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江湖暗戰②:龍湖和碧桂園,上帝時間的艱難抉擇(上)

在寫完《信用江湖暗戰①:龍湖和碧桂園,兩個不一樣的至尊寶》後,我們漸入過去10年雷區,來看下面這條評級曲線:

信用江湖暗戰②:龍湖和碧桂園,上帝時間的艱難抉擇(上)

在規模的世界裡,碧桂園國王般的表現,征服了所有人。這樣的禮遇彰顯碧桂園的獨一無二。規模煙花一旦綻放,註定了地產行業進入半決賽時間,誰也不能輸,誰也輸不起。

然而,跟規模節節攀升曲線相比,過去10年裡,碧桂園的評級曲線,先高位評級,繼而下降,再緩慢爬升,演繹成一串倔強和鬥志的音符。未來孕育在趨勢之中,時間才是最好的答案。楊國強常說,碧桂園商業模式沒問題,慢慢你會懂。

跟碧桂園相比,在2012—2016五年時間裡,龍湖雖然失意於規模,但在評級王國裡,依然保持著體面和儀式感。

如果我們仔細觀察下圖,就會發現兩者的相似處。碧桂園的評級上,2009年上半年是它“上帝折鞭處”的起點。而在2014、2015、2016、2017長達4年多的時間裡,龍湖止步在投資級門檻之外。有人說,天使折斷了它的羽翼,淚水留在這裡。

信用江湖暗戰②:龍湖和碧桂園,上帝時間的艱難抉擇(上)

凹凸不平的曲線,靜靜躺在時間長河裡,但也隱藏了符號背後的秘密。真相是什麼,真相又在哪裡?

車軸效應

在那個絢爛的封神年代,誰都自詡為上帝的子民,自信、熱血,追逐規模和利潤同時,還要登上無人能及的巔峰。比如王石,早早登上了物理意義的珠穆拉瑪。後來有人說,王石是被擔架抬上去的。被擔架上抬或是自己爬坡上去不重要,規模和利潤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同樣進取的碧桂園和龍湖們,一直被行業風險和市場不確定折磨,特別是在2014年前後。

在上市之初,投行就告訴碧桂園和龍湖,要走出老巢,全國化佈局;要營造多條產品線,東邊不亮西邊亮;要多渠道融資,收割資金窗口紅利。但是,誰也沒有告訴他們,除了全國化、產品線、融資之外,還有最迫切解決的問題——如何破解東方管理哲學“車軸效應”困境。

何謂“車軸效應”?舉個例子解釋:一架三輪車,裝的貨越沉,車輪與地面摩擦力越大,在三輪車的所有受力構件中,車軸受力最多,車軸磨損最大。當三輪車的動力改裝成柴油發動機,動力端被極端強化,車軸的壽命折舊就會加速,三輪車的壽命也會縮短。

在管理學上,車軸就是老闆,就是總部。“車軸效應”形象地描繪了中國企業發展過程的困境,過於依賴創始人,過於依賴總部決策,過多磨損車軸,最終也妨礙了企業的發展。房企在100億規模的時候,車軸可以綻放它的激情和熱血。但是,到了500億、1000億以後,車軸不堪規模之重,變得疲憊不堪。

車軸效應下,通常有三種選擇:

1.選擇更換車軸(變更管理層);

2.選擇升級,將三輪車升級為四輪車、越野車,甚至升級為99式坦克,車輪變成履帶;

3.變更動力箱,選擇保守,或維持或退回人力腳蹬車時代,換取車軸更舒服的存在。

到底哪一種選擇更好?我們先來糾正行業裡一直存在的認識缺陷。

行業曾經將規模成功者,比喻成“大象也能跳舞”。這完全是認知上的缺陷。大象雖然也能跳舞,但終究是大象舞,終究比不上猴子的靈巧和速度,更跳不出猴子舞。而且,從猴子到大象,只是物理體積的放大,這是對房企從100億到500億再到1000億再到8000億變化本質的曲解。

為什麼碧桂園從100億到500億再到1000億再到5000億,週轉速度不降反升,經營槓桿越來越有效率,現金頭寸越來越安全?本質是從猴子的動物勢能向99式坦克機械勢能的轉變。研究信用評級,關注企業安全,除了水面上的1/8數據顏值,還有7/8隱藏水下內涵安全。這是一個宏大的話題,我們暫不展開。

所以,我們觀察中國地產企業過去20年,2013年和2017年是極其特殊的年份。沒人能夠定義未來,但傳奇幾乎就是從這兩個年份開始,開始屬於自己的偉大和封神。受難者也幾乎在這個時間點留下黃昏背景,漸行漸遠,直至退出歷史舞臺。

後來的規模之子碧桂園和信用寵兒龍湖,彼時也不例外—痛苦、掙扎與尋求變化。而變化,恰是市場變化的選擇,行業發展的選擇,更是不確定下的完美選擇。選擇意味著不僅要有主義、鐵血和紀律,還要有放棄。

他們各自放棄了什麼,又選擇了什麼?

