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的器型――动物枕

动物形枕由来已久,唐代张鷟《朝野佥载》记载“逆韦之妹,冯太和之妻,号七姨,见豹头枕以辟邪,白泽枕以去挽魅,作伏熊枕,以为宜男。”瓷枕中也有动物造型,主要分为两类。

第一类:枕座为动物造型,上承枕面。

1986年陕西省铜川市唐代黄堡窑址发掘出土的黑釉兽面座枕(图1),枕座镂空,正面为兽面造型,两侧为车轮形,上接如意形枕面。通体施黑釉。

瓷的器型――动物枕

图1

安徽省淮南市博物馆藏唐代黑釉兽座枕(图2),枕座为卧兽状,吻部宽大突出,四肢粗壮有力,呈跪卧式。兽背承椭圆形枕面,中间甚凹,身下亦有椭圆形托板。釉色黑中泛酱色,彩色对比明显。

瓷的器型――动物枕

图2

同馆的唐代黑釉象座枕(图3),凹弧形椭圆状枕面较大,枕座为立象状,以粗壮的四肢和长鼻支撑整个枕面,下接长方形托板。象的侧面有装饰布帘,凸起部分呈现酱褐色,与凹陷部分的黑釉形成对比。

瓷的器型――动物枕

图3

河北省安新县出土的唐代三彩卧免枕(图4),枕体为卧兔形,状首贴耳,状态可鞠。兔背托起椭圆形枕面,枕面平坦而饰三彩花卉纹,兔身下接椭圆形薄板。

瓷的器型――动物枕

图4

瓷的器型――动物枕

图4

河北省曲阳定窑窑址出土的五代白釉兽形枕(图5. 残),模制成形,兽形枕台,枕面缺失,台的上腹圆曲至束颈,饰凸印仰莲瓣,兽呈若匍匐状,上承莲瓣台座。灰白胎,细密坚致,胎体厚重。白釉微泛青,较均匀,釉色发木,施满釉。

瓷的器型――动物枕

图5

湖北省武汉市汉阳枕木防腐厂出土的宋代青白釉虎形枕(图6),枕面椭圆,中间内弧,两端上翘。虎壮硕有力,虎首右顾,呲牙咧嘴,甚有威严。嘴两侧各有一小孔,以防烘裂。虎尾宽而扁平,划以竖条纹,曲折贴于方形底座上。此枕形象生动,颇有神韵,造型独特,在南方并不多见。相类似者有河北省定州中山博物馆征集的一件白釉虎形枕(图7),虽然残破,但虎之凶猛威风有过之而无不及。

瓷的器型――动物枕

图6


瓷的器型――动物枕

图7

河北省定州黄宫城出土的金代白釉卧狮枕(图8),枕体呈卧狮状,造型模糊不清,枕面为腰圆形,上有刻花。枕体略大于枕面。通体施白釉,釉面光润有光。

瓷的器型――动物枕

图8

首都博物馆藏金代黑釉胡人驯狮形枕(图9),枕体一端为顾首猛狮,另一端为胡人,手持鞭索作台驯狮状。上承如意形枕面,并有刻划花,枕面较枕体小。施黑釉,釉薄处呈褐色,色彩对比鲜明。该造型反映了昔日中亚艺人驯狮杂质表演的情景。

瓷的器型――动物枕

图9

第二类,枕体为动物造型。

辽宁省博物馆藏的辽-金白釉黑彩卧虎枕(图10),瓷枕整体呈卧虎造型,低首瞪眼,四肢弹屈做欲扑状,两耳孔为排气孔。施白釉,用黑彩画出虎皮之条纹,十分写实。

瓷的器型――动物枕

图10

河北省磁县观台磁州窑遗址出土的北宋虎形枕(图11),枕体为虎俯卧于椭圆形台座上,头朝前,两前爪放下颌下,双目圆瞪,嘴微张。背部有鞍,用作枕面。黄白胎,较细,因烧制温度不够,白釉呈粉末状。

瓷的器型――动物枕

图11

山西省博物馆藏金代三彩虎形枕(图12),卧虎状,双目圆瞪,嘴微张且有一洞为排气孔。虎背呈腰圆形枕面,除枕面外皆施黑釉,枕面的花卉纹和虎的五官及条纹用黑彩绘出。

瓷的器型――动物枕

图12

此类虎形枕在金代十分流行,绝好者如河北博物馆藏金代三彩虎形枕(图13),枕体为一睡虎,虎首自然枕于双爪上,眼微闭。背部承绿釉荷叶状枕面。虎尾卷于一侧。施黄釉,褐色斑。此枕无论是虎的造型、神态,还是皮毛的质感,皆十分逼真,犹如真虎酣睡。

瓷的器型――动物枕

图13


瓷的器型――动物枕

图13

苏州博物馆藏明代三彩虎枕(图14),整器造型为一只匍匐于须弥座上欲睡的老虎,虎目微睁,口含仙草,缩颈低头,四肢趴卧,虎尾随身形蜷至腹部。器中空,胎呈红棕色,在施有白色化妆土上用绿、黄、棕三色装饰。

瓷的器型――动物枕

图14

陕西师范大学博物馆藏的清代尧头窑褐釉猫形枕(图15),造型为一竖耳小猫卧于高台之上,双目圆睁,探头探脑,虽然工艺粗糙,神态亦较可爱。

瓷的器型――动物枕

图15

尧头窑是陕西渭南历史上著名的民间瓷窑之一,位于澄城尧头镇境内,故名之。据明朝澄城县志载“澄城紫砂”始于唐代,明天启五年刻印的《同州府志》也记载“澄城尧头产陶瓷器”。清嘉庆县志载,澄城产紫砂器,朴实耐用,民国十五年《澄城附志》记述,境内工艺不兴,无其他特产,著名者惟长润镇(尧头)之瓷器,余皆寻常之物。可见澄城尧头窑迄今已有千余年烧制陶瓷的窑火延续的历史。尧头窑主要烧制具有地方特色的民用陶瓷,古窑体系基本分为碗窑、瓮窑、黑窑、砂窑四个传统窑系。


后记: 窥瓷——是朋友元宝的微信公众号,他从事瓷器学习多年,19年开始推出公众号,只为了探讨学习,喜欢的朋友关注一下,可以互动。这些都是作者原创,经作者本人同意后发在头条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