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乾盛世:對照中國歷史不同時期,帶你見證康熙、乾隆的盛世之治

有學者認為清朝的康熙、乾隆時期並不是盛世。這是站在不同的視角在審視,要想正確理解這個問題,就必須準確的選擇參照物。

因為清朝是中華文明歷史的一部分,所以,只有和中國歷史的各個朝代對比,才能準確審視康乾之治。

康乾盛世:對照中國歷史不同時期,帶你見證康熙、乾隆的盛世之治

愛新覺羅·玄燁——康熙皇帝

我們一起來看一下清朝在鼎盛時期所取得的主要成就。

一.康乾盛世的重要標誌——對清朝疆域的開闢。

清朝的疆域。

和中國歷史上的疆土相比,清朝的疆土最遼闊,毫無懸念的成為中國歷史上擁有最大版圖的朝代。

在開闢疆土的時候,康乾之治做了以下大事:

1.平定三藩之亂。

從康熙十二年(1673年)三月開始,平定三藩之亂,歷經八年。

2.收復臺灣。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康熙以施琅為福建水師提督,出兵收復了臺灣。

康乾盛世:對照中國歷史不同時期,帶你見證康熙、乾隆的盛世之治

福建水師

3.平定西藏。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出兵西藏,驅逐葛爾丹,平定西藏。

4. 確定了中俄邊界。

康熙出兵雅克薩,抵禦沙俄,確定中俄邊界(1685年—1688年)。

5.平定漠北蒙古葛爾丹,統一新疆(1690年-1757年)。

康熙登基後曾三次御駕親征葛爾丹,這一戰爭曠日持久,直到乾隆年間徹底平定,從中國的秦漢時期,蒙古就一直是中國歷史上的難題,持續了兩千多年,至此徹底解決。

6.雍正1723年出兵平定青海。

7.乾隆出兵平定新疆南路大小和卓(1758年-1759年)。

康乾盛世:對照中國歷史不同時期,帶你見證康熙、乾隆的盛世之治

清朝版圖

經過一次次艱難的收復和平定,清朝鼎盛時期的疆域東到東海,東北到庫頁島,北到貝加爾湖,西到巴爾喀什湖、蔥嶺,西南到喜馬拉雅山脈和越南北部的疆域,疆域面積高達1400萬平方公里。

有人說中國歷史上元朝的版圖最大,那元朝的版圖有多大呢?

元朝的版圖。

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被推舉為大可汗,蒙古帝國誕生了。當時的蒙古政權正式國號是“大蒙古國”,在蒙古西征後,分別建立了欽察汗國、察合臺汗國、窩闊臺汗國、伊兒汗國四大汗國,奉大蒙古國為宗主,但是,這四大汗國之間是獨立的,各自為政,同時互相之間還不斷有戰爭發生。

康乾盛世:對照中國歷史不同時期,帶你見證康熙、乾隆的盛世之治

蒙古帝國

成吉思汗的蒙古帝國雖然橫跨歐亞大陸,但所跨越疆域的文化、語言、民族、習俗各異,各自相互獨立,並沒有實現實質上的統一,元朝也只是蒙古帝國的一部分,所以,元朝能夠說了算的疆域只有中國和蒙古,並不包含其他幾個汗國。

那元朝的疆土有多大呢? 北到蒙古、西伯利亞,南到南海,西南包括今西藏、雲南,西北至今新疆東部,東北至外興安嶺、鄂霍次克海,總面積約1200萬平方千米,從疆域面積上算,遠低於清朝。

這就是康熙皇帝對中國疆域的統一所做的貢獻, 所以,後人稱康熙皇帝為“千古一帝”。

二.康乾之治對疆域治理的具體作為。

對於我們今天和後世而言,最為重要的莫過於疆土,擁有了疆土就意味著未來擁有了資源,意味著為中華民族和子孫後代開闢了生存空間。

相對於今天高度文明的時代,在世界規則沒有形成的蠻荒古代,就是開闢疆土的時代,康熙皇帝牢牢抓住了這個歷史的機遇,為後世子孫繁衍、生息奠定了基礎。

康乾盛世:對照中國歷史不同時期,帶你見證康熙、乾隆的盛世之治

遼闊的疆土

康乾之治,不但為清朝的三百年奠定了基業,也為後世奠定了千古基業,更為難得的是,清朝不但確定了最大疆域的邊界,還做出了一系列具體的治理,對所管轄的疆土做出了實質的控制,這是最難的,為此康熙皇帝可謂勵精圖治。

那麼歷史上康熙皇帝有哪些具體的作為呢?

