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瓷器+欧洲酒文化,曾擦出怎样的火花?

众所周知,饮酒离不开酒具,因此酒具在酒文化中有着重要地位也是不言而喻的。历史上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大量涌入欧洲的中国瓷器对当地的酒文化也产生了有趣的影响。

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欧洲探险家打通了东亚的海上航线,中国与欧洲诸国得以直接通商。到16世纪后期,仅西班牙就平均每年有近30艘的商船,通过直航或中转将数以百万计的中国瓷器以及茶叶、丝绸和手工艺品运往欧洲。16-17世纪,以景德镇为代表的中国瓷器生产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令欧洲人钦羡不已却又一时无法成功仿制,欧洲诸国要想得到精美的中国瓷器,主要是通过海运到中国购买。中国为了扩大瓷器在欧洲的市场,也不断根据欧洲商人提出的要求以及他们提供的图纸或其它材质的样品,研发生产出欧洲人适用的瓷器,其中就包括餐饮具中的酒具。

到17世纪后期的欧洲,中国瓷器在欧洲基本得到普及,不少欧洲平民家庭先后也开始有条件将中国瓷器取代他们祖祖辈辈使用的陶质或木质餐具,使盛装食品的器皿更加卫生,食品食用也更加放心,从而使人们的饮食习惯得到进化。

在1608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向景德镇发出的一份瓷器订单中可以看到,除订制有“大杯”500只(有可能是马克杯,待考证),还分别订制有“酒壶”和“手付及小酒壶”各500把;1635年同是这家荷兰东印度公司,开出的订购瓷器订单中,除订制有“新种类的扁壶、酒壶”735 把外,还有“小杯”13025只,及其它完全可能属于酒具的品种。仅一家公司一次性就订购了“小杯”13025只,而这一品种就占据了这笔订单总量的近十分之一。如此数量的剧增和占据订单比例之大的原因,唯一可以解释的只能是欧洲市场的需要,因为这些都是订制瓷,而这种需要恰好就证明了中国瓷器已成为欧洲酒文化中不可或缺的成员。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这“小杯”可不适合用于饮用啤酒,因为欧洲人饮用啤酒一般用的都是大的啤酒杯,且多为马克杯,因此这种“小杯”很可能是用于品赏葡萄酒或饮用白兰地、威士忌、鸡尾酒之类的酒精成分较浓的酒。

15-18世纪销往欧洲的中国瓷器的目录和订单中,屡屡发现有“啤酒杯”的字样。在欧洲博物馆的馆藏珍品中,也不难发现“啤酒杯”的身影,如英国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就收藏有产于清康熙年间生产的仿欧洲风格的托比杯(啤酒杯图1)以及美人鱼座白瓷酒杯。可以肯定地说,自中国瓷器传入欧洲以后,欧洲人开始用瓷质酒杯饮用啤酒并逐渐流行,形成习俗并延续至今。


中国瓷器+欧洲酒文化,曾擦出怎样的火花?


谈及中国瓷器对欧洲酒文化的影响,不能不提及潘趣酒及专用的潘趣酒碗在欧洲的流行。潘趣酒起源于英属殖民地印度,原本是一种含有果汁饮料的泛称,分含酒精和不含酒精两大类,17世纪前期由英国东印度的商船带到了英国,并逐渐在欧洲传播开来。“潘趣”来源于印度方言,是数字“5”的谐音,因最初调制此类饮品一般都使用5种材料,所以称为潘趣。1632年在英国文献中开始出现“Punch”一词,系“潘趣”的音译。印度不含酒精的潘趣酒主要由糖、果汁、茶等原料调制而成,含酒精的潘趣酒则在调制时添加酒的成份。欧洲人调制潘趣酒,多用葡萄酒或朗姆酒作为基底,因此大都含有酒精。有趣的是,潘趣酒在欧洲传播之际,也正值中国瓷器在欧洲逐渐普及之时,欧洲人直接将这一新奇的外来饮品与心目中无比珍贵的中国瓷器加以结合,可见对这一饮品的欣赏,似乎只有这样才够浪漫,才更易于蕴育激情。他们甚至认为调制享用潘趣酒必须要用中国生产的潘趣碗,否则就不正宗,饮用起来也难显品位,从而使得中国生产的潘趣酒碗在17世纪的欧洲酒文化中也占有了一席之地。


中国瓷器+欧洲酒文化,曾擦出怎样的火花?


