驅逐艦悲歌,生不逢時,蘇聯大艦隊之一:基輔級驅逐艦

建造規模龐大的艦隊是蘇聯高層在當時一直努力打造的願望。畢竟,蘇聯紅海軍實力依然相對匱乏,在意大利幫助下打造出“塔什干”級驅逐艦。可是,這款軍艦出自意大利為蘇聯紅海軍建造,全部圖紙和設計都在意大利工程師筆下操刀完成,“塔什干”級驅逐艦在交付蘇聯紅海軍之後,由於蘇意兩國關係,導致這款驅逐艦最終停留在建造一艘規模。可是,蘇聯在購買驅逐艦受挫,導致紅海軍大艦隊之路受到阻礙。

蘇聯大艦隊起源

大艦隊最初設計源自英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依靠著英國裝備精良和戰鬥力強悍組建天下無敵的艦隊,其目的俄製迅速崛起的德國海軍,捍衛英國海軍海上權益,確保英國海軍在數量和規模上都超過德國海軍。英國大艦隊頂峰時期包括包括35-40艘最先進的戰列艦和巡洋艦。可謂說,大艦隊對維護英國海上霸主至關重要。受到英國無敵艦隊啟發,蘇聯高層對於建造“大艦隊”渴望真是達到痴迷的地步。

驅逐艦悲歌,生不逢時,蘇聯大艦隊之一:基輔級驅逐艦

蘇聯大艦隊的基洛夫型巡洋艦

1937年,蘇聯制定新軍艦建造計劃,其龐大的艦隊規模也是相當瘋狂。如果第二次世界大戰未爆發的情況下,按照蘇聯建造軍艦規劃,大型水面艦艇包括15艘戰列艦,15艘重型巡洋艦和28艘輕巡洋艦,2艘航空母艦和144艘驅逐艦。蘇聯海軍大規模重點建造各種戰艦,其戰鬥力和性能不亞於同類型外國艦隊戰艦,這就是蘇聯大艦隊的“十年海軍造船計劃”。

新型驅逐艦研製背景

驅逐艦悲歌,生不逢時,蘇聯大艦隊之一:基輔級驅逐艦

意大利血統的“塔什干”級驅逐艦

“塔什干”級驅逐艦受挫之後,蘇聯希望建造出性能更加出色驅逐領艦,畢竟之前建造“列寧格勒”級和“明斯克”級驅逐艦在蘇聯紅海軍整體印象不佳,故障頻發和性能落後,為彌補蘇聯紅海軍整體實力弱小和適應當時的國際形勢,蘇聯高層迫切建造新型驅逐艦。

驅逐艦悲歌,生不逢時,蘇聯大艦隊之一:基輔級驅逐艦

項目48(基輔型)驅逐艦

鑑於蘇聯海軍裝備的驅逐艦性能不佳,蘇聯高層對新型驅逐艦要求相當高,而且不只是完善之前“明斯克”級驅逐艦,而是強化蘇聯紅海軍艦艇的作戰實力。新型驅逐艦要求:部署著三門130毫米雙聯火炮,加裝76毫米39K雙聯防空炮;將航程增加到4000海里,同時增加艦體強度,保障在在惡劣環境中具備作戰實力。蘇聯高層為縮短軍艦建造週期,決定在“塔什干”級驅逐艦基礎上全面優化驅逐艦性能-這就是基輔級驅逐艦。由此看來,蘇聯海軍在建造新型驅逐艦時,一直在圍繞著意大利驅逐艦思路,而不是重新設計和建造出新型驅逐艦,這也可能是蘇聯迫於當時的形式,也可能是蘇聯在當時建造軍艦實力弱於西方列強的原因,無奈選擇的折中思路。

基輔級驅逐艦特點

驅逐艦悲歌,生不逢時,蘇聯大艦隊之一:基輔級驅逐艦

基輔級驅逐艦結構圖

基輔級驅逐艦目標加強口徑火炮,提高對空中打擊手段,同時增強驅逐艦穩定性和適航性,強調標準排水量,巡航距離遠和火炮武器的多樣性等優點。只是,這款驅逐艦被蘇聯寄予厚望,而且斯大林親自過問,基輔級驅逐艦最終經歷多次修改,其噸位由之前標準排水量1950噸增加到2230噸,在減少彈藥量取消45毫米高炮,最終在取捨之間部署五聯裝魚雷發射管,強調對艦攻擊能力,自輔助裝備儘可能借鑑“明斯克”級經驗和設計,裝備著“米納-2”夥牌指揮儀,一套“聯合”高炮射擊指揮,總體輸出功率達到81000馬力,最大射擊速度達到42.5節。最終版本的基輔級驅逐艦續航能力達到4100海里,達到整體要求。

