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孤独,叫人到中年

有一种孤独,叫人到中年

《江雪》这首诗作于柳宗元谪居永州期间(805—815年)。千百年来这首诗一直为人们所吟诵。凝练的二十字明净如洗,每次读之思之,恍然间都有种彻骨通神的灵动,觉得是美得不染人间烟火的那种,像是置身于辽远无际的碧宇,置身于碧宇清冷的广寒宫,感受那绝世的孤寂。可是这首被称为史上最孤独的五言绝句,却是多少中年人真实的写照:人生纵有万千姿态,唯中年得千万孤独。

四十不惑的彻悟。“千山”本应有鸟,“万径”本应有人;但却“鸟飞绝”“人踪灭”。诗人用飞鸟远遁、行人绝迹的景象渲染出一个荒寒寂寞的境界,这不是人生四十不惑的彻悟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那是属于青春年少的豪情壮志,机会多,选择也多。而人到中年,你的拼搏终归没有得到应有的收获,你的付出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于是在一次次希望中失望,你会明白,留给你的路其实不多,“千山”你飞不过,“万径”你无路可走。这不是人生的悲哀,是人生的彻悟,你经历了许多,已经有了自己的判断力,才明白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

“推行内抑宦官、外制藩镇、维护国家统一的政治措施。”这是柳宗元的政治理想,人生目标,奈何保守势力的联合反对,改革很快失败,留给他的路只有遭受到朝廷的贬谪,他做不了李白那种“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毅然辞官的洒脱,明白要实现目的,只能让自己委曲求全,等待时机,东山再起。

有一种孤独,叫人到中年

生活不易的艰难。柳宗元受父亲的言传身教,32岁被贬永州时,当他的外甥不幸成为孤儿时。尽管当时的柳宗元身处逆境,自己上有老,下有小,生活过得相当艰辛,但他义不容辞,独自撑起外甥的教养之责。可以说,柳宗元和他的父亲一样,责任感很强,朋友亲人有人落难,他绝不会袖手旁观,总是主动承担起照顾别人的义务。柳宗元在永州期间,自己虽然没有什么实权,但遇到穷苦百姓遭遇不公待遇时,总是竭尽全力去帮助他们。

当时年近七旬的柳宗元的母亲卢氏,义无反顾跟随儿子前往贬谪之地。来到蛮荒之地永州,她不但自己面不露忧色,而且还不时宽慰儿子,告诉他“明者不悼往事”。她告诫柳宗元要服从朝廷的安排,静下心来总结过往,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今后为人为政不要太过尖锐,要瞻前顾后。同时,她还告诉柳宗元要坚持原则,像苏武一样有气节,生活再艰难也不要失掉做人的尊严。母亲的宽慰与教诲使得柳宗元更加坚强,在仕途上失利的他,重新振作起来,将精力集中于文学创作上。到职后生活半年,柳宗元的母亲因病去世。

柳宗元生活不易的艰难,犹如眼前这铺天盖地的大雪,他没有选择的余地,虽然寒气逼人,但他只有坦然地面对,这是一个中年人应当有的责任和担当。正如张爱玲在《半生缘》里写道:“中年以后的男人,时常会觉得孤独,因为他一睁开眼睛,周围都是要依靠他的人,却没有他可以依靠的人。”

独守内心的宁静。“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刻画的是一个寒江独钓的渔翁形象,在漫天大雪,几乎没有任何生命的地方,一条孤单的小船上,一位渔翁,身披蓑衣,独自在大雪纷飞的江面上垂钓。这个渔翁的形象显然是诗人自身的写照。虽然诗人在政治上失意,生活上遇到变故,但是顽强不屈、凛然无畏、傲岸清高、不忘初心,独守内心的宁静,不得不让人感慨。有多少人能做到始终如一,有多少人能做到至死不渝?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方智范教授讲过一个故事:曾经有一位蒙受不白之冤、身处逆境的知识分子,在他走投无路,即将在一个大雪天投水自尽的时候,突然想起了幼年时读过的《江雪》。他想:这位江上渔翁都能在那样严酷的环境下,顽强不屈、凛然无畏,我为什么要自绝于人民呢?于是,他放弃了轻生的想法,最终得以平反昭雪。所以,人到中年,你不要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愤懑,更不能去同流合污,守得了初心,才能抵挡得住诱惑,忍受得了孤独。

《江雪》一诗我们看到了一个面对失意依然可以清高自信的诗人,一个面对困境依然可以怡然独钓的诗人,一个能忍受得住寂寞,初心不改的诗人。我们感受到的是生命的不息,精神的不屈和人到中年的坚守。(胡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