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與每一片樹葉的十八次較量,這杯茶你可能也喝過

提起茶,每個人都很熟悉,它是浸透在中華歷史長河中的文化。

古往今來,在上百種歷史名茶中,有一款茶鮮明的個性讓茶客一見傾心。它湯色清亮、滋味醇厚、獨特的香氣回味悠長。

也許你已經猜到了,是的,它就是——鐵觀音。

一個人與每一片樹葉的十八次較量,這杯茶你可能也喝過

從古人鑽木取火開始,技藝一直是衡量人類智慧高度的一個座標。從日常烹飪的食材,到愉悅身心的茶葉,前人用技藝向我們展示自然最美的一面。

在令人愉悅的享受中,也不禁讓人心生好奇,究竟是怎樣的地理環境才能孕育出如此醇厚的味道,又是怎樣的技藝才做出如此幽雅的香茗?

一個人與每一片樹葉的十八次較量,這杯茶你可能也喝過

死去活來的搖青絕技

4月底,春天的氣息充盈在整個閩南山區,在雲霧瀰漫的安溪,茶農們正在為剛採的茶青準備下一道製茶工序——搖青。

通常,一泡傳統鐵觀音會具備“甘、甜、醇、潤、香、韻”六大特徵,讓無數茶客如痴如醉的蘭花香正是通過搖青得來。

一個人與每一片樹葉的十八次較量,這杯茶你可能也喝過

關於搖青,安溪茶農有個形象的比喻叫“死去活來”。

這其中力道的輕重、時間的長短、次數的多寡,全靠茶農的感官經驗來把控。搖青最終要將茶葉搖到痛快,必須力度適宜,講究“綠葉紅鑲邊”。

第一遍輕搖,叫醒;第二遍,加大力道固水;第三遍用力搖,使茶內外變化,去雜留香,達到最高境界;第四遍則搖到死去活來,葉面展開,水分散發出來,芽頭又活立起來。

四遍搖青之後,茶青之間經過無數次相互摩擦碰撞,散發出陣陣花香,搖青到位。這時,需將茶青迅速倒入180度的鐵鍋內翻炒,高溫使茶青停止發酵氧化,傳說中的觀音韻由此而生。

一個人與每一片樹葉的十八次較量,這杯茶你可能也喝過

一個人,與一片樹葉的十八次“較量”

“鐵觀音的香是搖出來的,韻是炒出來的,形是捏出來的,味是焙出來的”。

技術和技藝是兩個概念,技術是“你炒菜他也炒菜”,而技藝是“你炒的菜跟別人不一樣”。

採青、攤青、曬青、晾青、搖青、炒青、揉捻、初烘、包揉、解塊、篩分、復烘、攤晾、撿梗、冷藏、審評、定級、包裝。一道道工藝,一次次茶農與茶葉的較量。

祖輩流傳下來的十八道製茶技藝,環環相扣,奧妙無窮,鐵觀音的色、香、味、形逐漸在眼間、鼻間、舌間清晰起來。一片外觀不起眼的樹葉,經過細心打磨,散發出勾人攝魄的魔力。

一個人與每一片樹葉的十八次較量,這杯茶你可能也喝過

當然,口感、香味、湯色的優質,最離不開的也是這“十八次人與茶的較量”,可惜如今已經很難品飲到正宗的“觀音韻”了,甚至連茶葉產地都不能保證。

在2012年到2018年期間,出現了無數的九塊九包郵鐵觀音,不僅毫無色香味,甚至為了掩蓋缺點人為添加色素、香精。

好的鐵觀音,蘭花韻突出,茶湯清透明亮,花香更為馥郁。

一個人與每一片樹葉的十八次較量,這杯茶你可能也喝過

外形:顆粒重實,顏色砂綠油潤。

香氣:香氣高揚持久,香型類似梔子花香,水底還有幽雅的蘭花香,冷香更是特別,花香中帶著絲絲的青草氣息。

一個人與每一片樹葉的十八次較量,這杯茶你可能也喝過

湯色:黃中帶綠,特別通透。

滋味:入口細膩鮮純,茶湯生甜,呼吸之間口腔中感覺淡淡幽香,音韻”明顯,十分耐泡。

葉底:軟亮,有彈性。

一個人與每一片樹葉的十八次較量,這杯茶你可能也喝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