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事记 · 一个AI独角兽CEO的92天

开栏语:


创新驱动创业,创业加快创新。从今天起,《创新创业中关村》开设《创事记》专栏,聚焦中关村创新创业主体,走进他们的内心,聆听他们的感受,记录时代脉搏下的奋斗青春……


2020年1月22日,云知声CEO黄伟安排好春节前的最后工作,坐上了从寒冷北京飞往温暖海南的航班,此时,他大概不会想到庚子鼠年的春节会这样的“特殊”。


1月23日,武汉“封城”。


疫情突然而至,身为河南信阳人,黄伟清楚地知道,信阳有6个县区与湖北接壤,仅春节前从武汉返乡至信阳的就近8万人,他的老家很可能会成为疫情的重灾区。


情急之下,黄伟带着母亲在海口跑了一天,终于找到一家还有口罩出售的药店。排了3个多小时的队,他才买到了10只口罩,因为这家药店每人限购5只。


此时,全国上下掀起了口罩购买热,大部分的购买者并不是为了自己,而是将购买到的口罩捐到灾区。


1


不要多想,义无反顾地干就对了


黄伟作为公司的掌舵人,自然担忧疫情会对公司业务有影响。但在国难面前,他没有心情去想能不能拓展业务,而是发自内心地想做些事情。


他先是通过朋友“云采购”了一批口罩,几经周折终于将这批口罩捐到了老家的医院。之后,他开始思索公司现有的产品是否可以派上用场。


节后复工的头两天,黄伟发现公司内部工作群依旧静悄悄,他有些着急,便在群里面问道:


为什么大家还没有动静?


事业部的负责人马上跟他讲:“老黄,你别急,我们这两天一直在加班。我打算有些眉目后再跟你汇报的。”


其实,早在1月22日,上海的产品团队就已经注意到了基层工作人员的排查压力和走访风险。他们在现有外呼机器人的技术基础上,快速部署测试人员,优化系统逻辑并组织远程技术开发,加速推出适用于疫情排查场景的“智能防疫机器人”方案。


云知声外呼机器人原本是银行用于客服咨询的,若要满足疫情排查的需求,需要做很多技术上的修改。因此,研发团队从大年初一就开始加班,尽快攻克技术上的难关。


云知声上海团队坐落在上海市徐汇区,这里人流量大,输入型人口多,疫情排查压力极大。于是,他们决定从身边出发,主动与上海市徐汇区虹梅街道取得联系,汇报了云知声“智能防疫外呼机器人”方案。


双方一拍即合,在2月2日达成了合作意向。


为了贴合实际场景的需求,尽快把这套系统部署上线,云知声上海团队的工作人员白天跟街道人员一起走访了解业务模式,晚上加班搭建后台系统。


黄伟竖起大拇指:


在疫情最严重的时期,这帮小伙子们迎难而上,我非常佩服他们。


2月4日,改造后的智能外呼机器人正式在上海市徐汇区虹梅街道上岗服务,当天的电话呼出量超过1500通。这是云知声最先启动的抗疫服务项目。


2月11日,“智能防疫外呼机器人”在北京市海淀区西三旗街道正式上线。


正当云知声的员工上下齐心,拧成一股力量奋力迎击疫情挑战的时候,一个巨大的问号浮上了黄伟的脑海……


产品的成本该如何解决?


做企业,这是一个不可能回避的问题。但是黄伟没有在这个问题上逗留,而是决定义无反顾地干下去。


云知声承担了通过外呼平台拨打出的近100多万通排查电话的电话费和服务器的费用。


黄伟回想起那段经历: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在需要承担社会责任的时候,没有时间去想是否有业务或是其他事情,我们只是觉得应该这么做。


2


特殊时期,需要打破常规的勇气


在科技的助力下,口干舌燥的基层工作人员得到了喘息的机会,而身穿厚重防化服、挥汗如雨的医护人员们仍在治疗和记录病历中间争分夺秒。“战疫”前线,已经忙碌的亮起了红灯。


2月7日,云知声“智能语音电子病历系统”的负责人接到了上海经信局领导的来电:“智能语音电子病历系统这款产品我们能不能先用?我们上海援助武汉的医疗队需要用。非常时期,我们来不及走采购流程了。”


黄伟知道后,给出了一个坚定的答复:


用,我们捐赠!


