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探討什麼是格律詩的“正格”和“寬格”,其理論依據何在?

#敬請酌詞煉句#

馬蹄韻兩平兩仄交替,是格律詩鮮明突出的節奏美感和抑揚頓挫的聲律美感的理論基礎,是格律詩正格用字組句的基本原理。古今格律詩創作審美實踐檢驗證明,嚴格遵守這一原理者必然能順利通過詩詞網站格律工具檢測,且每試不爽。除詩界認可寬格外,有悖於這個原理而“創新”的畸格怪體都很難通過詩詞檢測。符合這一原理的平仄句式,簡稱“正格”。格律詩四種基本正格,都可從啟功先生《詩文聲律論稿》“平仄竿”截取而來。

歡迎探討什麼是格律詩的“正格”和“寬格”,其理論依據何在?


歡迎探討什麼是格律詩的“正格”和“寬格”,其理論依據何在?

以五言律絕為例(括號內是截取的正格基本句式):

……仄(仄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

不難看出:

一、粘對而失替的,不是格律詩,而是古體詩

上述正格基本句式,都滿足馬蹄韻兩平兩仄的格律詩用字組句原理。我們把這種句式簡稱為“”。出現失替的詩句,不是格律詩,而是古體詩。

歡迎探討什麼是格律詩的“正格”和“寬格”,其理論依據何在?

例如唐代詩聖杜甫的《復愁十二首》其三:

萬國防寇,

仄仄仄

若何。

仄平平

昔歸相識少,

仄平平仄仄

早已戰場多。

仄仄仄平平

歡迎探討什麼是格律詩的“正格”和“寬格”,其理論依據何在?

檢測結果顯示,“故”、“今”都位於單數位置,“故”當平卻仄,導致“孤平”失替;“今”當仄卻平,造成“孤仄”失替,因此是非律的。依據啟功先生《詩文聲律論稿》中整理歸納前人詩界認可的“前寬後嚴,仄寬平嚴”潛規則,“故”位於詩句最前,因此“可平可仄”。這足以說明,“一三五不論”是有條件的,符合粘對但失替的詩不是格律詩,而是古體詩。絕非詩聖不會寫格律詩,而是寫古體詩,因為古體詩本來就沒有嚴格的平仄要求!同時也充分證明,“意境第一,平仄不拘,瑕不掩瑜”的“意境大師”,整天泡在故紙堆裡,偷樑換柱,張冠李戴,羅列一大堆古體詩來否定格律詩兩平兩仄交替是站不住腳的!啟功先生相關截圖如下供參考。

歡迎探討什麼是格律詩的“正格”和“寬格”,其理論依據何在?


歡迎探討什麼是格律詩的“正格”和“寬格”,其理論依據何在?

觀察截圖可知,孤平、位置靠近句末的孤仄(簡稱“後孤仄”)三平尾、三仄尾都是非律的,這是因為有悖於馬蹄韻兩平兩仄交替的格律詩用字組句原理。

二、格律詩四種基本句式及“對”、“粘”、“韻”基本規則

上述括號內截取的正格基本句式中,第二字平聲,詩界稱為“平起”;第二字仄聲,稱為“仄起”;末字平聲稱為“入韻”,仄聲稱為“不入韻”。律絕和律詩的平仄押韻正格平仄,都可以四種基本正格為首句,遵照對、粘、韻的基本規則推導出來,而無需死記硬背。以五言為例(括號內表示“可平可仄”,在有效規避孤平、三平尾、三仄尾條件下即可“一三五不論”):

歡迎探討什麼是格律詩的“正格”和“寬格”,其理論依據何在?

1.平起首句不入韻

(仄)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2.平起首句入韻

(平)平仄仄平

(平)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3.仄起首句不入韻

(仄)仄平平仄

(仄)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

4.仄起首句入韻

(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

以上“對”、“粘”,上下句雙數位置“二四六分明”,完全符合馬蹄韻兩平兩仄交替用字組句正格基本原理,是格律詩正格的顯著特徵,是正格與寬格的區別點。因為寬格只是在一定條件下,依據詩界認可的潛規則所允許的變格。

括號內是依據“前寬平嚴,仄寬平嚴”的潛規則,在正格基礎上,詩界認可的變格,簡稱為“寬格”。

律絕正格平仄複製粘貼為二,就是律詩正格平仄了。截圖示意如下。

歡迎探討什麼是格律詩的“正格”和“寬格”,其理論依據何在?

在五言基本正格句首,分別添加兩個與句首兩字相反的平仄,就是相反類型的七言正格了。啟功先生《詩文聲律論稿》相關截圖如下供參考。

歡迎探討什麼是格律詩的“正格”和“寬格”,其理論依據何在?

