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十二時辰》的歷史背景-安史之亂的前世今生

《長安十二時辰》的歷史背景-安史之亂的前世今生

最近一直在追長安十二時辰,劇中的很多人物都與歷史上人物對應,比如林相對應李林甫,聖人對應唐玄宗,歷史背景為安史之亂前夕。為了方便看劇情,特意簡單梳理了時間線,方便觀看。

公元618年,李淵建立唐朝,打開了一個盛世的大門。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開啟了赫赫有名的貞觀之治,在23年的時間裡,唐太宗信奉道家思想,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廣開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剋制,虛心納諫;並採取了以農為本,厲行節約,休養生息,文教復興,完善科舉制度等政策,使得社會出現了安定的局面;並大力平定外患,公元630年,大唐收復東突厥,接著在642年收復西突厥,大唐尊重邊族風俗,穩固邊疆,最終取得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

貞觀之治影響深遠,到了本劇中的聖人,也就是唐玄宗李隆基這一代,已是第八位皇帝,距大唐開國已近百年。彼時長安之繁榮,確實有天朝上國的氣象,街道上充滿著印度人、波斯人、阿拉伯人、韓國人、敘利亞人、粟特人,不同的文化和信仰,伴隨著商品流通,在長安交匯。而當時的唐朝,擁有海納百川的胸襟,高度包容這些異域文化。

《長安十二時辰》的歷史背景-安史之亂的前世今生

李隆基年輕時,也是一名傳奇人物,出生在武則天執政時期,李氏一脈已然勢弱,要職皆被武氏一脈掌握,李隆基幼時便敢於和武氏人鬥爭,非但沒被打壓,反而受到了武則天的欣賞,被封為臨淄郡王。

在武則天死後,朝政大全被韋皇后和安樂公主掌握,韋皇后想效仿武則天,讓自己的兄長掌握大全,而其女安樂公主則大肆賣官鬻爵,最後還合謀毒死了唐中宗,想自己做女皇。被一直蓄勢待發的李隆基和姑姑太平公主搶先兵變,保住了大唐江山。

李隆基執政後,知人善任、賞罰分明,提拔了一大批人才,著名的宰相姚崇(劇中姚衛率的爺爺)、宋璟、張九齡都是唐玄宗時期的宰相,著名大臣。經過韋氏之亂的大唐,百廢待興,內憂外患,年輕的李隆基頒佈了《練兵詔》,開展檢田括戶運動,還大舉還俗僧人增加勞動力,唐玄宗的一系列舉措,使得國內經濟、軍事、文化均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甚至隱隱超過了唐太宗,故又稱之為開元盛世。

開創了盛世的李隆基,變得自滿起來,開始追求享樂,從內到外都發生了改變,一改以前的勤儉,追求奢靡,忠言逆耳之下更是罷免宰相張九齡,讓善於溜鬚拍馬的李林甫(劇中林相)上位擔任宰相,口蜜腹劍這個詞,正是出自李林甫,表面上溜鬚拍馬,暗地裡陰險毒辣,嫉賢妒能的李林甫,為了掩蓋自己的才疏學淺,扼殺了青年才俊晉升的同道,使有才華的人進不了仕途,大量賣官鬻爵,基層的官員被這些人充斥,開元盛世逐漸被掏空。

公元736年,李隆基最寵愛的妃子武惠妃病死,荒唐的李隆基聽說自己兒子李瑁的妃子楊氏(劇中嚴太真)與武惠妃容貌相似,竟強佔了楊氏,為掩蓋自己奪兒媳的醜惡行徑,還讓楊氏自己請求入宮做女官,賜名楊太真。

到了公元747年,李林甫已獨攬朝綱,為了防止有政敵對自己造成威脅,李林甫只用胡人將領,而胡人不得上朝,使得各地節度使對朝廷的忠誠度不高。其中最有名的,正是安史之亂的元兇,粟特人節度使安祿山,當時的安祿山,深受唐玄宗和李林甫的信任,一人擔任三鎮節度使,封郡王,坐擁十六萬四千兵,統領如今的北京一帶,負責控制契丹人和其他遊牧民族。不高的忠誠度、極大的權利,埋下了禍亂大唐的種子。

