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載體—酒

中國的酒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無論是儀狄造酒還是杜康造酒都反映了酒的古老,而賈湖遺址酒的發現更是把酒的釀造歷史提前到了9000年前。我們行走河南無處不浸透了“文化”一詞,酒也如此。一如仰韶酒,喝酒喝文化,仰韶彩陶坊,“天地人和”系列,7000年前的仰韶,彩陶文化的新生命;一如杜康酒,當年魏武帝曹操一首《短歌行》:“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慷當以慨,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給洛陽的杜康酒也算做了個大大的廣告;再比如,寶豐、宋河、“賒店老酒,天長地久”的青花系列;“東西南北中,好酒在張弓”,曾經紅火一時的張弓酒;去年大火的文化節目《國家寶藏》,河南博物院的鎮院之寶賈湖骨笛給大家帶來了一個文化遺存:裴李崗文化舞陽賈湖遺址,在這個遺址中,發現了中國最早的酒,世界上最早的酒,距今9000年,所以就衍生出來了一個新的文化酒品牌——賈湖酒,號稱中原味道的賈湖酒的營銷,今年鋪天蓋地就來了,叫做“一杯賈湖酒,品味九千年”!

有人說:“白酒早已融入中國人的血肉,蘊含著共同的態度、秉性、氣質與信仰”。 因為有了“酒”這個催化劑,它成為了伴隨中國人一生的儀式,是一面關照人性的鏡子,是流淌在中國人血液中的詩情:曹孟德對酒當歌,李太白舉杯邀明月,辛棄疾醉裡挑燈看劍等等等等,郭沫若老先生還煞費苦心的統計出來,在李杜現存的詩作中,言及酒的,李白佔17%,杜甫佔21%。我們不敢想象,如果沒有酒,中國的歷史將成何種模樣,中國的詩詞歌賦將是何等的無味。國門打開之際,與世界接軌,外國人進入中國,和中國人打交道,發現中國人無論大事小事,有事沒事都要喝酒,研究中國人 ,百思不得其解,久而久之,就做出了“心得體會”:要想了解中國人的思維,內心世界,就是得喝酒。要想了解中國的文化,必定先了解中國的酒文化。

喝酒的最高境界,非“微醺”不可,這個詞對於宋太祖趙匡胤來說,簡直是妙不可言。想當年,陳橋兵變、黃袍加身靠的就是酒的加持。

公元960年2月2日,後周的最高軍事長官、殿前都點檢趙匡胤率領大軍出征前去抵抗遼國和北漢聯兵。大軍出動之時就已經流傳“出軍之日,當立點檢做天子”的謠言。當晚夜宿陳橋驛,趙匡胤便按兵不動,與幾個心腹秘謀策劃政變。為了試探那些隨行的文臣武將對自己的態度,採用心腹趙普計策,這就引出了“魚頭酒”的故事。

當夜大軍駐紮在陳橋驛。趙匡胤設宴犒勞部下將領,好戲就要上演了。酒宴之中不談軍情要務,一個勁兒東拉西扯,套近乎。當眾人酒酣耳熱之時,“魚來了!”隨著一聲招呼,只見廚師端了一條黃河大鯉魚上桌,取名“金龍騰飛”,放在桌子的正中央,魚頭正對著趙匡胤,據說魚上桌的時候眼睛還一眨一眨的。趙普對大夥兒說:這道魚菜叫“金龍騰飛”,魚頭對著的是眾望所歸的人,對著誰,誰就要獨飲三杯酒,表示不負眾望,然後再帶頭動筷吃魚。其餘的人,對他誠服者都要隨飲,而且要“尾四杯、背五杯、腹六杯”,不服氣者可以棄杯不飲,不受責怪。

經趙批普這麼一說,眾人都是跟隨趙匡胤多年的部下,沒有不服從的。於是,一起高喊:請主帥舉杯!趙匡胤也不推辭,立馬獨飲三杯,大笑著說:都是自家兄弟,情同手足, 不必拘於此禮,願喝者就喝,不願喝者,來吃魚吧。你想,這酒場如同戰場呀,哪個能怯陣?個個都表示我們隨主帥出生入死多年,主帥之命那有不從,紛紛隨飲。

