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從春秋戰國到宋朝軍人鎧甲的發展史

鎧甲一直在古代戰爭中佔有重要地位,每一次鎧甲的改進,都離不開科技上的發展。中原王朝也一直在吸收異族的長處,學習他們的鎧甲製作技術。從春秋戰國到宋朝軍人鎧甲的發展史,就是中原文化與異族融合交流的歷史。

宋朝以前的鎧甲

春秋戰國的甲冑主要由動物皮革製作而成,材質包括犀牛、兕(長得很像犀牛的動物)牛、鮫(鯊魚)。先秦時代犀牛、兕很多,它們的皮很厚可以防禦青銅武器、弓箭,成為製作甲冑的上佳材料。先秦時代以"甲冑"稱呼保護士兵的防護裝備,所謂"胄"是保護士兵頭部的帽子。皮革材料製成的甲冑一直到清朝還在使用,是使用時間最長的一種鎧甲。其優點是製作成本低,重量輕、方便士兵運動。

解讀從春秋戰國到宋朝軍人鎧甲的發展史

戰國皮甲復原

甲冑一般由胄、甲衣、甲賞組成,所謂甲衣指的是腰部以上的甲,甲賞指的是腰部以下的甲。一個甲片為一札,甲片的形狀像竹簡的竹片,因此叫"甲札",這種甲冑因此得名"札甲"甲越堅固甲札越長,一排的甲札數量越少。一般犀甲一排從上到下有七個甲札,兕甲有六個,合甲(多層甲冑)有五個。

解讀從春秋戰國到宋朝軍人鎧甲的發展史

陝西咸陽楊家灣長陵陪葬墓西漢兵馬俑

隨著科技的發展,戰國中、晚期鐵製工具開始大量使用。鐵器的殺傷力更大,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甲冑也開始使用鐵器製作。根據《呂氏春秋》記載趙國人攻打中山國,中山國人穿著鐵製甲冑、武器與趙國人作戰。

解讀從春秋戰國到宋朝軍人鎧甲的發展史

徐州獅子山西漢楚王墓札甲復原

秦、漢時代鐵甲使用逐漸增多,金字旁的"鎧""鍪"開始在文獻中出現,"鍪"就是鐵製的士兵帽子,也就是後世的"頭盔"。

漢朝以後鐵製甲冑逐步取代皮甲,成為軍隊主流甲冑,但皮甲也並未消亡。漢朝士兵使用的是鐵製札甲,而高級將領則使用了一種防護性能更好的甲冑,叫"魚鱗甲"。顧名思義這種甲冑的甲片很像魚鱗,比札甲使用甲片更多,製作成本更高,所以只有將軍才能配備魚鱗甲。

解讀從春秋戰國到宋朝軍人鎧甲的發展史

徐州獅子山西漢楚王陵陪葬坑兵馬俑陶跽坐甲冑俑

東漢時期冶煉技術取得了進一步發展,出現了百鍊鋼,百鍊鋼開始應用到了武器裝備中。到了三國時期由於戰爭頻繁,武器裝備也更加精良,出現了鋼材料製作成的鎧甲。東漢末年陳琳《武軍賦》中說:鎧則東胡闕鞏,,百鍊精剛。這首賦寫於東漢末年袁紹攻打公孫瓚時,可見在東漢已經出現了鋼製的鎧甲。諸葛亮 在《作剛鎧教》中寫道:"勅作部皆作五折剛鎧,十折矛以給之。蜀漢製造的這種鋼鎧可以讓長矛折斷好幾次,可見它的優良防護效果。

解讀從春秋戰國到宋朝軍人鎧甲的發展史

漢代鱗甲

解讀從春秋戰國到宋朝軍人鎧甲的發展史

魚鱗甲復原

三國時魏國曹植《上鎧表》中寫道:先帝賜臣鎧,黑光、明光各一領,兩當鎧一領,赤煉鎧一領,馬鎧一領,今世已平,兵革無事,乞悉以付鎧曹自理。三國時期魏國鎧甲比漢朝種類更多,出現了明光、黑光、兩當鎧、赤煉鎧,但此時這幾種鎧甲還很稀有, 其中明光鎧、兩當鎧流行於魏晉南北朝時期。

