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著》:黑雲壓城城欲催,苦雨愁風亦轉輕

當代著名作家餘華在一次接受媒體採訪時說到,“回顧自己二十多年的寫作,如果對自己還感到滿意的話,就是我一直努力走在自己的前面。這也是為什麼每一個時期我的作品都會有爭議。”

從這句話中,可見餘華是一個特別有個性、特別獨立特行、特別喜歡打破過去的自己,重新塑造自己的一位小說家。

《活著》就是餘華的一部頗有爭議的作品。有的人認為,這部作品太悲觀了,太殘忍了;而有的人認為,這部作品恰恰是直面了鮮血淋淋的現實。

《活著》:黑雲壓城城欲催,苦雨愁風亦轉輕


《活著》講述了一個人一生的故事,主人公福貴的一生經歷了從國民黨統治後期到解放戰爭、土改運動、自然災害時期等近50年的中國近現代歷史,從大富大貴到一貧如洗,他的人生複雜而悲慘。即使災難接踵而至,即使目睹所有的親人都離開了他,最後只剩下一條老牛陪著他,他依然頑強而堅韌地活著,沒有被生活打垮。

海明威的《老人與海》也講述了一個類似的故事。老人在幾十天都沒有捕到一條大魚的情況下,依然堅持每天出海,他相信自己一定可以釣上最大的魚。後來,他和一條大魚展開了幾天幾夜的生死較量,老人戰勝了那條大魚,正當他拉著魚返程時,大魚被尾隨而來的鯊魚吃得只剩下骨頭架。最終,老人帶著完整的魚骨頭上岸了。老人是失敗者嗎?他的精神讓人肅然起敬,能扼住命運喉嚨的人怎麼會是失敗者。福貴也是如此,生活賜予他的苦難,都被他嚼碎了吞進肚子裡,成為他活著的養料。

《活著》:黑雲壓城城欲催,苦雨愁風亦轉輕


《活著》的作者餘華是曾經是一名牙醫,他和魯迅先生一樣,都經歷了棄醫從文的歷程。當他走上文壇之後,便開始大放異彩,被譽為上世紀年代“先鋒文學”代表作家,他的作品中始終貫穿著對中國社會的審視和反思,獲得過國內外各項文學大獎。


《活著》一經面世,就引起強烈的社會反響,被評選為九十年代最具有影響力的十部作品,曾獲得意大利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法蘭西文學獎等多重大獎,被改編成電影、話劇、電視,影響十分深遠。

《活著》:黑雲壓城城欲催,苦雨愁風亦轉輕


下面為大家分享《活著》閱讀過程中打動我的三個亮點:

1、《活著》這本小說的由來,來自於一首美國民歌《老黑奴》。

餘華無意中聽了一首美國民歌《老黑奴》,歌中的這位老黑奴經歷了一生的苦難,他的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面對這個世界,沒有一句抱怨的話。這首歌深深地打動了他,於是他決定寫下一篇這樣的小說,就是這篇《活著》。

老黑奴《old black Joe》創建於1860,是史蒂芬·柯林斯·福斯特離開家鄉彼得斯伯格去紐約之前寫的最後一首歌。1860年,福斯特的妻子瓊家的一個老黑奴去世了,這位老黑奴和福斯特有著多年的交情,去世前請求福斯特為他寫一首歌。

《活著》:黑雲壓城城欲催,苦雨愁風亦轉輕


福斯特答應了,而當時福斯特遭遇一連串的變故,父親去世,兩個姊妹遠嫁,離開家鄉,兩個兄弟也相繼故去,唯一的弟弟摩利遜也結婚,遷移到克利夫蘭居住。福斯特一生熱愛著的家鄉和親人,幾乎都一去不復返了,他被迫孤身流落到紐約,窮困潦倒,正是因為這些變故,讓福斯特寫出了這首旋律優美、親切而又哀婉動人的曲子,十分契合老黑奴悲慘的一生。