紅軍、藍軍攻防演練

彼時的龍湖,同樣面臨著三難選擇:

①如果選擇信用,就要放棄規模;

②如果選擇規模,就要放棄信用。

③既不放棄規模,又要保持高信用,又要如何神奇般的操作?

信用江湖暗戰②:龍湖和碧桂園,上帝時間的艱難抉擇(上)

我們簡單模擬龍湖戰略覆盤:藍軍代表規模派;紅軍代表信用派。

在藍軍面前,做大規模,面臨兩重槓桿選擇:一是外延式槓桿,聯合拿地,聯合開發;二是內涵式槓桿,借用信託、基金等非標融資。

紅軍舉手,而且是左右手雙舉,表示強烈並且抗議。

左手反對外延式槓桿,理由有三條:

①降低龍湖的透明度,特別是財務報表沒有詳細披露合資企業的基礎合約條款,隱藏合約義務;

②龍湖控制項目現金流的能力存在隱患;

③房地產企業採用國際財務報告準則 (IFRS),採用權益會計法對合資企業入帳。因此其資產負債表並未併入對這些合資企業的敞口,或是對合資企業敞口的披露並不一致,甚至不全面,降低了透明度,並可能低估了表外債務和債務責任。

穆迪就曾公開表達這種隱憂,並且點名了旭輝和建業,詳見下圖。

信用江湖暗戰②:龍湖和碧桂園,上帝時間的艱難抉擇(上)

右手反對內涵式槓桿,紅軍更是無法容忍,怒噴藍軍:

這將徹底顛覆龍湖的財務模型,信託融資成本高,每增加一個點,利潤率就會降低一個點,利潤也同步受損,影響市盈率和市值管理,損壞龍湖盈利能力強這塊金字招牌,癱瘓龍湖的評級模型。

龍湖紅軍的擔心不無道理:無論是外延式槓桿,或是內函式槓桿,不僅會導致龍湖評級下降,更瘋狂的是,將會引發債務違約條款,直接導致龍湖信用坍塌。

最可怕的是,無論是外延式槓桿,還是內涵式槓桿,最終都將直接導致龍湖評級下調。

藍軍反唇諷刺紅軍,如果規模始終停滯不前,評級下調噩夢會不會生?

紅軍頓時面紅耳赤,啞口無言。

做規模,有發展風險;不做規模,同樣面臨評級下調危險。

事實上,國際三大評級公司已經多次提醒龍湖,在Ba1同類評級中,龍湖規模處於較低水位。這句話裡有深義,龍湖在用低規模換取高評級,小個子跟大塊頭比身材,長期下去,我們肯定不答應。

這還不是問題的關鍵所在。我們假設,即便龍湖成為投資級,接下來將如何捍衛投資級?龍湖原有的商業模式又該如何修正?這哪裡是規模的事,完全是一盤大棋要下。

教科書級神操作

那場吵得昏天暗地的戰略研討,紅軍和藍軍團暫時達成了妥協,選擇了第三條方案:依靠內功,進一步放大經營槓桿,既不用外力,也不用貴錢。

但是,經營槓桿的規模天花板,稍微起跳就能觸碰,更何況龍湖的經營槓桿,在業內已經很強悍。在極限上加極限,效果又將幾何?

類似的戰略爭吵會,不僅發生在龍湖,而且在同行融創、世茂、金茂、中海身上曾經普遍存在。表面上風光無限,內心早已折磨成繭。

數不清的爭吵過後,無論是龍湖的藍軍,還是紅軍,都有一個共同的小目標:信用等級再進一步,進入投資級,不僅可以增加發債規模,還可以擺脫更多的發債條款約束,更靈活使用融資。

目標雖小,實際小目標的方案又在哪裡?

有人出謀劃策:增加使用境內銀行融資比例,同樣可以上規模。

恭喜你,只答對了其中的一部分原因。境內銀行資金的確可以降低資金成本,延長償債期限。但是,境外融資是歷史造成,債滾債後,積攢的數目已經巨大;其次是國際三大評級一直是境內金融機構隱形參考指標,好朋友看破不說破,國際三大信用機構評級越高,境內金融機構融資越便宜越快捷。

行業內幾乎所有人都沒有想到,龍湖啟用了第四種方案。於是,我們看到了龍湖教科書的神操作:

信用江湖暗戰②:龍湖和碧桂園,上帝時間的艱難抉擇(上)

我們重點關注①②③④。其中,①和②代表財務槓桿,③和④代表利息覆蓋倍數。

疑問一:在2015年,龍湖的Revenue/Debt為何創下史上最低,接近評級下調紅線?

疑問二:在2017年,龍湖的Revenue/Debt為何呈現V形反轉,特別是在2017年中,龍湖居然敢冒著Revenue/Debt調級的危險,這又是為何?為何到了年底,V字形反轉上升?

