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清入關前不用太監,入關後對太監下一死規定,一旦觸犯千刀萬剮

太監本為官名,到了唐高宗時,改殿中省為中御府,以宦官充任太監,少監,只有地位較高的內監才被稱為“太監”,自此以後,宦官亦被通稱為太監了。

滿人入關以前,統治者的營帳裡連個太監都沒有。倘若,我們能在熒幕上看到努爾哈赤或皇太極的身邊,出現了輕聲細語的公公,那一定是編劇的異想天開了。之所以太監會出現在滿清皇宮中,還要得益於入關後清統治者沿襲了明朝舊制的政策。

滿清入關前不用太監,入關後對太監下一死規定,一旦觸犯千刀萬剮

對於滿清統治者來說,太監是一個危險的服務階級。作為高高在上的統治者,自然需要奴隸服務宮闈,然而,前朝的“宦官之禍”給清朝統治者提了個醒。所以,在使用宦官之初,清朝皇帝從未放鬆過對這一群體的戒備。

從人數上來看,明朝時期朝廷的宦官數量起碼在兩萬以上,多的時候這個數字還得翻倍。然而,在順治時期,皇宮裡在職的宦官僅有一千多人,而且,他們的言行會受到極大的約束。

平日裡,宦官只能從事自己的本職工作,也就是一些重體力勞動和雜務。此外,除了四品以上的宦官(如太監、中門正)之外,其餘低等級的宦官根本沒有資格出宮居住。而且,所有宦官均不能將宮裡的信息洩露出去,否則,必遭殺身之禍。

滿清入關前不用太監,入關後對太監下一死規定,一旦觸犯千刀萬剮

順治十二年,順治帝發現了宦官參政的苗頭,為了杜絕這種現象,他命人制作了一塊鐵製的警示牌,並將警示牌放在宮門口。這就是為了警告太監不能僭越,但凡觸及政務或結交官員,一律凌遲處死。

然而,事實上順治所做的這些只是表面功夫罷了。雖然,順治明令禁止宦官干預政務,但卻保留了明朝時期的宦官機構“十三衙門”。故此,順治在位期間,後宮的經濟情況一團亂麻。等到康熙繼承大統時,立即解散了影響甚大的十三衙門。

康熙是清朝設立宦官以來,使用宦官最少的皇帝。據統計,在康熙在位期間,皇宮裡的宦官人數僅有七百人。然而,在其子雍正繼位時,宦官的數量暴漲,上升到兩千多人。而且,宦官在外廷的影響力與日俱增,雖未涉政但已有了趨勢。

滿清入關前不用太監,入關後對太監下一死規定,一旦觸犯千刀萬剮

可以說,雍正朝太監的崛起,與皇帝的縱容不無關係。

早在雍正還未登基時,諸子奪嫡的矛盾十分嚴重。身為皇子的雍正必須尋找一種渠道從皇宮中獲取消息,而太監正是“小道消息”的最佳來源。為此,雍正與皇宮裡的宦官有著頻繁的溝通,在他登基後那些曾幫助過他的宦官都得到了提拔和賞賜。

不過,雍正在位的時間並不長,宦官的好日子沒能持續太久。等到乾隆上臺後,這些太監就沒那麼吃香了。乾隆在當皇子時,就已敏銳地發現宦官的權力已經超出控制。所以,乾隆乾脆將雍正朝名聲比較響亮的大太監全都幹掉,並用“秦”、“趙”、“高”三個姓氏為宦官改名,這就是為了提醒自己千萬不要忘記秦朝時期的大宦官趙高。

乾隆對宦官的態度可謂非常嚴厲,倘若,在乾隆朝有太監僭越職權犯了某些忌諱,等待著他們的將是嚴刑峻法。即便是最輕的處罰,也要扣掉三年的俸祿,並流放到東北不毛之地(當時的東北地區乃龍興之地,並未得到朝廷的開發)。乾隆時期有個宦官名為高雲從,此人因故沒有向乾隆彙報黃河地區的水患情況。乾隆從其他渠道聽說了治理水患的消息後,當即將高雲從千刀萬剮以儆效尤。

滿清入關前不用太監,入關後對太監下一死規定,一旦觸犯千刀萬剮

到了國力全面下降的晚清時期,皇帝自顧不暇,自然沒有精力控制宦官問題。所以,在此期間宦官日漸崛起,朝中逐漸出現了一些頗具影響力的權宦。道光年間有個大太監曹進喜,此人不但服侍過乾隆爺,還服侍過嘉慶。在宦官這一領域,曹進喜可謂“三朝元老”。不僅是宮裡的宮女太監,連皇帝本人都對這位老太監十分尊重。故此,逢年過節從地方官乃至京官,文武大臣都會向曹進喜孝敬禮物,以期他能在皇帝面前美言幾句。

至於同治、光緒時期,宦官的問題更加嚴重。

眾所周知,慈禧是個剛愎自用的統治者,這個女人十分寵信宦官。清朝權力最大的安德海、李蓮英都是慈禧親手栽培的大太監。

滿清入關前不用太監,入關後對太監下一死規定,一旦觸犯千刀萬剮

這裡,我們著重說一下李蓮英。

據李連英死後的墓誌碑文中記載:

“公姓李氏,諱連英,字靈傑。平舒世家也。”

近百年來,史家著述及民間傳說中都將李連英的名字誤寫成“蓮英”,卻不知這個舛誤源於何時何處。

碑文繼續說:

“年九歲入內廷充役使,循守規矩,有若成人。”

無論是九歲,還是十三歲,都還是一個純真活潑的孩子的歡樂時光。但他已經沒有了幸福的童年,當他被送上手術檯,接受“淨身”手術的那一瞬間,他所面對的是“淨身師”——一個冷若冰霜的陌生男子,他所承受的是撕心裂肺的痛苦,他已經永遠告別了母親溫暖的懷抱和童年的歡樂,和千百個太監一樣走上了一條不歸路。

滿清入關前不用太監,入關後對太監下一死規定,一旦觸犯千刀萬剮

當然,即便如此,清朝的宦官之禍也遠沒有其他朝代來得嚴重。

相比於東漢、唐、明三朝,清代的宦官只能算作“小巫見大巫”。至少,清朝的宦官沒有搞出禍亂江山社稷的禍事,即便是權力最大的大太監李蓮英,也不曾有過。可以說,這一切都是因為順治、康熙汲取了前車之鑑,這才使這一時期的太監不敢太過放肆。

參考資料:

【《宦官干政》、《清史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