当年应欧洲人调酒需要而在中国定制的潘趣酒碗通常为敞口\深腹、弧壁、圈足,口径规格25-60cm不等,大的潘趣碗多用于调酒,然后再盛装于小碗中碗之中,供一人饮用或多人共享。与喝葡萄酒观色品味赏韵的情调有所不同,一次调酒多人同饮,相互叙情相互祝福,这种情景只有在一般家人团聚或好友来访的时候才会出现,无形的礼仪气氛也由此开始生成。

中国瓷器+欧洲酒文化,曾擦出怎样的火花?


17世纪中后期,潘趣酒碗在欧洲一般家庭已渐渐兼负起洗礼盆的职能,长辈在潘趣大碗中将调制好的潘趣酒分发给晚辈,表达的是长辈的尊严和对晚辈的慈爱;一家之主通过分发大碗中的潘趣酒给家庭成员或亲朋好友,表达的则是对家人的祝福和对亲朋的盛情。这种情意的表达方式逐渐形成习俗,并在宗教较为盛行的欧洲成为了一种新的文化现象,且赋予了一定的象征意义,以致于就连牧师和传教士都对潘趣碗心存几分崇敬,而普通民众的价值取向则更多地偏向于其喜庆吉祥的内涵。在18-19世纪,潘趣碗非常受欧洲人喜爱,几乎家家都有。有的家庭将其作为陈设用品安放于客厅以祈求平安幸福;也有人将其作为贵重礼物赠送给至爱亲朋和新婚夫妇以表达深情与祝愿。

出于对潘趣碗的敬重与喜爱,潘趣碗的装饰也有了讲究。有的潘趣碗绘制希腊神话故事,如“帕里斯的审判”,正是出现在18世纪潘趣碗上的画面之一(图3)。“帕里斯的审判”故事赞美的是正义的裁决和对真善美的肯定与追求,加上帕里斯的传奇人生以及与海伦凄美的爱情故事,使其成为欧洲绘画的流行题材。这一题材的画面出现在中国生产的潘趣碗上,显然是应欧洲商人的要求所订制。绘制这一故事的潘趣碗而今在包括广州博物馆在内的世界多家博物馆都有收藏,可知当时的生产量不会太少。佳瓷名画美酒,赏心悦目怡情,怎么不会使饮酒者情趣大增。


这种情操的陶冶和心灵的愉悦,毫无疑问均属于酒文化的范畴;由美国迪美博物馆收藏的一只绘有“广州十三行”场景的潘趣碗,将清代对外贸易场景绘制碗上,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对外贸易研究的历史资料,堪称中国对外陶瓷贸易的“清明上河图”。“广州十三行”是创立于清代康熙年间,经朝廷特许经营对外贸易的专业性商行,到乾隆年间还曾一度是清王朝唯一具备对外贸易资质的商行,当时中国通过合法渠道直销欧洲的瓷器都是由十三行经营,从广州外运。广州海运到欧洲诸国,路途远,风险大,十分辛苦,欧洲客商和商船水手对“广州十三行”有着特殊的感情也就不难理解。将“广州十三行”的场景绘制在潘趣碗上,个人独酌可睹物生情,朋友相聚可平添谈资,家人共饮可抒发感慨,酒文化因此也有了新的内容。

潘趣碗原来只是一种普通的酒具,但随着它外延功能的拓展 ,在文化层面也有了更多的内涵,不仅丰富了欧洲酒文化的内容,对欧洲酒文化的建设乃至社会文明进步也必然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转自:中国酒业协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