雖然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時代也不同,但是老黑奴和福貴經歷和生活態度非常相似,他們的命運都被時代裹挾著向前,無法逃脫,無法反抗,只能接受。但不論多麼黑暗的日子裡,他們都選擇活著,在絕望中尋找希望,不沉淪於過往,也不害怕未來。

2、福貴坎坷曲折一生和時代的背景交織在一起。

個人在時代面前渺小就像一粒塵埃,但是這粒塵埃也同樣折射了整個時代。

福貴的50年生活是放在大時代的背景中進行描寫的,主角的命運與時代的命運息息相關,既真實又能夠凸顯出時代的風雲變化。

《活著》:黑雲壓城城欲催,苦雨愁風亦轉輕


福貴的故事最開始時代背景是國民黨統治後期。他是地主的獨子,他遊戲人間,是個不折不扣的紈絝子弟。當他把家產全都賭輸了後,他開始了貧窮的生活。可誰也沒有想到,幾年之後,這件事情倒救了富貴一命。這也是福貴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一個轉折,他逐漸的成熟起來,負擔起家庭的重擔。他懂得了生活再艱難,也要為了身邊的人堅強地活下去。

正當他生活安定下來時,家珍也回到他身邊,母親卻病危了,他拿著家裡所剩不多的錢去買藥,卻被國民黨抓了壯丁,眼看著富貴這家就要倒了。妻子帶著一兒一女艱難求生,他在外打仗生死未卜。

《活著》:黑雲壓城城欲催,苦雨愁風亦轉輕


打仗的時候,是他最接近死亡的時刻,僥倖從戰場逃生回來,闊別家鄉兩年的福貴終於和家珍、鳳霞、有慶重逢了。一家人抱頭痛哭,福貴才知道母親在他離家兩個多月以後就去世了,而鳳霞因為發燒沒有及時救治,再也沒法說話了。這次死裡逃生的經歷讓福貴更加珍惜家人。

隨後土地改革、人民公社運動、大躍進等依次登場。贏了福貴全部家產的龍二作為地主代表被批鬥死了,而富貴幸運地躲過了一劫。隊長和春生都曾是實權派,可在時代的洪流下也身不由己,挨批鬥、被革職。唯有福貴順從時代,他所有的親人:家珍、有慶、鳳霞、二喜乃至苦根都先他而去,只剩下他孑然一身,也活了下來。

巴爾扎克說過,小說是一個民族的秘史。福貴以及身邊人的故事,展現出了真實的歷史。而以真實歷史為背景的故事,特別牽動人心。這讓我們在看書時,格外關注福貴的命運,和他一起同悲共喜。

3.不管經歷多少災難和打擊,福貴始終堅持樂觀的活著。

馬雅可夫斯基說,“死是容易的,活著卻更難。”餘華把過去50年間所發生的一一切災難,都分毫不差地加諸在了福貴和他的家庭身上。接踵而至的打擊讓讀者都看得有點麻木,福貴還能夠堅持樂觀的活著,其實是一件很難的事情。

而面臨同樣困境中的,和福貴一起堅持到戰爭最後的,有老全和春生。老全在戰役中死去,但春生和福貴一樣活了下來,還在解放後當了縣長。但後來春生被批鬥,實在挨不住自殺了。同樣的絕境,福貴被迫面對了很多次,他卻堅強地活下去了。


《活著》:黑雲壓城城欲催,苦雨愁風亦轉輕

當一個人歷經種種磨難,還能堅強地活下去,他就是不平凡的英雄。福貴對待苦難深重的生活沒有抱怨,依然選擇活著,我們也被感染到了積極的力量,從容面對生活中的種種挫折,不喪失意志,不隨波逐流。

小說的最後,已是臨近黃昏,老人和牛轉身離去。福貴的一生正如他所唱的那樣:“少年去遊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活著究竟是為了什麼?活著本身就是它的意義,以自己的意志度過一生,足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