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山裡的那些日子(2)

雲南的早上,微亮的時間比其他地方要長一些。昨天忙了一天,早上有點賴床。想起昨晚萎凋的鮮葉,顧不得勞累就起床了。

我在大山裡的那些日子(2)

工人師傅們正在收拾萎凋室的鮮葉,移往揉捻車間。我上前也跟著把鮮葉裝進竹筐中。鮮葉顏色不再鮮綠,有些暗。我緊握下下葉子,有些軟,鬆手時葉子很容易就鬆開了。

揉捻車間的整齊擺放著一排揉捻機,都是65型的中型揉捻機。揉捻就是造型的過程。不管什麼樣的茶,有的直條、有的捲曲、有的成珠形,都是揉捻而成的。

揉捻分三次而成,揉捻的力度先輕後重,前後一共用了將近3個小時。在揉捻的過程中,有時候茶葉會緊壓成團,這就需要打散,這個步驟叫做“解塊篩分”。解塊篩分,還能把茶葉溫度降低,散發熱量,以免讓茶葉提前發酵,造成發酵不均勻。揉捻快要結束時,小老大和大師傅來了。大師傅拿起來緊握了一下,說:“都成條狀了,茶汁溢出來了,可以了。”然後招呼工人們把揉捻好的鮮葉開始往發酵箱裡放。

小老大對我說:“咱們先去吃飯,等下午再接著幹”,我說:“幹完了和工人師傅們一起吃吧”,小老大說:“他們分兩批吃”。

我在大山裡的那些日子(2)

午飯本來就是美味,加上忙碌了一個上午,多吃了一些。有些撐肚子,只能先回房間休息一下。半個小時後我到了發酵室,工人師傅們正在蓋布。發酵需要溫度,蓋布是為了讓發酵箱保持一定溫度。布很大,用了許多年,粘上了很多茶汁。本來的白布,一塊一塊的不均勻的紅色。

正在蓋布的過程中,風老大來了,後面跟著幾個人。風老大介紹,原來是上海的客戶老金。風老大領著老金參觀完車間,我們便一起去茶室品茶。老金說:“我原來不喝紅茶,覺得紅茶沒什麼可喝的。有一天閒來無事,喝了一個朋友送我的紅茶,覺得紅茶真好喝。後來上網一查,是風老大做的茶。”

老金早年開4S店,分別代理了國內和國外,兩個品牌的汽車,賺了一些錢。某一年有個客戶過來買車,說是給自己的老婆買輛SUV,沒怎麼要折扣就把車提走了。幾個辦公室文員正好閒聊的時候,讓老金聽到了,這個客戶是做金融的。老金想做金融這麼有錢啊,買車不怎麼還價。他找了幾個金融的朋友諮詢了一下。然後他把4S店交給自己的小舅子打理,和幾個朋友湊了點錢,找了金融行業的人,成立了一傢俬募公司,然後炒股。老金不到50歲,但是兩鬢已經斑白。用他自己的話說,後悔搞私募。費神傷身體,但公司已經有了一定的規模,往來業務也多,想退出都不行。

不知不覺中到了晚飯的時候,風老大依舊是不喝酒,又小老大招待我們喝酒。由於晚上還要烘茶,我沒有喝酒。小老大和老金盃觥交錯,我一直聽老金說著上海的人和事。飯後又去喝茶,小老大酒喝的有點多就回屋睡覺去了。

我在大山裡的那些日子(2)

大師傅讓人過來喊我說可以烘茶了,我到車間的時候,人們這在把發酵箱的茶挪至烘乾機。發酵箱裡的茶透出清新的花果香,綠色的鮮葉也變成偏黃的紅色。整體的色澤紅勻。大師傅說:“發酵程度偏輕一點,這樣更好一些。”

透過車間的窗戶,我看萎凋室裡又有新的鮮葉運進去。做好一款茶,真的很難。鮮葉的標準、工藝的到位、天氣、溫溼度等等,制約因素太多了,稍微不注意就會做成一堆爛茶。

烘乾需要兩遍,第一遍叫毛火烘乾,第二遍叫足火烘乾。毛火的溫度比足火溫度高,但是時長要短。大師傅綜合考慮了晚上的溫度,確定的烘焙方案。毛火烘乾:溫度115℃,時長15分鐘;足火烘乾:溫度85℃,時長20分鐘。

看著一層層的茶葉放進烘乾機內,我想象著茶葉做好之後的情景,低頭笑著。

毛火烘乾完成後,茶葉從烘焙機中拿出來攤涼,等茶葉溫度降下來再進行足火烘乾。毛火後的茶,帶著溫度的甜香瀰漫著整個車間,那是一種純粹、一種直接的香氣。

又到了晚上11點多,茶葉攤涼溫度降了下來,然後開始足火烘乾。車間內的甜香愈來愈濃,真想這種香氣一直存在。

烘乾完成後,趁熱直接裝箱。看著一箱箱的茶葉,我想終於可以明天不用早起了。裝箱完成前,我和大師傅特意裝了一袋茶,等明天審評一下。看一下品質到底如何。

我在大山裡的那些日子(2)

回到房間,我躺在床上,突然睡不著了。真是太奇妙了,一把葉子,經過萎凋--揉捻--發酵--乾燥這幾個步驟就變成了,人見人愛的茶葉。這是誰發明的呢?是怎麼發現的?為什麼不用其他樹的葉子,而是單單選擇茶樹?問題越想越多,不知不覺中進入夢鄉。

第二天我早早的就起床了,和大師傅一起評茶。專用器具、開水、茶樣一一準備好,開始評茶。幹茶色澤烏潤,芽頭金黃。沸水衝入評茶杯中,5分鐘後出湯。湯色紅亮,香氣偏甜,還有一絲絲的鮮嫩的覺。用湯匙盛入品杯中,細啜一口,鮮醇甜和的味道,夾著烘乾的火味感,放置一段時間後,這種火味感就會慢慢散去。最後看茶底,紫銅色的葉底,柔軟見芽。

無疑,這絕對是好茶!

參考資料:

夏濤 《製茶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