五言律絕平起首句不入韻正格,分別添加兩字就成了“仄起首句不入韻”的七言正格基本句式了。示例如下:

(平仄)仄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仄平平

三、只“對”不“粘”、只“粘”不“對、不“對”不“粘”、位置靠句末的“孤平”、“孤仄”、三平尾、“三仄尾”、“仄韻詩”者,都不是格律詩體裁,而是古體詩體裁。

正格四種基本句式中,末字平聲者,是格律詩押韻的“韻腳”字。因此,格律詩只支持平聲字押韻,不支持仄聲字押韻。所以,網傳“仄韻詩”其實是古體詩,而不是格律詩。古人也不乏先例。例如孟浩然的《春曉》:

春眠不覺曉,

平平仄仄仄

處處聞啼鳥。

仄仄平平仄

夜來風雨聲,

仄平平

花落知多少。

平仄平平仄

“三仄尾”、位置靠近句末的“後孤仄”,以及後位置靠近句末的“後孤平”都不符合詩界認可“前寬後嚴”潛規則,這樣的變格不是詩界認可的“寬格”!因而不是格律詩,而是古體詩!

上下句為一聯,雙數位置平仄相反,詩界稱之為“”;上聯第二句與下聯第一句雙數位置平仄,詩界稱之為“”。

“對”和“粘”,各是格律詩體裁賴以存在的基本規則之一。不“對”不“粘”,或只“對”不“粘”(例如《春曉》),或只“粘”不“ 對”,都不是格律詩,而是古體詩!因為古體詩本來就沒有粘對規則要求,絕非孟浩然不會寫格律詩。

四、怎樣才是格律詩,寫詩非格律詩不可嗎?

只有認真遵守格律詩“替、對、粘、韻”的平仄押韻基本規則,才能順利通過網站平仄押韻的檢測,才是名副其實的格律詩。且在檢測中每試不爽。有正格和寬格兩種。例如:

景隨心態各異(寬格律絕)

五絕•平起(首句不入韻)

看花花盡淚,

仄平平仄仄

問鳥鳥皆啼。

仄仄仄平平

未到傷心處,

仄仄平平仄

緣何觸景悽?

平平仄仄平

第二字第一字正格當平卻仄,雖有悖於馬蹄韻兩平兩仄交替正格用字組句基本原理,但也符合詩界認可的“前寬後嚴,仄寬平嚴”潛規則,因此屬於寬格律絕。若將“問”字改為平聲字“聞”,就是一首正格律絕了:

景隨心態各異(正格律絕)

五絕•平起(首句不入韻)

看花花盡淚,

仄平平仄仄

聞鳥鳥皆啼。

平仄仄平平

未到傷心處,

仄仄平平仄

緣何觸景悽?

平平仄仄平

四句都符合馬蹄韻兩平兩仄交替的格律詩用字組句基本原理,才是名副其實的正格律絕。

“問”與“聞”意思不同聲調也不同,抑揚頓挫效果與節奏感效果也各異。在體裁形式上,正格較寬格聲律效果好,但“問”字與“鳥”字詞組搭配較妥切,且能表達作者的真情實感,若側重真情實感時,優選寬格律絕當然更好。這並不說明寬格比正格好,而是優選最能表達主旨的形式甚至其他體裁

。因為形式服務於主旨。

結束語

當格律詩不能表達主旨真情實感時,或不能駕馭平仄時,優選古體詩或自由詩,甚至散文、小說等別的體裁,不必偷樑換柱,張冠李戴,將失替、失對、失粘出韻的畸格怪體硬貼“X絕”或“X律”標籤,更不能羅列一大堆古體詩或某位專家論著的隻言片語來企圖否定格律詩體裁形式賴以存在的“替對粘韻”基本規則,才是明智之舉。因為膾炙人口,流傳千古對古體詩不勝枚舉,名篇名著並不限於格律詩體裁!今人應學習古聖按真情實感主旨需要來優選不同體裁的風範。

不要動輒以“意境大師”自居,肆意對認真學習和遵守格律詩“替對粘韻”基本規則的格律詩作者,指手畫腳,文人相輕。“意境大師”到處用簡單貼標籤的方式,噴別人說什麼“平仄是軀殼,味同嚼蠟”,指責挖苦沒有迎合“意境大師”自我主觀喜好的“優美意境”,藉以非難和打擊格律詩的學習與傳承。

令人遺憾的是,頭條“意境大師”多如牛毛,而其比肩古體詩名篇的古體詩“意境絕唱”則鳳毛麟角,更不用說其有多少是真正的格律詩了。因為格律詩體裁賴以存在的“替對粘韻”基本規則,已被“意境大師”以“意境第一,不拘平仄”等冠冕堂皇的藉口,糟蹋得面目全非了。此風不止,律將非律,格律詩體裁這一中華傳統文化藝術瑰寶,將斷送在這類人手中!

今人應把有限的時間和精力集中到各種詩歌體裁的酌詞煉句方面來,滿腔熱忱地相互探討,共同提高,爭取多出快出古人那樣的名篇名句,才是正道。

謝謝各位光臨!

預祝大家元旦快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