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载体—酒

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无论是仪狄造酒还是杜康造酒都反映了酒的古老,而贾湖遗址酒的发现更是把酒的酿造历史提前到了9000年前。我们行走河南无处不浸透了“文化”一词,酒也如此。一如仰韶酒,喝酒喝文化,仰韶彩陶坊,“天地人和”系列,7000年前的仰韶,彩陶文化的新生命;一如杜康酒,当年魏武帝曹操一首《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慷当以慨,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给洛阳的杜康酒也算做了个大大的广告;再比如,宝丰、宋河、“赊店老酒,天长地久”的青花系列;“东西南北中,好酒在张弓”,曾经红火一时的张弓酒;去年大火的文化节目《国家宝藏》,河南博物院的镇院之宝贾湖骨笛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文化遗存:裴李岗文化舞阳贾湖遗址,在这个遗址中,发现了中国最早的酒,世界上最早的酒,距今9000年,所以就衍生出来了一个新的文化酒品牌——贾湖酒,号称中原味道的贾湖酒的营销,今年铺天盖地就来了,叫做“一杯贾湖酒,品味九千年”!

有人说:“白酒早已融入中国人的血肉,蕴含着共同的态度、秉性、气质与信仰”。 因为有了“酒”这个催化剂,它成为了伴随中国人一生的仪式,是一面关照人性的镜子,是流淌在中国人血液中的诗情:曹孟德对酒当歌,李太白举杯邀明月,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等等等等,郭沫若老先生还煞费苦心的统计出来,在李杜现存的诗作中,言及酒的,李白占17%,杜甫占21%。我们不敢想象,如果没有酒,中国的历史将成何种模样,中国的诗词歌赋将是何等的无味。国门打开之际,与世界接轨,外国人进入中国,和中国人打交道,发现中国人无论大事小事,有事没事都要喝酒,研究中国人 ,百思不得其解,久而久之,就做出了“心得体会”:要想了解中国人的思维,内心世界,就是得喝酒。要想了解中国的文化,必定先了解中国的酒文化。

喝酒的最高境界,非“微醺”不可,这个词对于宋太祖赵匡胤来说,简直是妙不可言。想当年,陈桥兵变、黄袍加身靠的就是酒的加持。

公元960年2月2日,后周的最高军事长官、殿前都点检赵匡胤率领大军出征前去抵抗辽国和北汉联兵。大军出动之时就已经流传“出军之日,当立点检做天子”的谣言。当晚夜宿陈桥驿,赵匡胤便按兵不动,与几个心腹秘谋策划政变。为了试探那些随行的文臣武将对自己的态度,采用心腹赵普计策,这就引出了“鱼头酒”的故事。

当夜大军驻扎在陈桥驿。赵匡胤设宴犒劳部下将领,好戏就要上演了。酒宴之中不谈军情要务,一个劲儿东拉西扯,套近乎。当众人酒酣耳热之时,“鱼来了!”随着一声招呼,只见厨师端了一条黄河大鲤鱼上桌,取名“金龙腾飞”,放在桌子的正中央,鱼头正对着赵匡胤,据说鱼上桌的时候眼睛还一眨一眨的。赵普对大伙儿说:这道鱼菜叫“金龙腾飞”,鱼头对着的是众望所归的人,对着谁,谁就要独饮三杯酒,表示不负众望,然后再带头动筷吃鱼。其余的人,对他诚服者都要随饮,而且要“尾四杯、背五杯、腹六杯”,不服气者可以弃杯不饮,不受责怪。

经赵批普这么一说,众人都是跟随赵匡胤多年的部下,没有不服从的。于是,一起高喊:请主帅举杯!赵匡胤也不推辞,立马独饮三杯,大笑着说:都是自家兄弟,情同手足, 不必拘于此礼,愿喝者就喝,不愿喝者,来吃鱼吧。你想,这酒场如同战场呀,哪个能怯阵?个个都表示我们随主帅出生入死多年,主帅之命那有不从,纷纷随饮。

此时,赵普见时机已到,对众人说出拥立赵匡胤为天子,取代幼年的后周恭帝。众人举杯共饮,表示拥护。

赵普等趁机把龙袍穿在微醺佯醉的赵匡胤身上,就这样,“半推半就”的赵匡胤做了大宋皇帝。

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做了大宋的第一任皇帝。为了加强皇权,巩固统治,对待曾经跟随自己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导演了一出“杯酒释兵权”的大戏,没有流血没有牺牲的收回了兵权。

