邊,有一片區域叫做烏祖皮斯(Uupis),1998 年這裡宣告“獨立”,有自己的憲法,甚至還一度有自己的軍隊。

當然了,該宣告更多可以看作一種行為藝術,立陶宛官方對烏祖皮斯的獨立甚至表現出歡迎態度。這是一片屬於藝術家、文化人和流浪漢的集中地,因其自由的氣質吸引著眾多旅行者。在烏祖皮斯的 Paupio g. 街,有一面牆上用多種語言展示了共和國憲法,文字洋溢著自由的氣息,“每個人都有在維爾紐斯河畔生存的權利,而維爾紐斯河有流經每個人的權利”,“每個人都有不傑出和不聞名的權利”,“每個人都有無所事事的權利”,“每個人都有愛和照顧貓的權利……”每一條都散發著無可救藥的迷人氣質。

歐洲最沒有存在感的國家,卻號稱“歐洲中心”,你聽說過嗎?

立陶宛是戲劇愛好者的朝聖地

立陶宛人熱愛戲劇,每一個立陶宛人都有去劇院看戲的經歷。立陶宛也是如今戲劇愛好者的朝聖之地。立陶宛的劇作家、導演和演員們,將宗教意義上的救贖融入到戲劇演出裡,即使是戲劇也能感受到那份莊嚴的神性。裡馬斯·圖米納斯(Rimas Tuminas)是當今最著名的立陶宛戲劇導演,他一手創立了立陶宛國立 VMT 劇院,如今已經成為立陶宛的文藝象徵。他導演的《三姐妹》《葉普蓋尼·奧涅金》《假面舞會》《馬達加斯加》等名作都曾來過中國演出。

歐洲最沒有存在感的國家,卻號稱“歐洲中心”,你聽說過嗎?

立陶宛很多人會說俄語,大部分人不喜歡蘇聯

由於被沙俄和蘇聯長期統治,立陶宛很多人都會說俄語,前蘇聯的長期統治給當地人留下的更多是黑暗的回憶。對於立陶宛人來說,把立陶宛和前蘇聯劃等號的行為是極大的冒犯,在和他們相處時,對話中最好不要表現出對前蘇聯的褒揚,談論起二戰或者大屠殺的話題時也要小心措辭,最好根本不要談論起這類話題。

立陶宛人對於獨立的民族身份有強烈的認同感,在這個國家的許多地方都能看到反抗蘇聯的標誌和紀念。

雖然對很多人來說,立陶宛的存在感非常低,甚至被網友評選為歐洲最委屈的國家,但是不妨礙人們對它的喜愛。對於這個國家,你們有什麼看法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