《長安十二時辰》的歷史背景-安史之亂的前世今生

李隆基極其寵愛楊玉環,一起紅塵妃子笑的故事想必大家都聽過,而楊家人也因楊玉環雞犬升天,而楊玉環的哥哥楊國忠更是成長為一股能與李林甫抗衡的勢力。楊國忠的行為模式,基本可以說是李林甫的翻版,發生旱災,朝中有人請求賑災,楊國忠卻拿出一些稻穀說,雖然發生旱災,但是並沒有影響稻穀的生長,還是這麼大一顆。事後更是打擊上報災情的官員,從此再無人敢報實情,楊國忠絲毫不關心民間疾苦,一味好大喜功,對少數民族發動戰爭,造成無謂傷亡數萬人,謊報軍情、隱瞞災情、壟斷選官,在兩任宰相的禍害下,李隆基的大唐,迅速的衰弱,而李隆基,依然沉醉在享樂之中。

公元752年,李林甫死後,楊國忠控制了朝廷,而楊國忠與安祿山一直不和,安祿山對朝廷的唯一忌憚就是李林甫,失去制衡的安祿山與一支獨大的楊國忠,矛盾逐漸變得不可調和。

公元755年,不知是出於自保還是早就打算好奪權的安祿山從范陽出動15萬大軍,以清君側為名,浩浩蕩蕩的向東都洛陽開進。這時的唐玄宗,才發現國內竟已無可用之兵,軍隊全在邊防上,只得緊急召回西域的駐軍,不僅來不及阻擋安祿山,也徹底喪失了西域的控制權。而安祿山的部隊,如入無人之境直接殺到了洛陽,此時的大唐,還是有優秀將領的,將軍封常青火速徵招了6萬新兵,在洛陽周邊與安祿山抗衡,然而新兵根本無力與安祿山久經沙場的虎狼之師有效對抗。只得向西撤退至天險潼關,依託地形與安祿山對峙,隨後更有名將高仙芝加入支援,可惜兵力太少,已然無法挽回洛陽的陷落,洛陽官員大量投降,安祿山於公元756年稱帝,定都洛陽,號大燕。

此時的洛陽,一邊與潼關對峙,一邊發兵長安,在756年的夏天,安祿山已經打通了洛陽與長安的通道。此時的長安,與潼關一起對安祿山形成夾擊之勢,雖然不能剿滅安祿山,但本可維持等待各路勤王部隊的到來,而這個希望,都被晚年的唐玄宗自己打破了。唐玄宗聽信讒言,認為潼關守軍擁兵自重卻不主動出擊收復洛陽,以失律喪師罪處斬了封常清、高仙芝兩位功臣,哥舒翰接管了潼關,並命令哥舒翰放棄潼關天險,進攻洛陽,結果被安祿山輕易打敗,聽到戰敗消息的唐玄宗,帶著楊玉環和太子逃離了長安。

《長安十二時辰》的歷史背景-安史之亂的前世今生

兩週後,逃到了馬嵬坡,隨行的將領要求殺死楊國忠父子和楊玉環以及其他楊氏一派的官員,唐玄宗為了獲得將領的效忠只得答應,隨後唐玄宗繼續逃亡到成都,756年的秋天太子(對,就是劇裡這個太子)在靈州篡位為唐肅宗並稱唐玄宗為太上皇,而此時的長安,已經遭遇了毀滅性的打擊,近乎於屠城,唐肅宗從西北招兵買馬, 並於757年向北方阿拔斯王朝和北方回紇人借兵。而安祿山在各地遭到的抵抗越來越多,直到一群直屬部下暗殺了安祿山並推舉他的兒子安慶緒繼位,大燕由此走向衰落,新聚集的唐軍開展全面反擊,肅宗成功收入洛陽和長安,但也付出了巨大的損失,至此,安史之亂終結,但安史之亂的影響確很深遠。整個安史之亂大約死亡了一千五百萬人到四千萬人,唐朝國力飛流直下,甚至於廣州地區被越南小國騷擾,而長安更是被吐蕃攻陷國。

整個安史之亂可以說是唐朝由盛轉衰的過程,不過一切都早已埋下伏筆,沒有安史之亂,也會有另外的災難爆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