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瓷器+歐洲酒文化,曾擦出怎樣的火花?

眾所周知,飲酒離不開酒具,因此酒具在酒文化中有著重要地位也是不言而喻的。歷史上隨著大航海時代的到來,大量湧入歐洲的中國瓷器對當地的酒文化也產生了有趣的影響。

15世紀末至16世紀初,歐洲探險家打通了東亞的海上航線,中國與歐洲諸國得以直接通商。到16世紀後期,僅西班牙就平均每年有近30艘的商船,通過直航或中轉將數以百萬計的中國瓷器以及茶葉、絲綢和手工藝品運往歐洲。16-17世紀,以景德鎮為代表的中國瓷器生產技術已經非常成熟,令歐洲人欽羨不已卻又一時無法成功仿製,歐洲諸國要想得到精美的中國瓷器,主要是通過海運到中國購買。中國為了擴大瓷器在歐洲的市場,也不斷根據歐洲商人提出的要求以及他們提供的圖紙或其它材質的樣品,研發生產出歐洲人適用的瓷器,其中就包括餐飲具中的酒具。

到17世紀後期的歐洲,中國瓷器在歐洲基本得到普及,不少歐洲平民家庭先後也開始有條件將中國瓷器取代他們祖祖輩輩使用的陶質或木質餐具,使盛裝食品的器皿更加衛生,食品食用也更加放心,從而使人們的飲食習慣得到進化。

在1608年荷蘭東印度公司向景德鎮發出的一份瓷器訂單中可以看到,除訂製有“大杯”500只(有可能是馬克杯,待考證),還分別訂製有“酒壺”和“手付及小酒壺”各500把;1635年同是這家荷蘭東印度公司,開出的訂購瓷器訂單中,除訂製有“新種類的扁壺、酒壺”735 把外,還有“小杯”13025只,及其它完全可能屬於酒具的品種。僅一家公司一次性就訂購了“小杯”13025只,而這一品種就佔據了這筆訂單總量的近十分之一。如此數量的劇增和佔據訂單比例之大的原因,唯一可以解釋的只能是歐洲市場的需要,因為這些都是訂製瓷,而這種需要恰好就證明了中國瓷器已成為歐洲酒文化中不可或缺的成員。

同時值得注意的是,這“小杯”可不適合用於飲用啤酒,因為歐洲人飲用啤酒一般用的都是大的啤酒杯,且多為馬克杯,因此這種“小杯”很可能是用於品賞葡萄酒或飲用白蘭地、威士忌、雞尾酒之類的酒精成分較濃的酒。

15-18世紀銷往歐洲的中國瓷器的目錄和訂單中,屢屢發現有“啤酒杯”的字樣。在歐洲博物館的館藏珍品中,也不難發現“啤酒杯”的身影,如英國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就收藏有產於清康熙年間生產的仿歐洲風格的託比杯(啤酒杯圖1)以及美人魚座白瓷酒杯。可以肯定地說,自中國瓷器傳入歐洲以後,歐洲人開始用瓷質酒杯飲用啤酒並逐漸流行,形成習俗並延續至今。


中國瓷器+歐洲酒文化,曾擦出怎樣的火花?


談及中國瓷器對歐洲酒文化的影響,不能不提及潘趣酒及專用的潘趣酒碗在歐洲的流行。潘趣酒起源於英屬殖民地印度,原本是一種含有果汁飲料的泛稱,分含酒精和不含酒精兩大類,17世紀前期由英國東印度的商船帶到了英國,並逐漸在歐洲傳播開來。“潘趣”來源於印度方言,是數字“5”的諧音,因最初調製此類飲品一般都使用5種材料,所以稱為潘趣。1632年在英國文獻中開始出現“Punch”一詞,系“潘趣”的音譯。印度不含酒精的潘趣酒主要由糖、果汁、茶等原料調製而成,含酒精的潘趣酒則在調製時添加酒的成份。歐洲人調製潘趣酒,多用葡萄酒或朗姆酒作為基底,因此大都含有酒精。有趣的是,潘趣酒在歐洲傳播之際,也正值中國瓷器在歐洲逐漸普及之時,歐洲人直接將這一新奇的外來飲品與心目中無比珍貴的中國瓷器加以結合,可見對這一飲品的欣賞,似乎只有這樣才夠浪漫,才更易於蘊育激情。他們甚至認為調製享用潘趣酒必須要用中國生產的潘趣碗,否則就不正宗,飲用起來也難顯品位,從而使得中國生產的潘趣酒碗在17世紀的歐洲酒文化中也佔有了一席之地。


中國瓷器+歐洲酒文化,曾擦出怎樣的火花?