此時,趙普見時機已到,對眾人說出擁立趙匡胤為天子,取代幼年的後周恭帝。眾人舉杯共飲,表示擁護。

趙普等趁機把龍袍穿在微醺佯醉的趙匡胤身上,就這樣,“半推半就”的趙匡胤做了大宋皇帝。

宋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做了大宋的第一任皇帝。為了加強皇權,鞏固統治,對待曾經跟隨自己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導演了一出“杯酒釋兵權”的大戲,沒有流血沒有犧牲的收回了兵權。

大家看,趙老闆這兩件事辦的多好,多體面,假如沒有酒,“陰謀”太明顯;加入了酒,一切顯得這麼的順理成章。

和河南老鄉打過交道的朋友,一頓酒席吃過,總是“苦不堪言”:“河南人太“壞”了,把我們往死裡灌,自己不喝還搞出那麼多名堂,不喝到不省人事,禿嚕到桌子底下不算盡興!”每每聽到這些“抱怨”,免不了要多多解釋一番。河南一怪“端酒為敬莫見怪”,河南人喝酒有一個古老的規矩,主人給客人端酒敬酒,客人不喝完,主人不坐下,而且不把客人喝倒就不盡興,這就是“端酒為敬”。 這是由於歷史上頻繁的戰亂和黃河的水患,造成了河南人生活的極度貧困。可是窮歸窮,河南人家裡來了客人,還是必須盡地主之誼,把家裡的好吃的好喝的都拿出來上桌,再窮也要備下薄酒。害怕酒不多,不夠客人喝,自己儘量少沾,於是也就有了“先端為敬”的酒俗。“端酒為敬”可謂是河南當地酒桌上的最高禮節,它彰顯著河南人真誠善良熱情好客的本性。

河南人喝酒,在酒桌上,是要先上涼菜,後上熱菜,再後上主食,最後上水果,因人多寡,菜的數量亦有差異,常見的有四涼四熱,六涼六熱,八涼八熱,上偶數不上單數。先上涼菜,後上熱菜,涼菜不上完,熱菜絕對不能上,這是規矩。為何先上涼菜,因為這就是下酒菜。有個詞叫“酒過三巡”,一般來說,涼菜一上齊,酒宴就開始了。首先是主人領著先喝三杯,叫“酒過三巡”,這前三杯酒是酒桌上的人是必喝的,在座諸位都要舉起酒杯,喝夠三杯酒,酒席上的熱鬧勁才慢慢起來。三巡過後,就開始了敬酒。一般的是晚輩敬長輩,下級敬上級,主人敬客人,這個時候也開始上熱菜。

咱們講一句話:“無魚不成宴”,在如今的酒桌上,從趙匡胤陳橋兵變開始的“魚酒令”,往往成為一次酒宴的高潮。也就是我們現在講的:“頭三尾四,背五腹六”。訓練有素的服務人員把盛有紅燒鯉魚的盤子放在桌面上,轉動桌面使魚頭恰好對準席中最尊者。若桌面不能轉動,則將盛有魚的盤子直接放在最尊者的面前,魚頭對準最尊者。 此時,誰也不準再轉動桌面,正在進行敬酒或行酒令的也須暫停。

主人一般會按照“頭三尾四” 喝魚頭酒的規矩,先讓魚頭對著的客人喝三杯酒,魚尾對著的則陪客人喝四杯酒。由於魚尾是分叉的,有時會對著兩個人,這時喝魚尾酒的將會是兩個人。

魚頭、魚尾酒喝完,可能你在沾沾自喜:不用喝了,那麼告訴你:“中獎了”,因為還有“腹五背六”,即對著魚腹的要喝五杯酒,對著魚背的要喝六杯酒。如果你要說自己不會喝把魚轉動了,那你就自罰三杯然後接著來。

曾經不止一個外地朋友抱怨說:“河南喝酒的破規矩多”,我都一笑而答:“尊敬的貴客,您誤會,這不是破規矩,是老祖宗流傳千年而來的。”他們苦笑:“梁,我們知道了,你別出聲了,你一張嘴,不是三千年、五千年,最低就來了個一千年!”

也不止一個外地朋友說:“河南的酒厲害,來河南喝酒從來沒吃上過熱菜”,說這些話的外地人,都是沒到上熱菜就喝斷片的主兒。

俗話說“無酒不成席”,沒有酒就似乎欠缺了氣氛。比如老友相逢,把盞敘舊;生意場上,觥籌助興;無論餞行還是接風洗塵,沒有酒就似乎欠缺了點什麼,重要?很重要!非常重要!當然了,在文明社會的今天,我們在保留文化的同時,也是非常文明的飲酒了,小夥伴們,大美河南歡迎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