驅逐艦悲歌,生不逢時,蘇聯大艦隊之一:基輔級驅逐艦

雙管130毫米炮架B-2LM


驅逐艦悲歌,生不逢時,蘇聯大艦隊之一:基輔級驅逐艦

雙筒130毫米槍架B-2LM結構圖

基輔級驅逐艦艦艇雖然很大程度借鑑“塔什干”級驅逐艦。但是,蘇聯依然做出相當大改進,新設計對1至90號肋位整體結構均進行再次加固。基輔級驅逐艦艏鉚接結構由合金錳鋼製成,船尾的橫樑輪廓和兩個傾斜的煙囪,船體動力採用混合系統:在中間部分-縱向,在船首和船尾-橫向。船體分為13個水密艙壁,共14個隔室,沿船體整個長度形成雙層底。艦首採用三層上部結構,第三層為主要指揮所。

驅逐艦悲歌,生不逢時,蘇聯大艦隊之一:基輔級驅逐艦

基輔級驅逐艦關鍵部位結構圖

動力系統:動力設計採取安置輪機組和鍋爐佈局,該輪機組蒸汽由三個立式水管鍋爐產生,正常情況下可攜帶燃料600噸,驅動三葉螺旋槳的三個螺旋槳軸,保證其速度達到42.5節。


驅逐艦悲歌,生不逢時,蘇聯大艦隊之一:基輔級驅逐艦

基輔級驅逐艦全覽

蘇聯原定計劃建造10艘基輔級驅逐艦,代號為48型工程,在“馬蒂”船廠和其他船廠進行建造工作。可是在1940年,蘇聯下令停止其他8艘基輔級驅逐艦建造工作,這也意味著8艘基輔級驅逐艦全部被取消。其實,蘇聯早期在建造水面艦艇過程相當混亂,而且基輔級驅逐艦的方案也是一再修改,再加上斯大林的直接介入都導致設計工作舉步維艱,而且善變的領導層也讓這款戰艦在建造之初就處境堪憂。因此,蘇聯早期建造驅逐艦過程,除設計實力和基礎薄弱外,完全迎合高層的意志也是敗筆之一,這也為基輔級驅逐艦失敗埋下伏筆。

基輔級驅逐艦悲慘命運

同時期,蘇聯正在設計35型工程和47型工程驅逐領艦,其續航實力達到6000海里遠超過基輔級驅逐艦,這就造成蘇聯高層捨近求遠,好高騖遠的追求正在空中樓閣驅逐艦。畢竟,蘇聯高層盲目喜歡大艦艇的胃口導致基輔級驅逐艦最終下馬。但是,悲慘的基輔級驅逐艦下馬之後,由於蘇德戰爭的爆發,其前面驅逐艦方案也胎死腹中,導致蘇聯紅海軍丟失48型工程,也無法實現大艦隊的遠景。

驅逐艦悲歌,生不逢時,蘇聯大艦隊之一:基輔級驅逐艦

尼古拉耶夫造船廠,正在建造基輔級驅逐艦

基輔級驅逐艦建造工作由1939年-1941年,主要建造兩艘分別為“基輔”號和埃裡溫”,而隨著蘇德戰爭全面爆發,再加上蘇聯在德軍和僕從國精心準備和閃電戰下, 迅速推進的德軍前沿陣地導致基輔級驅逐艦兩艘艦艇建造宣告暫時的終結,最終這兩艘戰艦一直處在顛沛流離的命運中,最終在1942年再次聚首在黑海。可謂說,基輔級驅逐艦時運不濟,生不逢時,最終這款驅逐艦被當做蘇聯海軍發展史上最慘的驅逐艦深深的被遺忘。

基輔級驅逐艦最後命運

驅逐艦悲歌,生不逢時,蘇聯大艦隊之一:基輔級驅逐艦

戰艦世界中基輔級驅逐艦全貌

隨著,蘇德戰爭逐漸朝著蘇聯有利的趨勢發展,“基輔”號和埃裡溫”重建工作也被重啟,只是對這兩款驅逐艦再次修改,數不盡的修改也是導致這款戰艦拖沓,只是蘇聯最終渴望的驅逐艦依然只是未完工的驅逐艦。“基輔”號和埃裡溫”分別作為反艦導彈的實驗艦被擊沉,而“基輔”號則永遠停留在海底中。但是,蘇聯用基輔級驅逐艦測試P-35反艦導彈性能,在測試過程中,P-35導彈擊中驅逐艦左側,並且擊穿甲板約50m和刺穿驅逐艦的底部,結果使其在三分鐘內沉沒。

總體評價:

驅逐艦悲歌,生不逢時,蘇聯大艦隊之一:基輔級驅逐艦

停留在紙上的完整基輔級驅逐艦

基輔級驅逐艦是在蘇聯海軍大艦隊的影響下,打造的新型驅逐艦。作為深深打著蘇聯烙印的驅逐艦,在斯大林親自重視下,導致這款戰艦太被重視,反而成為其悲歌的組成部分,在高層目標下,也為迎合高層的胃口,一直在調整方案。反覆的修改和設計最終釀下悲慘命運,正如斯大林的大艦隊停留在紙上一樣,這艘驅逐艦從建造到結束都沒有打造完成,完整的基輔級驅逐艦也只停留在紙面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