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日本能造世界一流的航母 卻造不出像樣的坦克?

日本作為島國,一直以來都將海軍建設放在首位,這也導致了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後逐步成長為一個強大的以海軍為本的東亞國家。很多人發現,二戰時日本能造世界一流的航母,卻造不出像樣的坦克,這是什麼緣故呢?

那時候,中國等遭受日本侵略的亞洲國家,作戰力量非常薄弱,日軍以步兵炮兵足以在戰場上取得勝利,所以日本對於發展坦克的需求和動力都不足。直到在諾門罕戰役中踢到了蘇聯裝甲機械化部隊的鐵板。

但在大筆的軍費投入到海軍之後,日本軍方高層逐步發現了一個問題,這個問題在二戰時期被證明是日本的一大軟肋:那就是日本陸軍的武器裝備過於落後,除了在中國戰場上欺負軍工體系更為薄弱的中國外,日軍在與世界其他國家的軍隊較量時,並不能取得太多優勢。


二戰時日本能造世界一流的航母 卻造不出像樣的坦克?

諾門罕戰役中,日軍的八九中戰車。

在20世紀初,日方曾和沙皇俄國在中國東北地區較量過一次,而這次日俄戰爭中,日方“慘勝”,意識到陸軍存在的問題後,日本加強了關東軍的訓練和發展。然而日俄戰爭後30年,日本和蘇聯在蒙古的哈拉哈河爆發的諾門罕戰役中對蘇聯的試探,就讓日本軍部意識到,本國陸軍武器已經落後了太多。尤其是在諾門罕戰役中,蘇聯的BT-7和T-34就讓日本關東軍吃了不小的虧,而日本的八九型中型坦克(簡稱八九中戰)的17mm裝甲在蘇聯坦克的76mm L-11坦克炮面前簡直就跟紙糊的沒什麼區別,而八九中戰的九〇式57mm炮一般只作為支援使用,真正用於反坦克的話,穿深幾乎為零,這還是日本軍部和三菱重工協商加強八九中戰火力的結果,早期八九中戰使用的是更差的37mm炮,更為不堪。


二戰時日本能造世界一流的航母 卻造不出像樣的坦克?

諾門罕戰役中蘇聯的BT坦克,無論是火力還是機動都領先日軍一大截。

日本軍部清晰地認識到,僅憑九四輕戰“豆戰車”和其他的八九、九七中戰車是無法在路上對決中取得哪怕一絲一毫的優勢的,在見識到德國的四號坦克、美國的M4謝爾曼和蘇聯的T-34之後,日本認為本國也需要一種火力出眾(是和之前日本本國的小車相比的)的至少不比上述幾款車落後太多的中型坦克,併兼具機動和防護,該計劃以一式中戰為基礎而研發,這就是日本軍方的三式中戰計劃。


二戰時日本能造世界一流的航母 卻造不出像樣的坦克?

日軍的三式中戰坦克

然而三式中戰並沒有達到日本軍方心目中的預期,只能和二戰初期的M4謝爾曼初代M4A1性能差不多,而經過升級改良的量產版M4A3以及之後的76謝爾曼、“巨無霸”謝爾曼還是領先三式中戰太多,於是,1941年,日方的“決戰用坦克”:四式中戰計劃就此提出。


二戰時日本能造世界一流的航母 卻造不出像樣的坦克?

日軍的“九四”豆戰車,僅重三噸,甚至只能算作裝甲車而不是坦克

四式中戰較之三式中戰有了不小的飛躍,首先裝甲厚度從50毫米增大到75毫米,可以防範M4的短75中程距離直射,早期型號的T-34-76也不能輕鬆射穿四式中戰的裝甲,另外四式中戰裝備了一門五型75mm坦克炮,在1000米的距離上可以擁有100mm的穿深,這門炮還不是日本自主研發的,而是仿製於中國戰場上繳獲的國軍用瑞典M1929高射炮,但無論怎麼說日本還是東拼西湊能把四式中戰湊齊了。


二戰時日本能造世界一流的航母 卻造不出像樣的坦克?

日本的四式坦克樣車,但該樣車已經丟失

但四式中戰根本沒有大規模建造,僅僅於1942年到1945年這4年間造出兩輛樣車,至今這兩輛樣車都下落不明,日本一度有希望和盟國“一教高下”的末日坦克就這麼草草收場了。

二戰時日本能造世界一流的航母 卻造不出像樣的坦克?

德國的“末日戰車”:八號鼠式坦克,坦克重188噸,造出了兩輛樣車,僅存的一輛存於俄羅斯庫賓卡博物館

但四式中戰真的配稱作“決戰用”坦克嗎?先不說美軍後期的謝爾曼大規模升級,蘇聯方面的T-34-85和KV-85、IS-1這些怪物一般的存在任何拉出來一輛都比日本的四式中戰強,軸心國中的德國的末日戰車都是“獵虎”、“鼠”、“E-75”這些上百噸的“鋼鐵怪獸”。另外,決定一輛坦克成功與否還要看其是否能量產,美蘇的坦克都具備上千輛的流水線量產,而反觀日本,僅有2輛的四式中戰只能讓美國和蘇聯看到後“泯然一笑”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