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ta更懂你?一本書帶你和藝術“談個戀愛”

老朋友都知道,我們會從每月「未讀」新書中精選一本好書推薦給大家,

與大家一起換個姿勢看世界。

今天我們將揭曉9月的這本「未讀之書」,解鎖一個新關鍵詞——【藝術】,準備好與未讀君一起開啟這場藝術之旅了嗎?

這是一本什麼書?

《如何讓藝術懂你》不是藝術史圖書,不是藝術作品集,也絕非所謂的藝術鑑賞百科全書,它更像是一位充滿熱情的、引導你走近藝術的嚮導,尤其是對於現當代藝術而言。

如《修正主義者》作者道格拉斯·克雷斯所說的,“假如你從來都無法理解當代藝術,或者擔心自己的理解好過了頭,那麼,這本書就隨時待命,可成為你的心腹密友。”

如何讓ta更懂你?一本書帶你和藝術“談個戀愛”

|《如何讓藝術懂你》實拍圖

作者蘭斯·埃斯普倫德曾是《華爾街日報》藝術專欄的撰稿人,曾擔任彭博新聞(Bloomberg News)的藝術評論家《紐約太陽報》(New York Sun)的首席藝術評論家,曾在帕森斯設計學院(Parsons School of Design)和賴德大學(Rider University)教授工作室藝術和藝術史,並在紐約工作室學院擔任MFA訪問評論家。

如何讓ta更懂你?一本書帶你和藝術“談個戀愛”

蘭斯·埃斯普倫德

在《如何讓藝術懂你》這本書中,蘭斯·埃斯普倫德向我們分享了他個人對藝術及藝術作品的思考與感觸,並通過經驗總結出了藝術鑑賞的5大基本要素,希望藉助這些“工具”幫助我們更好地感知與理解藝術的本質。

“你不必分享或贊同我的藝術品位或好惡,或者甚至不必看到我所看到的東西。更重要的是,在藝術品面前,你開始去親自觀看、發現與感受。”

——《如何讓藝術懂你》

《如何讓藝術懂你》全文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是關於藝術鑑賞的5大基本要素,作者回顧了自己最初接近藝術的個人體驗,探討了藝術的語言與那些基本元素,還有隱喻在藝術中的運用,以及與藝術作品接觸過程中,調動主觀與客觀雙重感知力的價值所在。

第二部分則是通過10個關鍵詞深刻剖析了10件當代藝術作品,包括繪畫、雕塑、錄像、裝置與行為藝術,進一步帶領我們近距離接觸那些藝術作品,以及獨立運用5個基本要素去激發與收穫對於藝術的私人體驗。

如何讓ta更懂你?一本書帶你和藝術“談個戀愛”

如何讓ta更懂你?一本書帶你和藝術“談個戀愛”

|《如何讓藝術懂你》實拍圖

《如何讓藝術懂你》是「未讀·藝術家」工作室“How to”系列的最新作品,堪稱深度享受生活之指南,該系列已出版《如何聽爵士》《如何聊電影》《如何暢享啤酒》三本,現在新增了第四本。

如果你曾因這個系列而愛上了爵士樂/電影/啤酒(從諸多讀者反饋來看這是事實),那你應該也會因此而愛上藝術。

如何讓ta更懂你?一本書帶你和藝術“談個戀愛”

|「未讀·藝術家」“How to”系列


為什麼要讀這本書?

★資深藝術評論家走心分享鑑賞之道,“治好”你的藝術鈍感

很多人聽到“藝術”這個詞可能會主動退避,覺得它門檻太高或者壓根看不懂,尤其是現當代藝術作品,常常讓人滿頭問號,甚至覺得自己被耍了。

作者在書中非常用心地講述了自己多年來積攢出來的藝術鑑賞體驗,並總結出5大基本要素作為“工具”來幫助我們“去發現自己的內心激情與感觸”。

以理查德·塔特爾的《有藍光的白色氣球》為例:

如何讓ta更懂你?一本書帶你和藝術“談個戀愛”

|理查德·塔特爾回顧展展廳一角,最左側的是其作品《有藍光的白氣球》

作者在書中用塔特爾的《有藍光的白色氣球》來闡釋“質變”,簡單的一隻氣球,只要放在恰當的環境或情境中,就能讓整個空間變形,並超越它本身。

“在《有藍光的白氣球》中,塔特爾利用少之又少的幾個日常物品,從中喚起、也注入了憂鬱的心理波動,一種歡宴結束、曲終人散的傷感;這種感受也如波浪般沖刷了我的身心 —某種在情緒上很厚重與濃烈的東西,儘管它出自世俗平常、在物理特性上屬於輕飄無力的物品。”

——《如何讓藝術懂你》

它讓觀者意識到一點,即“一件藝術品由普通材料簡易構成,並不意味著就不可能有轉化蛻變、有昇華,也並不意味著平凡庸常之物就不可能提升強化審美意識”。只需放慢步調去仔細觀察與留意那些細微的東西,你看到的就不再是材料本身。

★聆聽與熟悉藝術的語言,你也可以像藝術家那樣去思考與看待藝術

“藝術,儘管它與其所處的時代之間關係緊密,它本身也是一種語言——一種存在週期遠超出其特定時代的語言。”

如果我們能夠聽懂藝術的語言,那麼不論是過往年代的藝術,還是現當代藝術,我們都能與之互相聯結在一起。我們會形成自己的審美判斷,以更開放的心態去接近藝術,像藝術家那樣去思考與看待藝術。

舉個例子:

如何讓ta更懂你?一本書帶你和藝術“談個戀愛”

|皮特·蒙德里安,《帶有藍色的構圖》

如何讓ta更懂你?一本書帶你和藝術“談個戀愛”

|埃塞俄比亞佚名藝術家,《被囚禁的撒旦》

以上兩幅藝術作品在視覺及給人的感受似乎完全不同,但如果我們熟悉藝術的語言會發現,它們在結構與動態方面頗有相似之處,即使它們講述的是不同時代的不同文化的故事。

比如兩幅作品中對線條的運用,讓圖像變得立體,並且都呈現出了一種動態的平衡。

“與蒙德里安的《帶有藍色的構圖》相似,這張埃塞俄比亞手卷也是無限活躍的,但同時也是靜止的、固定不變的。”

——《如何讓藝術懂你》

★一場對真實自我的發現與探索之旅,讓藝術告訴你“你是誰”

與藝術接觸交融是一種全身心的體驗,越深入,我們對生命與世界的思考也會更深刻。

“現當代藝術,遠遠談不上高深莫測,與以前的藝術也並沒有天壤之別,它們照樣能解鎖和打開諸多通道,讓我們進入往日藝術的世界。”

當我們放下戒備與所有預設,敞開心胸去靠近藝術,去思考,去感受,相反藝術也就能越來越靠近你。它可能會給你帶來前所未有的東西,這就是藝術的饋贈

“如果你能讓自己以一種開放的心態去接近它們,你將發現,它們會以某些神秘奇異的方式對你產生作用,它們對你講述和透露的,是關於生而為人、關於人性的全方位的真相。”

——《如何讓藝術懂你》

藝術是寬容的,“樂於分享也鼓勵人們去所求”,只需要我們帶著孩童般的好奇心靠近它,它會帶我們去任何我們想去的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