還有一種鎧甲叫筩袖鎧。《宋書·王玄謨傳》記載劉宋明帝曾賜給王玄謨諸葛亮筩袖鎧。《南史·殷孝祖傳》記載殷孝祖幫助劉宋明帝登上皇位,劉宋明帝賜給他諸葛亮筩袖鎧、鐵帽,用二十五石(約為現代660千克)的弓弩射擊筩袖鎧,無法穿透。相傳這種鎧甲由諸葛亮發明,筩袖鎧是魏晉時期的主流鎧甲

解讀從春秋戰國到宋朝軍人鎧甲的發展史

西晉身著筩袖鎧武士

筩是竹筒的意思,筩袖鎧的袖子很像竹子圓筒形狀,因此得名。魏晉時期戟在戰場是主流武器之一,比如典韋、太史慈、張遼使用的武器都是戟。筩袖鎧像現代的短袖T恤一樣,加強了腋下的保護,可以防禦戟進攻。

南北朝時期中原文化與遊牧民族文化大碰撞,筩袖鎧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兩種新型鎧甲明光鎧、裲襠鎧成為南北朝時期的主流鎧甲。裲襠鎧得名於當時的一種裲襠服飾,裲襠是當時的一種內衣。東漢末劉熙《釋名 釋衣服》篇寫道:"裲襠,其一當胸,其一當背也。" 這種鎧甲很像現代的背心,胸前後背各有甲片,中間由繫帶連接。裲襠鎧比筩袖鎧重量更輕,更方便士兵活動。

解讀從春秋戰國到宋朝軍人鎧甲的發展史

北朝身著兩當鎧陶俑元熙墓出土


《樂府詩集 企喻歌》寫道"前行看後行,齊著鐵裲襠。"這是一首北朝民歌,北朝士兵穿戴的就是鐵製兩裲鎧甲。北齊文宣帝高洋的衛隊中,皇帝侍衛和將軍穿的就是裲襠甲。裲襠甲一種沿用到隋唐時期。

解讀從春秋戰國到宋朝軍人鎧甲的發展史

北魏楊機墓武士明光鎧陶俑

南北朝隋唐時期盛行一種兵器叫槊,在戰場上擁有極其的殺傷力。《北史 高昂傳》記載"昂馬槊絕世,左右無不一當百,時人比之項籍"東魏武將高昂,擅長使用槊。槊對士兵的前胸後背威脅極大,因此明光鎧加強了對士兵前胸後背的防護。明光鎧的形制與裲襠鎧相似,不同之處在於其在鎧甲前胸、後背,各自加上了一對圓形的甲片,很像鏡子,在陽光的折射下十分光亮耀眼,因此得名。

解讀從春秋戰國到宋朝軍人鎧甲的發展史

北齊武士明光鎧

《周書·蔡佑傳》記載:"與齊神武遇戰於邙山。祐時著明光鐵鎧,所向無前。敵人鹹曰"此是鐵猛獸也",皆遽避之。" 西魏將軍蔡佑在與北齊的戰爭中,身穿明光鎧甲所向無敵,敵人稱呼他為鐵猛獸。

解讀從春秋戰國到宋朝軍人鎧甲的發展史

隋朝李靜訓墓明光鎧甲

解讀從春秋戰國到宋朝軍人鎧甲的發展史

唐長樂公主墓武士壁畫

解讀從春秋戰國到宋朝軍人鎧甲的發展史

西安市獨唐朝孤思貞墓武士鎧甲

解讀從春秋戰國到宋朝軍人鎧甲的發展史

唐彩繪塗金著明光鎧武士俑

隋朝、唐朝繼承了南北朝時期的的明光鎧、裲襠鎧。《唐六典》記載唐朝一共有十三種鎧甲:明光甲、光要甲、細鱗甲、山文甲、烏鎚甲、白布甲、阜絹甲、布背甲、步兵甲、皮甲、木甲、鎖子甲、馬甲。其中明光甲、光要甲、細鱗甲、山文甲、烏鎚甲、鎖子甲都是鐵質鎧甲。明光鎧是唐朝士兵的主流鎧甲。