1.康熙皇帝頒佈“更名田”法令。

“更名田”緣由。

在明朝,一些藩王、宗室,在湖南、湖北、河南、直隸、陝西、山西、山東、甘肅等地區,霸佔了很多農民的土地,當時屬於堂而皇之的“藩封之地”,到了清朝康熙年間,就有權臣上奏康熙,建議把這些藩王的土地收回,然後賣給農民,這些土地有多少呢?17萬頃。

康乾盛世:對照中國歷史不同時期,帶你見證康熙、乾隆的盛世之治

民族的遷徙

當時雖然清政府已經建立多年,但因為清朝初期連年戰亂,很多農民四處流離,朝不保夕,或者是家徒四壁、一貧如洗,哪裡還有閒錢和積蓄去購買土地?

就在康熙八年(1669年),康熙經過審時度勢後,仁愛的做了一個讓所有人都驚訝的決定,就是把所有藩王、貴族的手中土地全部收回,然後交給沒有土地的農民,讓農民安心耕種,生養安息。

農民有了土地,就有了希望,有了自己的基業,不會再變成流民、到處去流離,不會再無端生事。

他們開始考慮家族繁衍、生息,這樣,連年戰亂後的人口也開始增加,同時,耕田納稅,把盈餘的糧食變成積蓄,農民參與生產的積極性也變得熱情、高漲,清朝的國力從此開始日漸充盈。

康熙的“更名田”的意義。

康乾盛世:對照中國歷史不同時期,帶你見證康熙、乾隆的盛世之治

生養安息

康熙:“為政者在足民,足民有道,在因民之力,而教以生財之方。”

“使百姓田野開闢,蓋藏有餘”

這才是立國的根本,“更名田”讓農民有地可種,有效的化解了社會矛盾,讓大清的基業從根本上開始穩定,清朝是滿族當政的朝廷,那麼“更名田”就大大緩解了清政府和民間的民族矛盾。

2.康熙對於農民開墾荒地做出各種獎勵機制。

“有可耕之田,無可耕之人。”

“死者相望於道路,生者逃竄於四方,積屍遍野,民不聊生。”

是當時社會的真實寫照。

康乾盛世:對照中國歷史不同時期,帶你見證康熙、乾隆的盛世之治

墾荒

為此,在康熙十二年(1673年),康熙頒佈:“嗣後各省開墾荒地,俱再寬限,通計十年方行起科。”

清朝政府開始動用糧食和金錢給沒有土地的人,對開墾荒地做出獎勵,併為他們建立房屋,每家兩間,送給他們種籽、口糧以及耕地的牛具,把這些資源永久送給他們,減輕他們的賦稅,使賦稅在他們能夠承擔的範圍。

百姓有了土地、房屋、口糧和耕種的財物,就可以安心生養。

康熙皇帝的“更名田”法令和墾荒獎勵改變了當時社會政局。

“為政者在足民,足民有道,在因民之力,而教以生財之方”,康熙認為,民生才是大清立足的根本。

3.廢除了“圈地”。

康乾盛世:對照中國歷史不同時期,帶你見證康熙、乾隆的盛世之治

什麼是“圈地”?

“圈地”,是清廷初期,滿族貴族為了拉攏八旗將士,安置幾十萬入關的旗人,用跑馬量地的方式來霸佔土地的一種活動,一部分人在廣袤的土地上策馬飛馳,另一部分人用繩索丈量,只要是馬跑過的地方,都成了官府名下的土地,然後再分給八旗的貴族和將士,很多被圈地的農民無法生存,只能背井離鄉。

在順治元年的時候,跑馬圈地把大量佃農的土地據為己有,建立皇莊、王莊,引起佃農的反抗,讓世代以耕種為生的農民義憤填膺,特別是在康熙即位後,作為清廷大臣鰲拜,仰仗自己是朝廷重臣,獨攬大權,用各種方式為自己圈地。

於是,康熙十八年(1679)年十月頒佈:“奉天、錦州等處,旗下荒地很多,若百姓想開墾,旗下指為圈地,而檔冊未載,妄稱圈地,從重治罪。”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四月頒佈:“凡民間開墾天地,若圈於旗下,恐致病民,嗣後永不許圈。”

這樣,從刑律上確定了對於那些借圈地佔民地,或者逼民“換地”的貴族從重治罪,最後徹底廢除了“圈地”。

4.阻止了“投充”。

康乾盛世:對照中國歷史不同時期,帶你見證康熙、乾隆的盛世之治

什麼是“投充”?