大家看,赵老板这两件事办的多好,多体面,假如没有酒,“阴谋”太明显;加入了酒,一切显得这么的顺理成章。

和河南老乡打过交道的朋友,一顿酒席吃过,总是“苦不堪言”:“河南人太“坏”了,把我们往死里灌,自己不喝还搞出那么多名堂,不喝到不省人事,秃噜到桌子底下不算尽兴!”每每听到这些“抱怨”,免不了要多多解释一番。河南一怪“端酒为敬莫见怪”,河南人喝酒有一个古老的规矩,主人给客人端酒敬酒,客人不喝完,主人不坐下,而且不把客人喝倒就不尽兴,这就是“端酒为敬”。 这是由于历史上频繁的战乱和黄河的水患,造成了河南人生活的极度贫困。可是穷归穷,河南人家里来了客人,还是必须尽地主之谊,把家里的好吃的好喝的都拿出来上桌,再穷也要备下薄酒。害怕酒不多,不够客人喝,自己尽量少沾,于是也就有了“先端为敬”的酒俗。“端酒为敬”可谓是河南当地酒桌上的最高礼节,它彰显着河南人真诚善良热情好客的本性。

河南人喝酒,在酒桌上,是要先上凉菜,后上热菜,再后上主食,最后上水果,因人多寡,菜的数量亦有差异,常见的有四凉四热,六凉六热,八凉八热,上偶数不上单数。先上凉菜,后上热菜,凉菜不上完,热菜绝对不能上,这是规矩。为何先上凉菜,因为这就是下酒菜。有个词叫“酒过三巡”,一般来说,凉菜一上齐,酒宴就开始了。首先是主人领着先喝三杯,叫“酒过三巡”,这前三杯酒是酒桌上的人是必喝的,在座诸位都要举起酒杯,喝够三杯酒,酒席上的热闹劲才慢慢起来。三巡过后,就开始了敬酒。一般的是晚辈敬长辈,下级敬上级,主人敬客人,这个时候也开始上热菜。

咱们讲一句话:“无鱼不成宴”,在如今的酒桌上,从赵匡胤陈桥兵变开始的“鱼酒令”,往往成为一次酒宴的高潮。也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头三尾四,背五腹六”。训练有素的服务人员把盛有红烧鲤鱼的盘子放在桌面上,转动桌面使鱼头恰好对准席中最尊者。若桌面不能转动,则将盛有鱼的盘子直接放在最尊者的面前,鱼头对准最尊者。 此时,谁也不准再转动桌面,正在进行敬酒或行酒令的也须暂停。

主人一般会按照“头三尾四” 喝鱼头酒的规矩,先让鱼头对着的客人喝三杯酒,鱼尾对着的则陪客人喝四杯酒。由于鱼尾是分叉的,有时会对着两个人,这时喝鱼尾酒的将会是两个人。

鱼头、鱼尾酒喝完,可能你在沾沾自喜:不用喝了,那么告诉你:“中奖了”,因为还有“腹五背六”,即对着鱼腹的要喝五杯酒,对着鱼背的要喝六杯酒。如果你要说自己不会喝把鱼转动了,那你就自罚三杯然后接着来。

曾经不止一个外地朋友抱怨说:“河南喝酒的破规矩多”,我都一笑而答:“尊敬的贵客,您误会,这不是破规矩,是老祖宗流传千年而来的。”他们苦笑:“梁,我们知道了,你别出声了,你一张嘴,不是三千年、五千年,最低就来了个一千年!”

也不止一个外地朋友说:“河南的酒厉害,来河南喝酒从来没吃上过热菜”,说这些话的外地人,都是没到上热菜就喝断片的主儿。

俗话说“无酒不成席”,没有酒就似乎欠缺了气氛。比如老友相逢,把盏叙旧;生意场上,觥筹助兴;无论饯行还是接风洗尘,没有酒就似乎欠缺了点什么,重要?很重要!非常重要!当然了,在文明社会的今天,我们在保留文化的同时,也是非常文明的饮酒了,小伙伴们,大美河南欢迎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