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銀行為何紛紛下調外幣存款利率?

商業銀行為何紛紛下調外幣存款利率?

冉學東

近期工農中建交等五大國有銀行、股份制銀行招行興業等紛紛發佈公告,宣佈下調外幣存款利率,而上一次下調外幣存款利率大多是5年前的2015年。

市場普遍認為,由於全球經濟下行,特別是歐美國家大多推出了無限量的寬鬆政策,同時實施零利率負利率政策,中國利率和歐美國家的利差持續擴大,今年以來流入境內的資金有所增加,人民幣升值預期也開始逐漸抬頭,導致商業銀行外幣存款規模持續擴大。為了抑制這趨勢,商業銀行開始下調外幣存款利率。

今年8月末,外幣存款餘額8195億美元,同比增長12.1%。當月外幣存款增加258億美元,同比多增401億美元。

7月末,外幣存款餘額7937億美元,同比增長6.5%。當月外幣存款增加153億美元,同比多增301億美元。外幣存款創下27個月新高。

不過我們同時還要注意的是,外幣存款增長過快的同時,外幣貸款也在快速增長,增速和增長的時段和存款大致相符。

7月末外幣貸款為8835億美元,同比增長9.6%,至29個月新高,當月增加192億美元,同比多增315億美元,實現連續4個月正增長。

8月末,外幣貸款餘額9028億美元,同比增長12.2%。當月外幣貸款增加193億美元,同比多增207億美元。

據《路透》測算,今年首八月外幣貸款累計增加1159億美元,外幣存款則累計增加618億美元。

按照貸款創造存款的原理,外幣存款增速過快的原因應該主要由外幣貸款增速過快來解釋,而不是中外利差擴大和人民幣升值預期來解釋。

那麼外幣貸款為何會如此活躍呢。

這個還要用利差來解釋,本外幣利差變化影響市場選擇,今年3月美聯儲大幅降息,美元貸款成本下降提升市場需求,今年以來,美元指數當月跌超4%,相對於本幣,企業用美元貸款綜合貸款成本會更低。

當然,中美貨幣政策分化,尤其是中國疫情控制較早,導致中國較早調整利率政策,中美利差持續擴大。一方面,中國十年期國債利率由4月初的2.48%上行至目前的3.10%;另一方面,美國十年期國債利率自今年3月曆史首次跌破1%後,長期處在0.68%附近區間徘徊,中美利差總體上處於擴大態勢,資金流入應該是趨勢。

然而,從外匯佔款角度講,8月末央行口徑外匯佔款為211684.91,比上月末減少38.25億元。2020年1月末央行口徑外匯佔款比2019年12月增加57.17億元,此後逐月降低,截至8月末,已連續七個月下降。

但是與此同時,由於大宗商品價格下跌,中國內需疲軟,最近幾年以來,中國出現了雙順差局面,尤其今年新冠疫情以來,外貿順差持續擴大,同時由於境內債券市場開放步伐加大,資本項下順差也迅速擴大,比如9月25日,富時羅素宣佈自明年10月起中國國債將正式被納入富時世界國債指數(WGBI),具體納入時間待2021年3月作最後確認。這一指數納入後,可能會吸引1400億-1700億美元的被動資金流入。這一資金規模將超出此前中國債券納入彭博巴克萊全球綜合債券指數(BBGA)和摩根大通旗艦全球新興市場政府債券指數系列(GBI-EM)帶來的流量。

即使有如此多的資金流入,外匯佔款也在下降,說明資金流出仍然比較嚴重,可以驗證的是,國際收支平衡表中,從2015年開始,淨誤差和遺漏項目達到2000億左右,而且這幾年遠遠超出了經常項目的順差。

這表明,商業銀行下調外幣存款利率並非因為存款增速過快,或者資金流入過多,而是外幣貸款過多,由此形成的派生存款是主要原因。

可見,隨著疫情的控制,需求開始增加,交易開始活躍,企業對外幣貸款需求也起來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