當年應歐洲人調酒需要而在中國定製的潘趣酒碗通常為敞口\深腹、弧壁、圈足,口徑規格25-60cm不等,大的潘趣碗多用於調酒,然後再盛裝於小碗中碗之中,供一人飲用或多人共享。與喝葡萄酒觀色品味賞韻的情調有所不同,一次調酒多人同飲,相互敘情相互祝福,這種情景只有在一般家人團聚或好友來訪的時候才會出現,無形的禮儀氣氛也由此開始生成。

中國瓷器+歐洲酒文化,曾擦出怎樣的火花?


17世紀中後期,潘趣酒碗在歐洲一般家庭已漸漸兼負起洗禮盆的職能,長輩在潘趣大碗中將調製好的潘趣酒分發給晚輩,表達的是長輩的尊嚴和對晚輩的慈愛;一家之主通過分發大碗中的潘趣酒給家庭成員或親朋好友,表達的則是對家人的祝福和對親朋的盛情。這種情意的表達方式逐漸形成習俗,並在宗教較為盛行的歐洲成為了一種新的文化現象,且賦予了一定的象徵意義,以致於就連牧師和傳教士都對潘趣碗心存幾分崇敬,而普通民眾的價值取向則更多地偏向於其喜慶吉祥的內涵。在18-19世紀,潘趣碗非常受歐洲人喜愛,幾乎家家都有。有的家庭將其作為陳設用品安放於客廳以祈求平安幸福;也有人將其作為貴重禮物贈送給至愛親朋和新婚夫婦以表達深情與祝願。

出於對潘趣碗的敬重與喜愛,潘趣碗的裝飾也有了講究。有的潘趣碗繪製希臘神話故事,如“帕里斯的審判”,正是出現在18世紀潘趣碗上的畫面之一(圖3)。“帕里斯的審判”故事讚美的是正義的裁決和對真善美的肯定與追求,加上帕里斯的傳奇人生以及與海倫悽美的愛情故事,使其成為歐洲繪畫的流行題材。這一題材的畫面出現在中國生產的潘趣碗上,顯然是應歐洲商人的要求所訂製。繪製這一故事的潘趣碗而今在包括廣州博物館在內的世界多家博物館都有收藏,可知當時的生產量不會太少。佳瓷名畫美酒,賞心悅目怡情,怎麼不會使飲酒者情趣大增。


這種情操的陶冶和心靈的愉悅,毫無疑問均屬於酒文化的範疇;由美國迪美博物館收藏的一隻繪有“廣州十三行”場景的潘趣碗,將清代對外貿易場景繪製碗上,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對外貿易研究的歷史資料,堪稱中國對外陶瓷貿易的“清明上河圖”。“廣州十三行”是創立於清代康熙年間,經朝廷特許經營對外貿易的專業性商行,到乾隆年間還曾一度是清王朝唯一具備對外貿易資質的商行,當時中國通過合法渠道直銷歐洲的瓷器都是由十三行經營,從廣州外運。廣州海運到歐洲諸國,路途遠,風險大,十分辛苦,歐洲客商和商船水手對“廣州十三行”有著特殊的感情也就不難理解。將“廣州十三行”的場景繪製在潘趣碗上,個人獨酌可睹物生情,朋友相聚可平添談資,家人共飲可抒發感慨,酒文化因此也有了新的內容。

潘趣碗原來只是一種普通的酒具,但隨著它外延功能的拓展 ,在文化層面也有了更多的內涵,不僅豐富了歐洲酒文化的內容,對歐洲酒文化的建設乃至社會文明進步也必然會產生一定的影響。

轉自:中國酒業協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