在清朝的初期,清廷允許八旗的滿族貴族收留貧困的漢族農民做奴僕,叫“投充”。

投充的出發點是為農民的生計著想,給沒有任何生活資源的農民一條生路,讓他們以此為生,後來就慢慢變了味,背離了原意,投充發展到多種方式。

A.手中仍然還有少量土地的農民害怕被貴族圈地,就帶著土地去主動投充。

B.一些沒有生活著落的農民被迫去投充。

C.在離京城三百里外很多耕種滿族貴族土地的莊頭,勒令、脅迫所轄各縣、莊、村的人,逼迫他們投充為奴。

這些莊頭恃強凌弱、借八旗之名做惡,橫行鄉里,按今天的話說就是毒霸一方的黑社會,一時間,民怨沸騰,民間各種告狀和紛爭此起彼伏;在這前後投充的人數也是巨大的,僅僅在清朝順治年間初期的三次圈地後,就有五萬人投充,加上這一家人的老小有20萬人。

這些投充後的農民是什麼處境呢?

康乾盛世:對照中國歷史不同時期,帶你見證康熙、乾隆的盛世之治

豐收

投充之人可以被貴族賣出去,子女的婚姻不能自己做主,要由貴族說了算,貴族殺死奴僕不需要償命,地位極其的低下。

強行“圈地”和逼迫“投充”加劇了當時的民族矛盾,也給當時的社會帶來了動盪,康熙看到了“圈地”、“投充”的嚴重弊端,相繼頒佈了一系列法令,最後徹底廢除了“圈地”和“投充”的弊政。

在1712年,以康熙五十年丁冊為準,宣佈“滋生人丁,永不加賦”,此後“勿增勿減,永為定額”。

康熙皇帝的“更名田”、廢除“圈地”、廢除“投充”這三重法令,拉開了穩定清朝三百年基業的帷幕。

三.康乾盛世的實至名歸

除以上嚴令外,凡是擾民、害民的領兵和將軍應予革職,諸王和貝勒交給清廷治罪,並嚴懲了朝廷明珠、索額圖等朝中貪吏,源清則流潔,從法律上杜絕了清朝初期的弊政給清廷帶來的動盪。

除此之外,還輕賦稅、蠲賑、恤商和移風易俗、興修水利,治理河域,大興手工藝、制瓷業、商業和紡織業。

康乾盛世:對照中國歷史不同時期,帶你見證康熙、乾隆的盛世之治

經過這一系列法令,清朝社會的經濟和民生出現了飛速的變化,康熙39年,人口達到一億五千萬,在乾隆55年突破3億,清朝人口為歷代王朝最高。

在古代,百姓因為連年戰亂四處流離,青壯年多被投入連年的戰爭,人口數量對於一個朝代來說非常珍貴,在古代社會,人口的增加就意味著戰爭的減少和經濟的繁榮。

在清朝所在的疆域,不但有幾千年農耕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的中原大漢民族,還有遠在邊疆,文化、語言、風俗各異的蒙古族、藏族、回族、維吾爾族、苗族、達斡爾族等眾多的少數民族,這給當時的清朝帶來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治理、平衡的難度。

愛新覺羅·玄燁——康熙皇帝,作為一位滿族皇朝的一國之君,想要在一個傳統文化有著深厚積澱的大漢中原立足,沒有遠見卓識,談何容易?

這些難度在歷史上從來沒有先例,沒有可以模仿和學習的先例,只有憑著“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胸懷和格局才做好這一切。

從這一點看,百姓得以生養,經濟得到空前的繁榮,康熙、乾隆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的盛世實至名歸。

康乾盛世:對照中國歷史不同時期,帶你見證康熙、乾隆的盛世之治

紫禁城

結束語

回到開篇。以上我們是用康乾之治和中華文明的不同歷史時期相對比,我們說康熙、乾隆時期不愧為中國歷史上的一段盛世。

在康乾之治的同一時期,世界文明正處在激烈變革的時代,整個世界都在正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而清朝中期、末期的自我封閉讓自己危機四伏,這給清朝最後的命運埋下了伏筆,所以,清朝末期所遭遇的鴉片戰爭也是歷史的必然。

歷史沒有假設,理性、客觀的看待歷史上的康乾盛世,正確審視中國歷史上最後一箇中華王朝的優與劣,是每一位後人應該擁有的態度。

參考文獻:

《清聖祖實錄》

《聖祖仁皇帝聖訓》

《康熙皇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