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眾矚目!央行發行的數字貨幣DCEP近期將在蘇州試點落地

昨日有媒體報道,央行法定數字貨幣(DCEP)將在蘇州相城區落地,作為交通費補貼的形式在5月發放給當地各區級機關、事業單位和直屬企業員工。這意味著,央行數字貨幣的首個應用場景即將落地。

受此消息刺激,數字貨幣概念股接連掀起漲停潮。確切地說,這些概念股不是剛剛上漲:14日晚間,一張央行數字貨幣在農行賬戶內測的照片在網絡流傳開,另有消息稱,央行數字貨幣在深圳、雄安、成都、蘇州四個試點城市測試;15日開盤後數字貨幣概念股即走強,截至收盤多隻個股漲停。17日,數字貨幣開盤後繼續走強。

當前很多國家的央行都在佈局數字貨幣,我國央行早在2014年就著手研究DCEP,不過期間央行公佈的多是發行目標、成立研究所等消息,表明研究工作一直在穩步推進中,對具體研究進度則很少提及。直到去年11月末,央行副行長範一飛才表示DCEP已基本完成頂層設計、標準制定、功能研發、聯調測試等工作,下一步將選擇試點進行落地驗證。不想時隔四個多月,真的迎來了爆炸消息。

應用場景測試都要開始了,全民應用的那天還會遠嗎?作為金融資管行業媒體,財視中國密切關注此次數字貨幣測試的相關消息,並做了一定的調查與研究。

與“鏈圈”沒有必然關係的DCEP

說到數字貨幣,大家很容易想到“區塊鏈”,畢竟最早的數字貨幣的底層技術就是區塊鏈技術,後來越來越多的加密貨幣誕生,至今已超過2000種,多是基於區塊鏈技術。

區塊鏈被大多數加密貨幣作為底層技術源於其自身特徵,這些特徵也一直被看作其優勢。但凡事都有兩面性,區塊鏈的特徵與“法定數字貨幣”並不完全“兼容”:一來區塊鏈的最大特色是“去中心化”,但中央銀行提供的支付服務不能離開集中式賬戶安排,需集中管理,二者存在衝突;二來基於區塊鏈的加密資產無法保證其錨定資產的穩定性、甚至缺少真實資產背書,容易被投機者利用操縱價格,如2018年就出現過數字貨幣暴漲暴跌事件。

此外,財視中國記者注意到過去還發生過利用數字貨幣進行洗錢、偷稅漏稅等金融犯罪的情況;今年2月央行的區塊鏈課題組還發文指出,區塊鏈以大量冗雜數據的同步存儲和共同計算為代價,犧牲了系統處理效能和客戶的部分隱私,尚不適合傳統零售支付等高併發場景。

因此,央行目前不建議基於區塊鏈改造傳統支付系統,即將試點測試的DCEP也並非基於區塊鏈底層。不過財視中國記者根據相關報道瞭解到,DCEP還是借鑑了部分區塊鏈技術。

DCEP VS 支付寶和微信

既然是“數字”貨幣,其使用必然離不開手機。例如上文提到在網上流傳的農行賬號內測圖,長這樣↓


萬眾矚目!央行發行的數字貨幣DCEP近期將在蘇州試點落地


從圖片來看,農行數字貨幣錢包首頁有四大常用功能“掃碼支付”、“匯款”、“收付款”、“碰一碰”,與我們常用的支付寶、微信還是比較相似的。

那麼,DCEP與支付寶、微信的區別在哪裡呢?

按照央行貨幣研究所所長穆長春的描述,央行數字貨幣“功能屬性與紙鈔完全一樣,只不過它的形態是數字化的”。DCEP是M0替代,而支付寶和微信屬於第三方支付,無論用起來多麼快捷,始終是通過商業銀行存款貨幣結算,屬於M1和M2級別。

(注:M0=流通中的現金,M1=M0+活期存款,M2=M1+居民儲蓄款+定期存款+其他存款)

簡單地說,央行數字貨幣是使用央行的存款貨幣來支付,支付寶、微信是用商業銀行存款貨幣進行支付。一為“央行”一為“商業銀行”,顯然二者級別不同,而商業銀行有破產的可能,央行數字貨幣則讓億萬用戶的資產安全更有保障。

而且相比支付寶和微信,DCEP還有一個極其便利的“碰一碰”功能:只要兩個人的手機上都有DCEP數字錢包,那麼只要手機有電,兩個手機碰一碰,就能把一個人數字錢包裡的數字貨幣轉給另一個人,連網絡都不需要。

不過,鑑於支付寶和微信同樣是使用人民幣支付,所以央行人士也表示,數字貨幣不會取代微信支付或支付寶。

DCEP如何替代現金?

在我國,支付寶、微信支付遠超信用卡支付,去年ATM機也首次出現下降,財視中國記者發現2012年以後不管貨幣信貸如何波動,M0的增幅始終不大,近幾年基本維持在3%到4%多一點的水平。另一方面,基於人民幣現金的支付、交易、反洗錢等,在現代社會的管理難度越來越大,成本也越來越高。

可見,數字化貨幣大範圍替代現金是不可阻擋的趨勢。

穆長春指出,DCEP是對M0的替代,所以對於現鈔不計付利息,不會引發金融脫媒,也不會對現有的實體經濟產生大的衝擊。

去年12月,DCEP就提出了兩階段的試點計劃:2019年年底小範圍場景封閉試點,2020年在深圳大範圍推廣。現在DCEP已經開始試點應用落地,可以推測,下一步就是從一個城區推廣到整座城市、全部試點城市再到全國。金融分析師肖磊認為,兩到三年內會有30%~50%的M0被央行數字貨幣替代,基本實現央行數字貨幣全國範圍推廣,平常的現金使用大部分會被替代。

之所以不是完全替代,如穆長春所說,已經實現電子化、數字化的M1、M2,M0(紙鈔和硬幣)容易匿名偽造,存在用於洗錢、恐怖融資等的風險。電子支付工具(移動支付平臺)不能完全滿足公眾對匿名支付的需求,無法完全替代M0。

投稿、轉載等文章相關事宜請聯繫財視中國編輯部:[email protected]

關注公眾號財視中國,瞭解更多金融資訊。

財視中國創立於2014年,是國內前沿的金融財經媒體。為社會菁英人士帶來實時深度的金融財經行業解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