解讀從春秋戰國到宋朝軍人鎧甲的發展史

唐三彩武士

唐朝還有一種黃金鎧甲,唐高宗武德四年,李世民俘虜竇建德、王世充,他身穿金甲在太廟獻俘。這種黃金甲是用金漆塗在鎧甲上。山文甲是用五采給鎧甲上顏色。貞觀十九年唐太宗攻打高麗,他親率一萬多黃金甲士兵在遼東城下,金光耀日。唐代的鎧甲裝飾比之前朝代更為華麗。

解讀從春秋戰國到宋朝軍人鎧甲的發展史

唐黃白釉甲冑武士俑

宋朝的鎧甲

宋太祖時期軍隊鎧甲有金脊鐵甲、素甲、渾銅甲、墨漆皮甲、鐵身皮副甲,金脊鐵甲就是唐朝的金甲,同時也有皮甲存在。北宋中期的《武經總要》記載宋朝鎧甲的材質分為鐵、皮革、紙三種。鎧甲的構造包括甲身、披膊、吊腿、兜鍪。甲身可以保護士兵身體,披膊則用於保護士兵胳膊,吊腿可以保護士兵的腿部 ,兜鍪就是頭盔保護士兵頭部。

解讀從春秋戰國到宋朝軍人鎧甲的發展史

解讀從春秋戰國到宋朝軍人鎧甲的發展史

宋朝還有一種很稀有的鎧甲鎖子甲,宋真宗曾賜給馬知節鎖子甲。鎖子甲來源於西方,防禦性能及佳,但是造價太高,並未在軍隊中普及使用。

解讀從春秋戰國到宋朝軍人鎧甲的發展史

解讀從春秋戰國到宋朝軍人鎧甲的發展史

北宋軍隊還有一種防禦性能不錯的冷鍛甲,是宋人仿照羌人的鎧甲製作而成。青海的羌人擅長製作鎧甲,他們的鎧甲鐵色青黑,可以像鏡子一樣照出人的頭髮。這種鎧甲又薄又堅韌,韓琦曾經實驗過,讓士兵距離五十步遠射擊冷鍛甲,根本無法穿透。這種鎧甲的甲片不經過火焰高溫燃燒,而是直接鍛造成甲片。南宋時還曾經試圖重新鍛造冷鍛甲。

解讀從春秋戰國到宋朝軍人鎧甲的發展史


解讀從春秋戰國到宋朝軍人鎧甲的發展史

宋朝還出現了紙甲,這是因為宋朝的造紙術很發達,紙張比皮革、鐵造價更便宜,紙甲比皮革甲、鐵甲重量也更輕。陝西都轉運司上奏宋仁宗,請求讓淮南、江、浙州軍造紙甲三萬副,給陝西弓手使用。這說明北宋時期紙甲已經大量裝備士兵。


解讀從春秋戰國到宋朝軍人鎧甲的發展史

這種紙甲是用廢棄的賬簿製作而成,遇到下雨天弓箭很難射穿紙甲。南方天氣潮溼悶熱,鐵鎧甲太沉重,士兵無法長時間穿鐵甲,鐵甲也容易生鏽。紙甲的優點就顯露出來了。因此南宋士兵和海盜們都喜歡使用紙甲,真德秀還曾經申請用紙甲替換掉鐵甲。

解讀從春秋戰國到宋朝軍人鎧甲的發展史

廬州宋墓武將

隨著科技的發展,火藥武器開始應用到了戰場上,盔甲在火藥武器面前顯得有些脆弱。同時鐵質鎧甲太過沉重,紙甲開始在戰場上佔據了一席之地。南北朝、隋、唐時期流行的明光甲,在宋朝不再是戰場主流鎧甲。宋朝的甲冑吸收了很多異族的優點,比如冷鍛甲。宋代士兵的頭盔有一種氈帽,也來自於少數民族。鎧甲與武器就像盾牌和矛一樣,隨著科技的發展此消彼長,不斷改進。

解讀從春秋戰國到宋朝軍人鎧甲的發展史

宋三彩武士俑

參考資料:

《禮記 考工記》《太平御覽《宋史》《文獻通考》《夢溪筆談》《玉海》《涑水記聞》《武經總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