③和④的疑問和①②相似。

先來回答第一個問題,2013年,龍湖的Revenue/Debt為何降近降級的危險邊緣?這一年的7月,吳亞軍在內部論壇發貼,解釋的原因是三條:一是龍湖自身的發展“運、勢”到這個據點,二是客觀原因使然,三是我們自身技術操作上的一些小失誤相疊加。

萬房君認為,吳亞軍只說了一半,另一半是她最擔心的問題,並沒有在內部論壇言明。

拿地時點、出貨時機偏差,恰恰是房地產企業面臨的最大不確定的常態,如何將常態化的不確定,框在龍湖的安全閥裡,這才是吳亞軍不能承受之煩惱。

早在2009年上市路演前期,吳亞軍坦誠跟投資者說,我不擔心數字,不擔心頭寸安全,最擔心管理半徑擴大後,怎麼辦?

吳亞軍並不擔心100億的龍湖,200億的龍湖,這是個人的成功。但是到了300億、500億、1000億以後,它就是龍湖的成功。那時候的龍湖,又該如何管理,如何破解龍湖的“車軸效應”?

吳亞軍至少在11年前,就想到了這個問題,也在試圖著手解決這個問題。

到了2013年,市場的不確定帶來的煩惱,達到了頂點,就連龍湖一直引以為傲流動性,也降至史上最低,解決車軸效應更加迫切(該問題較複雜,涉及系統性建設,日後再聊)。

信用江湖暗戰②:龍湖和碧桂園,上帝時間的艱難抉擇(上)

買錯土地,萬科有,中海有,碧桂園也有。出貨時機不能精確踩點,大家的毛病,誰都不比龍湖少。所以,行業隱藏的共性問題,漸漸浮出水面:市場和行業特有的不確定從來都有,企業的解決方案在哪裡?

龍湖從來不缺熱血和激情

這就涉及到第二個問題,規模。

萬房君推測,在吳亞軍的內心世界裡,龍湖上規模這盤大棋,至少在2013年開始醞釀,2014、2015、2016小步上規模的同時,開始調兵遣將,包括土地儲備、現金儲備、和評級機構溝通各種可能。當然,龍湖在2017年也免不了俗,聯合開發,尋找合作伙伴。

這就產生龍湖式疊加效應:一方面,龍湖要做最乾淨的合作開發,在數據上讓評級公司徹底放心;二是上規模必定帶來高負債增長。所以,龍湖Revenue/Debt等信用指標勢必難看。

讓所有人想不到的是,龍湖的Revenue/Debt在年中沉底,年底迅速反轉。

完全是個奇蹟,在一年內完成規模從500億到1500億,增長3倍,而且信用指標、財務指標在年中最爛,年底迅速反盤,甚至堪好,絕對是教科書般的存在。

即便是在內行人看來,這也不僅是在高臺上“空中轉體720度。再加直體前滾翻”,完全是在懸崖上的自殺動作,太過驚險,太過神奇。

事實上,從財務報表的蛛絲馬跡裡,我們看到龍湖式增長的草蛇灰線,至少用了兩年時間精心備戰,全力部署,在2017年短短一年內砍伐決斷,破釜沉舟,指標年中最爛,年底翻盤,完成規模的完美升級,同時保證指標好看。

這也顯示吳亞軍性格的另一面,安全閥內,從來不缺少熱血和激情。

幾乎就在同時,在配合上規模的同時,龍湖開始了拿手的信用外交。惠譽在2016年1月率先給到投資級;半年後,標普給到投資級;待完成1500億後,穆迪的投資級也姍姍來遲。

先有千億,後有投資級?

信用江湖暗戰②:龍湖和碧桂園,上帝時間的艱難抉擇(上)

先有龍湖投資級評級,還是先有龍湖千億?

先做上投資級,再上千億,幾乎是前後腳的功夫。龍湖式操作讓人拍案叫絕、嘆為驚止。

其中的秘密是:先給到龍湖投資級,就是卸掉龍湖面臨可能的債務違約條款,同時可以給到規模發展進一步發債輸血。

神奇隱藏在細節中,我們從中可以窺見龍湖和國際三大評級公司互相信任和默契。甚至可以說,龍湖在和國際三大評級公司並肩在戰鬥。和國際三大評級相處成為一個戰壕的戰友,是龍湖過去10多年裡言而有信的回報,這是龍湖應該得到的褒獎,也受之無愧。

說句題外話,高管的離職,大多和企業發展理念、戰略方向不認同有關,絕非媒體眼中的小白領狗血辦公室劇情上演。

但是,挑戰接踵而來,上規模後的龍湖,內涵有沒有改變?有哪些改變?這些改變能否保證接下來的投資級水位?

碧桂園在2013年到達千億後,2017年又突破5000億,內心深處的改變,又有哪些變化?碧桂園的信用評級之路如何續寫?(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