这里提到的“智能语音电子病历系统”是云知声的另一款抗疫产品。2016年,这款产品与北京协和医院达成首家合作,后又在上海的大型医院中应用。


云知声“智能语音电子病历系统”的技术信息就是上海第一批支援武汉的医护人员带到前线的,这才有了最开始的那通电话。


云知声紧急调集了200多套医疗产品物资,通过顺丰物流急速发往前线,3月10日到达了武汉。


“智能语音电子病历系统”的到来,让戴着厚厚的口罩和橡胶手套,穿着笨重的防护衣的医护人员解放了双手。


此时,北京小汤山医院也在改造中。


2月9日,云知声与北京小汤山医院院方确定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需求。


2月11日,户外飘着大雪,云知声北京团队的工作人员将30套“语音交互解决方案”捐赠到北京小汤山医院,他们兵分两路,一队前往医院现场,一队进行远程部署支持,两天内迅速完成了部署、调试和培训工作。


云知声前前后后向全国各地定点收治医院共捐赠了300套医疗产品物资,价值超1800万元。


疫情让公众注意到“接触传染”的事实。黄伟居住的小区物业在电梯间放了纸巾,方便住户用来按电梯按钮,但是纸巾经常不够用。因此,黄伟养成了随时在兜里揣包纸巾的习惯。可是,这实在是不方便。


过去,大家看到屏幕就习惯用手去点,但是疫情的发生让人们不敢去点了。这时,人们提升了在语音交互上的需求。在黄伟看来:


语音识别技术从nice to have 转变为 must have。


2月13日,云知声决定研发智能语音电梯,2月20日,确定研发方案,3月初,产品落地应用。这实现了黄伟对“0接触”乘梯的设想,也为公众提供了安全乘梯的方案。


云知声智能语音电梯是从已有的芯片技术中衍生出的一款抗疫新产品。


目前,该产品已经在北京市海淀区政府大楼、厦门集美区政府大楼、北京云知声总部园区等地部署。


此外,云知声在整个2月份还免费向教育服务商提供服务,与合作的中小企业共渡难关。


黄伟常鼓励员工:


解决问题,而不是解释问题。


疫情当前,云知声打破常规业务开展流程,产品调适等工作也转到现场,针对不同场景的需求快速调整产品功能,他们本能地承担着社会责任。


3


克服眼前,才能拿到下次挑战的入场券


在服务疫情防控和技术支撑的浪潮中,云知声捐赠物资的价值近2000万元,调动研发、技术、产品、商务等各方人员达百余人。


黄伟谈到这场疫情带来的考验时:


今年,我们不为能力而投资,我们为产出而投资。


当被问到疫情中的心态变化时,黄伟在胸前比划了个“V”。


2019年,中美经贸摩擦影响了一些与云知声有合作的企业,对公司业务造成一定程度影响。在2019年底公司战略会上,黄伟和高管们敲定了来年的发展方向。


疫情的突然到来,却给了云知声当头一棒。此前确定的战略规划被全盘推翻。


年后的一次公司高管会上,有高管对当前的形势表示非常悲观。黄伟却有不同的见解:


困难不是用来抱怨的,是用来克服的。我们只有克服了困难,才能有机会去挑战更大的困难。


已经没有什么比现在更坏的了,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干点啥!


2月份开工后,黄伟和他的同事们一边干一边看到了更多的机会。他们再次召开了战略部署会,以破变局。从1月22日起至今的92天,尽管有疫情的冲击,云知声的产品订单数比去年同期还要多。


“人生所做的所有努力,只是为了在机会来临的时候保证我们在场。”这句出自《布隆伯格自传》中的话,让黄伟深有感触。


云知声在疫情期间之所以能够快速地推出一系列产品,并非无本之木,多年的技术积淀,才使其具备了在危机面前快速部署的能力和解决防控需求的实力。


创业刚一年多的时候,公司任何一个同事的离职,都会让黄伟内心很难受,觉得对方的离开是对他的否定,或是对公司的否定。相对于8年前,如今黄伟的内心强大了很多。


我相信,眼前的风浪,我们一定能跨过去。


云知声发展大事件


创事记 · 一个AI独角兽CEO的92天


从2012年成立至今,黄伟的团队已经发展为500多人。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云知声的 AI 能力已经超出单一的语音技术,覆盖了 Atlas 机器学习超算平台,信号、语音、图像、文本的感知和表达能力,知识、理解、分析、决策等认知技术,并朝着多模态人工智能系统方向发展。2019年,云知声入围CB Insights 32家全球AI独角兽公司榜单,是入围的十家中国企业中唯一一家语音技术公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