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的思想

墨子的學說思想共包括以下幾點:

①兼愛非攻。 所謂兼愛,包含平等與博愛的意思。墨子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在平等的基礎上相互友愛,"愛人若愛其身",並認為社會上出現強執弱、富侮貧、貴傲賤的現象,是因天下人不相愛所致。所謂非攻,主張兼愛天下,放棄戰爭,以為攻伐是不義且不利的事。

②天志明鬼。宣揚天志鬼神是墨子思想的一大特點。墨子認為天之有志——兼愛天下之百姓。因“人不分幼長貴賤,皆天之臣也”,"天之愛民之厚",君主若違天意就要受天之罰,反之,則會得天之賞。墨子不僅堅信鬼神其有,而且尤其認為它們對於人間君主或貴族會賞善罰暴。墨子宗教哲學中的天賦人權與制約君主的思想,是墨子哲學的一大亮點。

墨子的思想

墨子

③尚同尚賢。尚同是要求百姓與天子皆上同於天志,上下一心,實行義政。尚賢則包括選舉賢者為官吏,選舉賢者為天子國君。墨子認為,國君必須選舉國中賢者,而百姓理應在公共行政上對國君有所服從。墨子要求上面瞭解下情,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賞善罰暴。墨子要求君上能尚賢使能,即任用賢者而廢抑不肖者。墨子把尚賢看得很重,以為是政事之本。他特別反對君主用骨肉之親,對於賢者則不拘出身,提出"官無常貴,民無終賤"的主張。也就是我們現在說的民主。

④節用節葬。節用是墨家非常強調的一種觀點,他們抨擊君主、貴族的奢侈浪費,尤其反對儒家看重的久喪厚葬之俗。認為君主、貴族都應象古代大禹一樣,過著清廉儉樸的生活。墨子要求墨者在這方面也能身體力行。

試論墨子思想

作為中國思想史上一支重要的學術流派的創始人的墨子,以其獨到的見解,鮮明的主張對中國文化的發展起了非常深遠的影響。

“兼愛”,即“一視同仁地愛一切人”,無疑是墨子最核心的主張。墨子說,你若不愛別人的親人,別人也不會愛你的親人。愛有“別”的結果只能是“交相惡”,因此必須行“兼愛”之道。墨子提出了一個在那個時代“高難度”的道德標準,無疑不可能得到大多數人的支持。

“非攻”直接源於“兼愛”理想,墨子竭力用“非攻”思想勸說各國君王止戰息爭,就是為救天下百姓於水深火熱的困苦中。但是這一些話是墨子站在平民階級的立場上說給統治者聽的,反映了平民的呼聲,而熱衷於兼併各國的君主根本聽不進“非攻”的說教,墨子的努力收效甚微。墨子實際上還是在做一件“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事,然而他的奮鬥中煥發出的人道主義精神和不屈不撓的意志卻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 尚同”在墨子看來是要下一層的人向上一層的人“看齊”,上一層的人向再上一層的人“看齊”,一直到天子,向天“看齊”。為什麼要如此急切的統一人們的思想和行為,以致不避專制之嫌呢?是為了遏止“亂”。身處亂世的墨子目睹“亂”給百姓帶來的禍害,對此深惡痛疾,因此難免推出激進的主張,要對之下一付猛藥,這是我們可以理解的。“尚賢”就是選賢任能,選賢任能其實是除道家外先秦諸家的一致主張,墨子的“尚賢”只不過在打破門第觀念不拘一格用人上比儒家更徹底些。墨子幾乎是平民階級利益的代言人,全力為苦難的民眾奔走呼籲,為了國家的長治久安絞盡腦汁地想辦法。

實用主義精神在墨子思想中顯露得最直接的地方應是“節用”、“節葬”和“非樂”的主張。“節用”的觀念,在生活艱苦的平民中是很強烈的。墨子站在平民立場上不能不堅持這一主張。他把一切無實用的“巧且華”的東西都視作浪費,要求那些權貴們也和他一樣過清苦樸素的生活。墨子不惜向傳統勢力宣戰,真正把百姓的福祉放到了首位。

總之,墨子作為一個熱心的救世家,從實用主義的角度出發提出了一整套政治、宗教、倫理主張,他的思想順應平民的要求,對當時社會的種種弊端作了徹底的揭露和批判,儘管其中有許多不完善之處,仍不失其光彩。

墨子的思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